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

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

作者:马强才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读者评分: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8.4(4.3折) 定价  ¥6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143629
  • 条形码:9787516143629 ; 978-7-5161-4362-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 本书特色

虽然国内修辞学界对“引用”或“用典”的定义、功能、语义实现模式等进行了一定探讨,尤其是对于用事的语义功能的揭发,为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用事提供了不少镜鉴和参考,但也有不少缺憾,其中*为突出者有三:**、他们几乎不用“用事”这一概念,而是将其命名为“用典”或“引用”,忽略了我国古代典籍尤其是诗学著作曾经长时间使用“用事”一词的历史事实和几个常用概念间的微妙差别;第二、较少对诗歌用事进行专门研究,缺乏对其语义功能、语言效果与运用规则的系统探讨;第三、上述研究偏重于探讨“用事”在诗歌中的修辞功能,忽视了对相关文化背景和诗学背景的考察。后者*为致命,这导致了他们的研究与历史事实间出现了不少偏差,如往往更为偏重文中的“引用”故而忽略了用事与用典之间的差别。《杭州师范大学国学新知丛书: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试图突破修辞学领域的研究,系统全面地总结古代文人的用事观念,釐清中国古典诗歌的用事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 内容简介

  “用事”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艺术手法,诗人通过引述过往之“故事”,与诗文所描述的内容产生语义类比,委婉传达自己的心志,形成典雅、含蓄的艺术魅力。大量古代诗学著作对用事的定义、地位、规则和接受阐释等问题作了长期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杭州师范大学国学新知丛书: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古代诗学中语焉不详、模糊含混的用事诸概念进行了明晰辨正,初步清理、重构出古代诗学用事观念的体系,凸显它在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进而尝试探索中国诗学一些基本规律和重要传统,并为理解赏析杜甫、李商隐、苏轼和黄庭坚等古代诗歌名家的用事艺术提供理论借鉴。

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 目录

绪论
**节 被割断的诗歌传统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修辞学视野下的用事
二文艺学研究中的用事
三域外汉学家论用事
第三节 构建中国古典诗歌用事观念

**章 正名:古今事的语境跨越和语义类比
**节 古今三名
一事类
二用事
三用典
第二节 与用事交叉的两个术语
一"比"与用事
二"用人名"与用事
第三节 用事之法:以陈绎曾为中心的考察
一宋人的初步总结
二元代的集大成
三明清以沿用为主
第四节 关于用事起源的两种观点
一源于三代说
二源于六朝说
三小结

第二章 言志与吟咏情性:衡定用事价值的坐标
**节 情景之外,则有用事
一从刘勰到方回:诗需用事
二胡应麟:首次系统论述诗须用事
三冯复京:继承提升
四清代诗学家:继续补充
第二节 吟咏情性,无须用事
一诗需直寻,何贵用事
二用事之诗,难臻极致
三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四批判宋诗,反对用事
第三节 虽有故事,不害为佳
一善于用事,自有佳作
二用得恰当,方是妙手
三用古道意,述事有情
四小结

第三章 基本淮则:用事的审美理想
**节 切:事与义的契合
一切:用事的基本要求
二错讹:不切的表现之一
三非宜:不切的表现之二
第二节 不为事使:我心役事即善用
一从宋至清:寻找诗人的本心
二趁韵与獭祭:事役诗人之表现
第三节 用事不俗:避免陈俗求高雅
一以俗为雅:宋人首倡后人随
二技法创新:莫与古人用事同
三翻案:反意用之可创新
四鄙俚:既可出新亦有弊
第四节 如盐著水:消释用事痕迹
一《阁夜》与"如盐著水"
二含义:用事无迹
三小结

第四章 规约"事":维护"古诗"审美趣味
**节 生熟:维新与守旧的博弈
一专用熟事,固然不可
二生僻之事,众矢之的
三僻事实用,熟事虚用
第二节 限制时代:追求惟"古"诗风
一唐宋诗歌:灵活多变
二时间限制:复古情结
三或远或古:皆足资用
第三节 文献:用事与正统思想同构
一不用稗官野史
二不用释道经藏
三小结

第五章 "体":制约用事的重要因素
**节 巧妙用事,托物言志
一咏物用事的历史
二咏物用事的原则
第二节 赠答之诗,用事交际
一酬赠交际:用事的目的
二身份对等:赠人用事法
第三节 用事:律诗的句法章法要素
一用事句法,对偶工切
二用事章法,虚实相生
三小结

第六章 知识: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
**节 积学储宝:诗人的首要任务
一博搜精采
二检阅类书
三约而用之
第二节 知识积累:读者的重要任务
一成为合格读者
二注释者的责任
三追求作者的知识世界
第三节 寻找合理的阐释
一阐释用事的困难
二阐释用事的失误
三小结

第七章 用事:文学史叙事的一个视点
**节 杜甫:用事集大成者
一杜诗集大成
二读书破万卷
三字字有来历
四用事之楷模
第二节 李商隐:用僻事的代表
一优点:意深与尖新
二缺点:獭祭与深僻
第三节 苏轼:天才有疏误
一宋人:辨正用事错讹
二明人:指摘用事非宜
三清人:称赞用事奥博
第四节 黄庭坚:受誉于宋代
一赞赏:贴切出新
二批评:好奇贪多
三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杜甫《阁夜》诗与古代诗学的用事理论
附录二 胡应麟的"用事"观及其在古代诗学中的价值
附录三 宋代词学用事论:与诗学用事观念同辙
附录四 清代词学用事论:走出"诗"学话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 节选

二 文艺学研究中的用事  新中国成立之先,除却部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先生偶尔会提到用事问题外,对此鲜有人问津。而20世纪后半叶文艺学领域对用事的研究,以周振甫《诗词例话》、葛兆光《汉字的魔方》、陈庆辉《中国诗学》和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等*具代表性。  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吸收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部分观念,在“隔与不隔”、“出处”、“情景相生”、“用事”等小节中集中探讨了用事在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了用事和诗歌美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用事就是用典”,根据其审美效果可分为两种:隔与不隔。知识不足的读者不能理解典故,是隔;知道用典,但不知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仍然是隔。他后来还说:“好的用典,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因此不隔者方是好诗,“不隔”的关键是如何巧妙地用故事来抒发诗人的感情,做到诗人和读者之间没有隔阂的审美境界。故周振甫先生认为,诗人用事而不隔,就是要做到“作者确实有丰富的感情需要来表达,否则就不用用事来表达比较复杂和丰富的感情,否则只能是卖弄学识、堆砌典故,是有意而为之,这样用事就会造成审美的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疏离”①。他的解释,只是看到了作者选择故事的重要性,没有看到读者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即忽视了阅读审美过程中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关系。其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例释》等著作都深受其影响而未能更多开掘。  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从诗歌语言形式出发建立一个新的诗歌阅读规范”,对中国古典诗歌用典(用事)作了较为有趣而重要的探求。在第五章“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词汇的剖析之一”,葛氏深入研究了典故的读解、使用方式、注解诠释和诗歌意境形成等方面的问题,将用事研究推向深入和细致。通过分析典故在读者和诗人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读者阅读活动和诗人创作间的知识文化对应问题。*终,他把研究者的目光导向用事的“知识考古”。这些研究,颇有启发意义,不仅能纠补时人对于“典故”的轻视,也能启发我们探究诗歌用事所具艺术内涵。然而,他侧重于将“用典”看成语言现象,并着力于探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意味”和“美感内涵”,对用事所涉及的文化传统和创作传统未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陈庆辉在《中国诗学》中探讨了诗歌意象与用事的关系。他认为“意象”是“一种主体化了的客体形象”,其特性是“意与象、情与景、形与神、心与物的有机统一,是审美创造的产物,是不同于主观世界、也不同于客观世界的第三种世界,它是蕴涵着诗人审美感受的语言形象”,从意象形成的角度而言,包括“直觉意象、现成意象、典故意象”三类。  ……

中国古代诗歌用事观念研究 作者简介

  马强才,男,1979年5月生,四川南江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国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专业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现代学术史,已出版编著《罗根泽文存》、《蓝文徵文存》,参编《宋才子传笺》,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以宋代诗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学、明清科举、现代学术史研究。

商品评论(2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