扫一扫
关注中图网
官方微博
本类五星书更多>
-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社会网络分析手册(下)
¥53.7¥79.0科学作为天职
¥35.3¥56.0社会网络分析手册:上卷
¥38.7¥79.0中产阶层与社会发展
¥92.2¥128.0雅努斯思想文库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30.7¥59.0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融合-现状.成因及干预策略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66192
- 条形码:9787516166192 ; 978-7-5161-661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融合-现状.成因及干预策略 内容简介
流动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社会融合状况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社会和谐、国家未来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融合--现状成因及干预策略》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补充的方法,从城市适应、文化适应、学校适应和主观幸福感四个方面全面揭示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成因,并从社会认同的视角,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社会融合的直接影响,同时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作为中介变量,对社会融合的间接影响。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融合-现状.成因及干预策略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背景
一 流动儿童数量多
二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状况堪忧
三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问题行为多
四 社会融合度低的流动儿童易发展成青少年犯罪
五 尚无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有效、系统的测评指标
六 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多学科系统研究和干预尚未形成
第二节 研究框架
一 研究目的
二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三 具体的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切入点
二 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编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成因
第二章 生态系统影响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困境——以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机制为例
一 引言
二 何谓“儿童成长环境的生态系统理论”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四 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机制
五 结论:生态系统下的问题行为形成机制
第三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现状与成因
**节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文献综述
一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背景
二 城市适应标准的研究
三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的研究
四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相关研究
五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特点及其策略
六 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对比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现状及对城市适应的影响
**节 文化适应的文献综述
一 文化适应的定义
二 跨文化适应的分类、跨文化适应理论
三 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难的表现
四 文化适应影响因素
五 讨论
六 区域文化适应问卷编制过程
第二节 北京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五章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及成因
**节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文献综述
一 学校适应概述
二 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第二节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未来研究方向
第六章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成因
**节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一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二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三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四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五 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六 亲子依恋、积极心理品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作用的内在机制: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编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第七章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社会融合的直接影响
**节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文献综述
一 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
二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研究
三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困境
四 评价与展望
第二节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对其文化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社会融合的间接影响
**节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城市适应的内在机制: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讨论
五 意义与局限
六 结论
第二节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讨论
五 意义与局限
六 结论
第三节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作用的内在机制: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讨论
五 意义与局限
六 结论
第九章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城市适应的追踪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十章 干预体系与策略研究
一 学校层面的干预
二 家庭层面的干预
三 社会层面的干预
四 加大宣传力度
五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六 总结与反思
附录 部分调查问卷
后记
**节 研究背景
一 流动儿童数量多
二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状况堪忧
三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问题行为多
四 社会融合度低的流动儿童易发展成青少年犯罪
五 尚无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有效、系统的测评指标
六 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多学科系统研究和干预尚未形成
第二节 研究框架
一 研究目的
二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三 具体的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切入点
二 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编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成因
第二章 生态系统影响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困境——以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机制为例
一 引言
二 何谓“儿童成长环境的生态系统理论”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四 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机制
五 结论:生态系统下的问题行为形成机制
第三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现状与成因
**节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文献综述
一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背景
二 城市适应标准的研究
三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的研究
四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相关研究
五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特点及其策略
六 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对比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现状及对城市适应的影响
**节 文化适应的文献综述
一 文化适应的定义
二 跨文化适应的分类、跨文化适应理论
三 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难的表现
四 文化适应影响因素
五 讨论
六 区域文化适应问卷编制过程
第二节 北京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五章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及成因
**节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文献综述
一 学校适应概述
二 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第二节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未来研究方向
第六章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成因
**节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一 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二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三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四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五 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六 亲子依恋、积极心理品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作用的内在机制: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编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第七章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社会融合的直接影响
**节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文献综述
一 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
二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研究
三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困境
四 评价与展望
第二节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四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对其文化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社会融合的间接影响
**节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城市适应的内在机制: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讨论
五 意义与局限
六 结论
第二节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讨论
五 意义与局限
六 结论
第三节 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作用的内在机制: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四 讨论
五 意义与局限
六 结论
第九章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城市适应的追踪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十章 干预体系与策略研究
一 学校层面的干预
二 家庭层面的干预
三 社会层面的干预
四 加大宣传力度
五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六 总结与反思
附录 部分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全部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融合-现状.成因及干预策略 作者简介
王中会,男,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性别角色等。现主持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项、2014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曾主持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课题一项、2009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项和校级课题四项,参与多项国际合作课题。著作有《暴力VS非暴力——透视大众眼中的家庭暴力》,译著有《质性研究方法导论》,在国内多个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书友推荐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32.4¥49.8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本类畅销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2.8¥36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3.9¥52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13.5¥48 -
疯狂与清醒
¥14.9¥59.8 -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26.8¥68 -
东方文化与人类发展前途:季羡林讲演集
¥1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