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作者:叶隽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3.0(6.0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724847
  • 条形码:9787511724847 ; 978-7-5117-248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本书特色

本书选择尼采、歌德、席勒这三位德国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在中国的接受史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以小见大,其研究思路是:凸显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整体语境,强化“东西”二元的文明太极一体架构,强调“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作为互动两极之“流力”因素的重要性。在具体设计中,试图在传统的比较文学层面,以影响研究为基础,形成多重层面的二元维度,包括“德-中语境”、“时-空相峙”、“诗人巨像-文学镜像”、“原相变形-向度变型”、“主体原则-资源向度”(本来民族地位-外来思想学说)等。其中既展现冲突、对抗的一面,也注意呈现其融合、化生的成分。本文讨论的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国精神向度变型,就自然应将主体研究对象聚焦于国人本身,相比较此前或系统论述、或个案研究的研究路径,这里特别关注个案本身之间的相互关联,尤其是在相当数量个案研究积累基础之上上升到群体层次,注意总结和呈现群体接受的特征,并进而尝试不同群体之间的接受维度比较的丰富场景,既要在具体史实层面尽可能回到现场,同时又能不为现场还原所限,而进一步探讨“致思”的可能。在空间维度上,受制于资料,基本上还是选择精英叙述的“上层阅读空间”,即多半是由教育、文学、思想等不同文化场域的精英分子之发言、讨论;在时间维度上,上溯自1890年代由留日学人展开的西潮涌动,下延至1950年代留德学人不得不随之共舞的民众之声。尽可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凸显现代中国语境的复杂多元与时代迁变。当然如此呈现历史屏幕的大幅跨度,并非敢于“泛泛而论”。所有研究基本都建立在对个案人物的深入探究后的“同情之理解”基础上,即便“虽不能至”,也是“心向往之”。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尼采、歌德、席勒这三位德国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在中国的接受史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以小见大,其研究思路是:凸显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整体语境,强化“东西”二元的文明太极一体架构,强调“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作为互动两极之“流力”因素的重要性。在具体设计中,试图在传统的比较文学层面,以影响研究为基础,形成多重层面的二元维度,包括“德-中语境”、“时-空相峙”、“诗人巨像-文学镜像”、“原相变形-向度变型”、“主体原则-资源向度”(本来民族地位-外来思想学说)等。其中既展现冲突、对抗的一面,也注意呈现其融合、化生的成分。本文讨论的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国精神向度变型,就自然应将主体研究对象聚焦于国人本身,相比较此前或系统论述、或个案研究的研究路径,这里特别关注个案本身之间的相互关联,尤其是在相当数量个案研究积累基础之上上升到群体层次,注意总结和呈现群体接受的特征,并进而尝试不同群体之间的接受维度比较的丰富场景,既要在具体史实层面尽可能回到现场,同时又能不为现场还原所限,而进一步探讨“致思”的可能。在空间维度上,受制于资料,基本上还是选择精英叙述的“上层阅读空间”,即多半是由教育、文学、思想等不同文化场域的精英分子之发言、讨论;在时间维度上,上溯自1890年代由留日学人展开的西潮涌动,下延至1950年代留德学人不得不随之共舞的民众之声。尽可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凸显现代中国语境的复杂多元与时代迁变。当然如此呈现历史屏幕的大幅跨度,并非敢于“泛泛而论”。所有研究基本都建立在对个案人物的深入探究后的“同情之理解”基础上,即便“虽不能至”,也是“心向往之”。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目录

序言(夏瑞春,汉译与德文原文)
 **章绪论
  一、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
  二、文化转移与向度变型——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主体之呈现
  三、作为比较文学理论资源的侨易学观念
  四、理论资源与框架设计
上篇三座巨像
 第二章清民之际尼采东渐的三道路径
  一、尼采东渐的日本中转站——以王国维、鲁迅、李石岑等留日学人为中心
  二、高尚人格抑或酒神意志——从蔡元培、杨丙辰到陈铨、冯至等一代留德学人的尼采阐释
  三、尼采理解的美国维度——从胡适、徐志摩到林同济、雷海宗一代的留美学人
  四、尼采东渐之路径博弈与中国功用
 第三章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歌德接受
  一、在“侠骨柔情”与“用世启蒙”之间——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
  二、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宗白华的歌德观
  三、救亡与沉潜——西南联大时代冯至、陈铨对歌德的诠释
 第四章时代语境中的异国伟人镜像变迁——以20世纪50年代冯至的“席勒诠释”为中心
  一、席勒中国接受史的源流主脉及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语境
  二、冯至20世纪50年代的席勒诠释
  三、伟人意义之异国生成:兼与歌德的中国接受比较
下篇三种镜像
 第五章作为文化符码的《苏鲁支》
  一、《苏鲁支语录》所体现的中国知识精英之薪尽火传——从鲁迅、郭沫若的发凡起例到徐梵澄的译介事业
  二、本土学人的理解:以楚图南为中心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苏鲁支?——译本批评的思想史意义
 第六章建国时代“浮士德”的意义转换——以现代中国若干知识精英的接受为中心
  一、回答这个问题:要不要译《浮士德》?
  二、20世纪20—40年代接受主体的立场变迁:从留日学人到留德学人
  三、作为时代精神标签的文学镜像:以迈士特为参照的浮士德接受
 第七章退尔镜像的中国变形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转移
  一、作为开国英雄的退尔:革命时代译介者马君武的深意与汉译本的意义
  二、本土作家的再创努力——宋之的与陈白尘改编本《民族万岁》
  三、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转换及退尔功用——以冯至、张威廉等日耳曼学家的阐释为中心
 第八章结论
    一、“诗人巨像”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
    二、接受维度的变形:德诗东渐对受者主体的规定性
    三、主体原则与资源向度
主要参考文献
索  引
外文一中文对照表
后记
展开全部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作者简介

叶隽,1973年生于江苏。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中北欧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南京大学中德文化比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理事、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秘书长等。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曾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的学术机构做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