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六十四辑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六十四辑

作者:郭海涛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6-01
所属丛书: 经济学家茶座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9.9(5.5折) 定价  ¥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六十四辑 版权信息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六十四辑 本书特色

郭海涛主编的《经济学家茶座》集结海内外著名华人经济学家,他们将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用通俗优美的文笔表达出来,引领读者步入经济学殿堂。本辑为第64辑,主要栏目有国是我见、生活中的经济学、学问聊斋、学界万象、经济评论、经济随笔、财经阅读、经济史话、他山之石等。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六十四辑 内容简介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64辑)》集结海内外著名华人经济学家,他们将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用通俗优美的文笔表达出来,引领读者步入经济学殿堂。主要栏目有国是我见、生活中的经济学、学问聊斋、学界万象、经济评论、经济随笔、经济学人、经济史话、他山之石等。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六十四辑 目录

卷首语
王军 学会包容
学界万象
荆林波 “走出去”的中国经济学家
史晋川 EMBA与“同学经济”
——交易中的法律制度与人脉关系
熊秉元 经济学者走进法学院(续)
——记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
吴立雪 凯恩斯如矛,新古典如盾
——略谈经济学者的生前事与身后名
粟庆雄 溥门记趣

国是我见
俞炜华 中国*适人口为多少
宋胜洲 经济视角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
张晓晶 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
皮建才 顶层设计的经济学逻辑
李晓平 走出“杀富济贫”的历史轮回
万广华 关于城镇化的几个误区
费小琳 从陆防到海防

学问聊斋
王跃生 经济学的“术”与“道”
汤铎铎 货币总量与“伪货币主义”
刘汉民 漫话路径依赖
吴大新 经济学人的“历史感”
陈宇峰 叶志鹏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几点余思
李井奎 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生活中的经济学
刘宝宏 健康投资中的“知行分离”
沈凌 张艺谋应该罚多少钱?
——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持久收入理论

经济随笔
邱东 知否十六型
张清津 道德、法律和制度专业化
乔岳 邓蔚然 “谁主张,谁举证”的效率之辩
梁平汉 文强 战争的代价:那些年失去的身高
于冠 孔凡茹 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评论
韩朝华 次贷危机中的资本家和政府
王五一 博彩市场:没有自由价格的自由市场
李增刚 以城乡等值化实现就地城镇化
——山东青州南张楼村的案例研究
李朱 特殊管理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谢作诗 吃饭问题不是粮食和土地问题而是收入问题
赵红军 一个节约交易成本的聪慧之举
——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更名
蒲勇健 制度的代价
——某些文化产业与房地产业土地交易中的制度漏洞
刁仁德 解读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关键词
李铜山 走出粮食收购保护价的尴尬
赵刚 中国“影子银行”的背后

财经阅读
黄有光 读《经济学家茶座》有感
王松奇 新一轮金融改革与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研究》序言
梁小民 从汽车看经济学
——《汽车经济学》序言

经济史话
苏金花 略议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的特点

他山之石
朱玲 德国高龄老人怎样生活
詹小洪 韩国本土电影的辉煌与困境
胡海鸥 日本九州印象记
展开全部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六十四辑 节选

  溥门记趣/粟庆雄  我可算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而且又是家中的独子。所以小时在学业上,很受寡母“望子成龙”的万钧压力。在1950年代初,我们一家四口,住在台北市临沂街六十九巷的一个小弄子里。我正在师大附中念初中,两个姐姐则在“北二女”念高中。当时虽都算是**流的中学,但母亲对我们的功课督促仍严,还是保留“抽查书包”及“检视课业”之权。有一次母亲抽查我的作文簿,觉得文章不很通顺。她认为年纪已十四五岁了,只会写写“远足游记”或“我的家庭”,而不能做“策论”,真是一种遗感。应当善用课余时间,寻觅良师,补习国文。  有一天,母亲的幺弟,季多舅来访,母亲就以补习国文事商之于他,因季多舅在“世界书局”工作与文学界有很多交往。季多舅便说:诗、书、画三绝的溥心畲,就住在你们这个巷子内,何不求他?只是此人系名士派,不修边幅,终年一袭长袍,发长过耳,满面墨污,家中不用年月,不讲时间,跟他读书,只恐怕小孩子也会学怪了。母亲听了,心中并不很以为然。当时虽未再问下去,却自己去细细地打听。  原来溥心畲先生,本名是溥儒,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是前清恭亲王奕沂之孙。他自幼就笃嗜诗文、书法、绘画,在这些方面皆极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及花卉,与张大干有“南张北溥”之誉,更与黄君璧、张大干以“渡海三家”齐名。书法也是篆、楷、行、草,样样俱佳。文章诗词不但练达、高雅、传神,当时更以敏捷出众,被称为有“击钵之才”。  溥心畲之父载滢为奕沂的次子。溥心畲的长兄过继给了伯父载澄,袭了恭亲王爵。排行老二的溥心畲奉母定居北京。溥心畲出生满五个月即蒙赐头品顶戴,四岁习书法。五岁拜见慈禧太后时,从容廷对,获夸为“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六岁受教,九岁能诗,十二岁能文,被誉为“皇清神童”。后曾留学德国多年,习天文与生物,取得博士学位。1928年应聘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执教,返国后于北平国立艺专担任教席,再度名震丹青,被公推为“北宗山水**人”。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溥仪当了伪皇帝。溥心畲却严拒伪职,并以一篇著名的文章《臣篇》痛斥溥仪“九庙不立,宗社不续,祭非其鬼,奉非其朔”。他奉母隐居于北京西山,自号西山逸土。1949年国共内战,为避战火,溥心畲从上海,经舟山群岛辗转赴台,并于台湾师范大学执教。  先母获悉溥先生之道德文章及操守学问,竟然如此超然深厚,心中更觉敬佩,希望早日能将我们送去上课。不久后,有一日傍晚,母亲带了二姐与我外出购物,刚走到巷口,就见到前面有个身材不高,长袍布鞋,发垂过耳的男子,蹒跚而行。母亲一见大喜,两个快步追上,像背台词般高声叫道:“前面走的敢是溥老先生乎?”我们姐弟忍不住发起笑来。但前面的老先生好像很喜欢这种唱戏般的问法,不慌不忙地转过身来,同时双手抱拳,一揖到地,口中高唱着:“然也。”就这样演戏般,母亲会到了溥心畲老师。  第二天的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就到溥家造访。落座以后,说明来意。老师很激动地说:国学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在这个“理工**,英文为先”的社会里,母亲这样的时代女性,能想到为孩子们补习国文,极为明智,极有远见,值得赞扬。他认为,学国学应从“四书”着手,先学《论语》,不但习古文,而且学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后再读《大学》、《中庸》、《孟子》。母亲听了,也深表赞同。就这样决定了我们姐弟三人,每周两晚,每晚一小时,来溥家学《论语》,每月束惰新台币三百元。  上课两周后,发现老师教学甚为敷衍,很不认真,精神也不专注。回家禀告母亲,母亲也很纳闷。不久溥老师就托友人传话给母亲说,老师已经知道,母亲是湖南茶陵谭氏之后,母亲的祖父在清朝,曾任陕甘、两广总督,谥号文勤公。当时在台湾,谭氏家族中达官显宦很多。老师特别表示,对文勤公的彪炳勋业至为推崇。但是,既是文勤公之后,何以不明古礼,小孩读书,怎可不行拜师大礼!母亲听了颇觉汗颜,就问友人应如何拜师。他说,溥老很喜欢这三个孩子,也了解我们家境不好,所以不**礼,去磕头就行了。  下次上课时,我们就补行磕头。老师非常高兴。我们磕头时他并未端坐不动,而是穿起长袍,相对长揖,算是还了半礼。事后,他解释说,这是溥门学生中,受到的*高礼遇。我们是学古文的学生,一般学画的学生就受不到这种礼遇了。  拜师后,老师教学大为改进,不但逐字逐句解释,还引许多旁征。而且规定,每晚上的课,第二次要先背出来,再讲新课。我们姐弟闻言叫苦连天:《论语》的每一小段,在意义上互不关联,背起来非常吃力。  老师非常好客,家中宾客、朋友、学生川流不息,上课时,每有宾客来,他一定特别介绍说:这三姐弟是我的磕过头的学生,他们有出息,是学古文的,不是学画的。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