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

作者:方维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2.5(7.2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242926
  • 条形码:9787301242926 ; 978-7-301-2429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 本书特色

书名虽为《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但并非应有尽有,大部分章节涉及20世纪德国美学思想。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研究德国“文学社会学”思想,主要介绍了卢卡契、豪泽尔、阿多诺、本雅明的美学和艺术思想;第二部分探讨“接受理论”,即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和民主德国的“接受理论”;第三部分研究德国著名作家的美学思想,如托马斯·曼、布莱希特、伯尔、格拉斯的理论与实践。作者充分利用德语文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 内容简介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描”接受美学的详细面貌,对许京文学社会学的评介与阐释是国内学界此前没有过的。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 目录

前言

**编德国“文学社会学”思想


**章20世纪上半叶德国关于“文学社会学”的早期思考

一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究竟是谁
能够体现时代?”

(一)“后美学时期”的趣味观

(二)“其实根本不存在时代精神”

(三)文学趣味社会学的影响

二知识社会学影响下的“文学社会学”思考:
概念突破及新认识

(一)默克尔及其“社会文学方法”

(二)科恩-布拉姆施泰特:社会阶层与
文学种类的对应

(三)菲托:文学作品和文学生活社会学

(四)罗特哈克尔:“历史存在”与艺术风格的变迁

(五)洛文塔尔:对每种文学都能做“社会学阐释”


第二章卢卡契:“整体性”思想与艺术哲学

一形式的“塑造性”和“社会性”

二对社会学研究方向的非议

三整体性“反映论”

四历史哲学与现实主义

五艺术哲学与文学社会学的分野


第三章“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思想

一“中间道路”: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艺术史观

二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及“艺术的悖论”

三教育阶层和文化层次决定艺术样式

四整体性艺术与艺术真实性


第四章西尔伯曼、阿多诺与文学社会学

一西尔伯曼:抛开“什么是文学”的迂腐命题!

二西尔伯曼-阿多诺之争

三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主要分歧

(一) 文学社会学是不是独立学科

(二) 关于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重点问题

(三 ) 关于文学社会学的哲学维度和社会功能

四阿多诺论“艺术的社会性偏离”

五阿多诺论“自律的艺术”:艺术即否定

六两派之争与难产的文学社会学定义

七文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

(一)文学理论中的社会因素与社会学
视野中的社会因素

(二)文学研究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学社会学
视野中的文学研究


第五章本雅明的政治美学与艺术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犹太博士

(一)*后的文人之经典的忧郁

(二)后退着飞向未来

二《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参与性政治美学

(一)政治倾向与文学品质

(二)以“艺术的政治化”对抗“政治的审美化”

(三)艺术即生产方式:超越“内容—形式”
范畴的“技术”概念

三从“光晕”到“可技术复制”:诉诸大众

(一)“光晕”概念考释,或光晕体验与艺术命运

(二)“本真性”光晕艺术的消失与技术
复制艺术的崛起

(三)技术复制与大众文化,或“技术主义”
艺术观的两难之境

第二编德国“接受理论”合考

第六章联邦德国“接受美学”通览

一接受美学

二伽达默尔:效应史意识,视野融合,开放的艺术作品

(一)“效应史”与审美“共时性”

(二)黑格尔和康德之间,或“开放的艺术作品”

(三)“视野融合”和“理解的循环”

三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研究

(一)作为文学解释学的接受美学:
从伽达默尔到姚斯

(二)“期待视野”: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

(三)接受史:新文学史编撰的三个维度

(四)“审美经验”的交流功能

(五)“范式转换”中的矛盾

四穆卡洛夫斯基和英伽登的学说

(一)穆卡洛夫斯基:审美客体和审美价值的演化

(二)英伽登:从现象学到效应美学

五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一)效应美学:文本和阅读的互动效应

(二)意义生成:存储,策略,实现

(三)“隐在读者”与概念杂用的模糊性

六结语,兼论“读者反应批评”


第七章民主德国的“接受理论”:“文学作为
社会幻想的试验场”

一“交往美学”的缘起及中心思想

二文学生产的首要性:没有生产便没有接受

三文学作品的“接受导向”

四作者,收件人,读者

五“行动读者”的意义:读者也参与作品创作?

六对康士坦茨学派的质疑:“不确定性”和
“期待视野”

七用之不竭的布莱希特:接受者对艺术生产的干预

第三编著名作家美学思想新探

第八章“艺术是思想光照下的生活”——论托马斯·曼的
美学思想

一托马斯·曼:“不问政治”却难逃政治的唯美主义者

二“效应”与“清白”,或托马斯·曼文学创作的
审美和哲学基础

三文学、人性及人类奥秘

四反讽:一种反思和回应现代性的交往形式

五“艺术如谜”:严肃的游戏及“理智小说”

六“走向真正的人”:没有疾病和死亡,世上很难
会有诗作


第九章“科学时代的戏剧”——论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

一布莱希特戏剧:不完善的新事物?

二科学时代的戏剧与马克思主义

三旨在哲学认识的审美方法:叙事剧和陌生化

四叙事剧的演员和观众,或戏剧的功能转换

五尼采和梅兰芳的启迪

六“空想”与“介入”


第十章不愿捉迷藏的人——论伯尔的美学思想

一一个好人及其充满激情的美学

二伯尔美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三狄更斯的眼睛,或“人道美学”

四语言与道德:作为社会批评的语言批评

五形式与内容:形式有其内在真实性

六现实与想象:“我需要的现实不多”


第十一章奥斯威辛后的写作——论格拉斯的美学思想

一一个备受争议的德国招牌作家

二文学,政治,反抗:“妥协则毁坏文学”

三“公民”“同时代人”和叙事结构中的“第四时间”

四“真实”概念的拓展与童话

五西西弗斯情结,或明知绝望而不绝望的人

六《剥洋葱》与文学自述的困境


人名索引
展开全部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 作者简介

方维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86年去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