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打开诗的漂流瓶-陈超现代诗论集-珍藏版

打开诗的漂流瓶-陈超现代诗论集-珍藏版

作者:陈超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9(5.7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打开诗的漂流瓶-陈超现代诗论集-珍藏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4515334
  • 条形码:9787554515334 ; 978-7-5545-1533-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打开诗的漂流瓶-陈超现代诗论集-珍藏版 本书特色

《打开诗的漂流瓶》是陈超先生的诗学论集,是了解现代诗意蕴和形式嬗变的重要范本。诚如作者言,我要探究的不是“美文”,而是人与生存之间那种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语言。本书以生命诗学、比较诗学和诗化哲学综合而成的开阔视域,围绕世纪之交中国现代诗在本体、功能和文脉流向上的焦点命题,做出了颇具尝试和才情的论述。作者既敏锐地提示出具体历史语境下先锋诗人*具开拓性的方面,又及时准确地对其面临的困境和可能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严谨而犀利的理论思辨功力,与精敏的艺术感受力的美妙平衡,使这些论述既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又深富阅读的欢愉。

打开诗的漂流瓶-陈超现代诗论集-珍藏版 内容简介

诗论集《打开诗的漂流瓶》,精选了能代表陈超主要思想且在诗歌界影响广泛的诗学文章三十余篇。该书“以特别宽大的眼光,对当下中国诗歌现状,尤其是现代诗的生机、困境、回顾和展望,予以密切关注。诗评诗论的现实感强烈,立足于纷纭复杂的现代诗潮之中,且有所超越”(“鲁迅文学奖”颁奖词),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打开诗的漂流瓶-陈超现代诗论集-珍藏版 目录

目 录

先锋诗的困境和可能前景 / 001

文学的“求真意志” / 013

大众传媒话语膨胀时代的诗歌写作 / 020

生命:另一种“纯粹” / 024

现代诗:个体生命朝向生存的瞬间展开 / 029

从生命源始到“天空”的旅程 / 036

变血为墨迹的阵痛

——先锋诗歌意识背景描述或展望 / 053

精神大势:三对“两难困境”的整合 / 058

对有效性和活力的追寻 / 074

塑料骑士如是说 / 077

诗的困境与生机 / 082

现代诗:作为生存、历史、个体生命话语的“特殊知识”

——《学术思想评论》“学者访谈录” / 085

论意象与生命心象 / 100

生命体验与诗的象征 / 117

论现代诗结构的基本问题 / 138

“我说”与“它说”:极端的写作 / 156

认识现代诗 / 162

“正典”与独立的“诠释”

——论现代诗人与传统的能动关系 / 167

诗歌信仰与“个人乌托邦” / 174

论诗与思 / 178

守旧者说

——在一个诗歌讨论会上的发言 / 199

诗人的散文 / 202

关于当下诗歌的讲谈 / 207

观 点

——略谈近年诗歌走向,兼为80年代诗歌一辩 / 215

2000年的诗歌? / 220

如此指斥是否性急? / 227

我看当下诗歌争论中的四个问题 / 231

“人”的放逐

——对几种流行诗潮的异议 / 239

答诗人周涛的“十三问” / 244

坚冰下的溪流

——谈“白洋淀诗群” / 251

红色苍凉时代的歌声

——谈“知青歌曲” / 259

朦胧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 269

第三代诗的发生和发展 / 275

诗歌审美特征的新变:个人话语 / 280

新的状态与“寓言” / 286

反叛·反驳·反证

——关于现代诗的三次夜谈 / 294

精神肖像或潜对话(选章) / 308

后 记 / 353

展开全部

打开诗的漂流瓶-陈超现代诗论集-珍藏版 作者简介

陈超,1958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生前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3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2000年获《作家》年度诗歌奖,2005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并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2007年4-5月,应纽约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弗里曼讲席邀请赴美讲学。在美期间,还应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东亚系邀请,进行学术交流和双语诗歌朗诵。 学术研究主攻现代诗学。所出版专著和论文,力图探索和建构跨文化语境的现代诗学体系,其中,以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泛修辞学批评的有效结合,引起汉语诗界的关注,建立了自己的诗学体系。此外,还以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更新和带动了国内“解诗学方法论的转型”。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