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56742
- 条形码:9787516156742 ; 978-7-5161-567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研究 本书特色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行为意向的总和。本书的“民生”概念既包括经济民生,也包括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民生;也可以说既包括物质民生,也包括精神民生,是从低到高的一个渐进发展的民生。 本书以深化改革为背景,以民生建设问题为依托。突出特色之一是将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联系在一起,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将社会情绪,社会共识,社会行为意向、公众价值观等与民生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突出特色之二,是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具有新意。本书牢牢扣住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将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突出特色之三,是关于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之间关系的探讨具有建设性。社会心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主观心理状态,民生建设是客观可见的物质手段,本书探讨了社会心态的“主观”与民生建设的“客观”之间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具有建设性。
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研究 内容简介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行为意向的总和。本书的“民生”概念既包括经济民生,也包括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民生;也可以说既包括物质民生,也包括精神民生,是从低到高的一个渐进发展的民生。 本书以深化改革为背景,以民生建设问题为依托。突出特色之一是将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联系在一起,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将社会情绪,社会共识,社会行为意向、公众价值观等与民生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突出特色之二,是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具有新意。本书牢牢扣住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将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突出特色之三,是关于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之间关系的探讨具有建设性。社会心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主观心理状态,民生建设是客观可见的物质手段,本书探讨了社会心态的“主观”与民生建设的“客观”之间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具有建设性。
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研究 目录
**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社会心态的理论研究
一 心态概念的产生
二 关于社会心态概念的剖析研究
三 关于社会心态的表现、变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
四 分群体进行的社会心态研究
五 关于社会心态失衡对策的研究
第三节 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的关系研究
一 社会心态
二 民生建设
三 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的关系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资料来源与样本介绍
一 样本量的确定
二 样本介绍
第二章 社会情绪与民生建设
**节 公众对社会的满意感与经济社会整体建设
一 公众对社会总体状况的满意感
二 公众对社会不同方面的满意感
三 公众对自身状态的满意度
四 公众对经济发展的满意度
五 公众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
第二节 社会安全感与平安北京建设
一 分项安全感
二 分项安全感的强度比较
第三节 社会支持感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 非正式网络的社会支持
二 正式制度的社会支持
第四节 社会信任感与社会信任体系建设
一 社会系统信任感
二 人际信任感
第五节 社会公平感与社会分配体系建设
一 公众对社会不公平的评价
二 公众应对不公平事件的行为倾向
三 公众对社会风险因素的判断
第六节 公众的社会和谐稳定感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七节 小结
一 社会情绪基调积极向上,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比较满意,社会安全感普遍比较高
二 社会支持感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满意度比较高,总体上正式制度的支持远低于非正式制度的支持
三 社会公平、社会诚信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总体上远未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
第三章 关于民生建设的一些社会共识
**节 民生建设与中国梦
第二节 公众眼中的社会问题
一 公众*担忧的社会问题是腐败问题
二 公众认为中国社会*应提倡诚信
三 公众*关注的是改善民生
第三节 公众对民生问题的感受与评价
一 公众相对剥夺感较强
二 公众对地方政府满意度不高
三 公众社会态度评价偏低
第四节 不同群体对民生建设的认知差异
一 公众视野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二 公众对干群关系的认知
三 公众对贫富差距的认识
第五节 公众对新媒体传播与民生建设的认识
一 公众认同微博的积极影响
二 对网络“大v”公众认识全面
三 新媒体促进了公众的社会认同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社会行为意向与民生建设
**节 社会预期与民生建设
第二节 社会矛盾与民生建设
一 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 社会矛盾的化解策略
第三节 社会参与意愿与民生建设
第四节 社会心理取向与民生建设
一 自我弱势群体定位
二 强迫性相对剥夺感
三 不利*小化追求
四 父母官依赖情结
五 法不责众的勇气
六 群体性精神趋同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公众价值观与政治文化民生建设
**节 公众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第二节 公众民主意识和政治监督意识增强
第三节 公众更看重情感价值
第四节 公众社会稳定意识较强
第五节 公众生活动力积极向上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当前民生建设基础上的社会心态的特征、突出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节 当前社会心态的十大特征
第二节 当前社会心态的突出问题
一 相对剥夺感增强,全民弱势心理蔓延
二 新兴网络传媒助推易形成“两种极端”,影响社会稳定与团结
三 非利益相关群体心态失衡是社会不稳定的潜流,民生建设任重道远
四 民众的经济信心和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能够预测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行为倾向
第三节 当前社会心态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基本结论
一 社会情绪总体稳定,物质民生建设仍需大力加强
二 社会共识总体上积极向上,精神民生开始凸显
三 社会价值观多元,政治文化民生不容忽视
第八章 加强民生建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原则和建议
**节 加强民生建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本原则
一 科学发展,圆梦中华
二 适度预期,共创和谐
三 关注未来,关注教育
四 爱国为本,凝聚人心
五 廉政为民,诚信致富
六 扩大支持,缓解压力
七 公共参与,民主管理
八 媒体引导,共建价值
第二节 加强民生建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政策建议
一 保障民生需求,协调利益关系
二 加强社会建设,推动民生富裕、社会公正
三 将社会心态作为社会稳定预警的重要指标,为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 通过分析社会心态的变化特点,及时检查政府工作和公共政策实施的成效
五 应着力加强民生领域的建设,引导人们形成合理预期
六 重视负面事件在风险沟通中的深远影响,开展网络舆情探索与干预工作
七 加强民生建设,关注“底线生存”,促进和谐发展
八 关注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及其他体制外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引导部分人群的不良行为倾向
九 引导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之间的利益沟通,推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之间的和谐关系
十 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增强民生政策的落实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后记
社会心态与民生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谭日辉,1973年9月25日生,男,湖南隆回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后,社会学博士。曾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是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核心骨干。出版《一个南方城市的空问社会学研究》等专著5部,在《高等教育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城市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摘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 吴祖平,1972年10月生,男,湖南涟源人,中宣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调研二部主任,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曾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总编辑。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思想动态等领域决策参考研究,是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重点课题的核心骨干。先后主持完成《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意识研究报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报告》、《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研究报告》、《社会思想动态年度报告》(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等重大课题。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5.1¥39.8 -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15.7¥36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4.1¥39.8 -
乡土中国
¥11.2¥19 -
张医生与王医生(八品)
¥22.4¥68 -
容忍与自由
¥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