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度与政策
¥18.6¥58.0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
¥46.2¥68.0创新过程绩效测度-模型构建.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
¥40.3¥56.0新经济理论视阈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实证分析
¥18.0¥25.0中国服务业-发展与转型
¥26.6¥38.0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4137590
- 条形码:9787514137590 ; 978-7-5141-375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本书特色
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一能源一环境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强度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及其减排路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重点着手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中国碳排放强度同国际典型国家的对比;二是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有哪些?这些驱动因素是对碳排放的作用如何?三是中围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如何;四是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效率和下降潜力,为中围实现碳强度优化提供可行性分析;五是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模拟为优化中国碳排放强度提出路径。 (1)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碳排放强度呈现波动式下降,而且近年来下降幄度比较大。尽管下降幅度比较大,但与其他国家差距逐渐缩小,但绝对数仍然比较大,而且与中国政府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投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国际贸易和人口因素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碳排放强度演变的多因素动态冲击响应分析发现:一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城市化和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长期影响,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短期效应。二是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依重要程度排序为:碳排放强度自身、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能源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人口规模。三是文章还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地区、产业和工业行业三个层次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能源强度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决定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 (3)通过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和收敛性分析发现:一是从地区分解角度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只构成总体差异的相对较少部分。二是从产业分解角度看,第二、第三的地区差异是构成中国碳排放强度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而**产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对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较少。三是中同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着β绝对收敛性,意味着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在地区间差异将会缩小。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东部、巾部和西部地区的俱乐部收敛。四是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β相对收敛性。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三大区域层面上,碳排放强度均存在β相对收敛性。 (4)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空间、目标分解及其优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从全国来看,2005~200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有近40%的下降空间;二是通过构建中国经济一社会一能源一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拟发现中国的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碳排放强度将逐步的下降,但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下降幅度近30%。_二是若想到2020年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则采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速度,同时增加科技投入,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等一系列组合拳。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水电、核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的作者是赵成柏。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一能源一环境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强度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及其减排路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重点着手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中国碳排放强度同国际典型国家的对比;二是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有哪些?这些驱动因素是对碳排放的作用如何?三是中围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如何;四是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效率和下降潜力,为中围实现碳强度优化提供可行性分析;五是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模拟为优化中国碳排放强度提出路径。 (1)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碳排放强度呈现波动式下降,而且近年来下降幄度比较大。尽管下降幅度比较大,但与其他国家差距逐渐缩小,但绝对数仍然比较大,而且与中国政府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投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国际贸易和人口因素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碳排放强度演变的多因素动态冲击响应分析发现:一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城市化和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长期影响,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短期效应。二是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依重要程度排序为:碳排放强度自身、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能源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人口规模。三是文章还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地区、产业和工业行业三个层次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能源强度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决定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 (3)通过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和收敛性分析发现:一是从地区分解角度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只构成总体差异的相对较少部分。二是从产业分解角度看,第二、第三的地区差异是构成中国碳排放强度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而**产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对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较少。三是中同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着β绝对收敛性,意味着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在地区间差异将会缩小。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东部、巾部和西部地区的俱乐部收敛。四是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β相对收敛性。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三大区域层面上,碳排放强度均存在β相对收敛性。 (4)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空间、目标分解及其优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从全国来看,2005~200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有近40%的下降空间;二是通过构建中国经济一社会一能源一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拟发现中国的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碳排放强度将逐步的下降,但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下降幅度近30%。_二是若想到2020年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则采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速度,同时增加科技投入,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等一系列组合拳。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水电、核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的作者是赵成柏。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目录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2.2 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贸易与碳排放
1.2.4 减少二氧化碳相关政策与经济手段
1.2.5 碳排放强度研究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方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2.2 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贸易与碳排放 1.2.4 减少二氧化碳相关政策与经济手段 1.2.5 碳排放强度研究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2.1 中国能源消费状况 2.2 二氧化碳排放状况 2.3 中国碳排放强度总体状况 2.4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 2.5 中国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 2.5.1 arima和β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 2.5.2 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的arima建立过程 2.5.3 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3.1 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单因素分析 3.1.1 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3.1.2 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1.3 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1.4 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1.5 能源价格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1.6 对外贸易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1.7 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分析 3.1.8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强度影响 3.2 中国碳排放强度演变的多因素动态冲击响应 3.2.1 基于var模型的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协整关系分析 3.2.2 碳排放强度的脉冲响应分析 3.2.3 碳排放强度的方差分解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研究 4.1 完全分解模型 4.1.1 数学原理 4.1.2 碳排放强度模型 4.2 地区层面碳排放强度分解 4.2.1 数据来源说明 4.2.2 省际层面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 4.2.3 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 4.2.4 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效应 4.2.5 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3 产业层面碳排放强度分解 4.3.1 数据来源说明 4.3.2 三大产业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分解 4.3.3 宏观六部门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分析 4.3.4 中国产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4 工业行业层面碳排放强度影响分解 4.4.1 数据来源说明 4.4.2 工业行业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分解 4.4.3 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5.1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总体状况 5.1.1 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分布格局 5.1.2 碳排放强度总体差异的演变趋势 5.1.3 中周碳排放强度差异演变的成因分析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总体差异的地区结构分解 5.3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收敛性分析 5.3.1 收敛性概念和空间效应 5.3.2 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5.3.3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绝对β收敛性分析 5.3.4 俱乐部收敛实证分析 5.3.5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条件β收敛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潜力及目标分解 6.1 中国碳排放强度效率分析 6.1.1 碳排放效率 6.1.2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6.1.3 中国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分析 6.2 中同碳排放强度效率测度分析 6.3 中国省份碳排放强度下降潜力分析 6.4 地区碳减排承诺额度分配 6.4.1 中国碳强度目标的分配指标体系的建立 6.4.2 中国地区碳强度目标的分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碳排放强度减排路径仿真研究 7.1 系统动力学研究碳排放强度问题的适用性 7.2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 7.2.1 中国碳排放强度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7.2.2 模型的边界 7.2.3 模型的假设 7.2.4 因果回路图 7.2.5 模型的变量及相互关系 7.2.6 存量流量图 7.2.7 初始值、常数值的确定 7.3 中国碳排放强度系统动力学模拟 7.3.1 模型测试 7.3.2 系统行为的仿真和分析 7.4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中国碳减排路径选择 7.4.1 中国碳减排的路径探索 7.4.2 情景分析与政箫模拟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赵成柏,(1966-)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副教授。2013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低碳经济;迄今为止公开发表论丈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成果多次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各级类课题1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著作和教材多部。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36.8¥65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4¥55 -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35.6¥48 -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
¥33.7¥86 -
伟大的历程(中国农村改革起步实录)
¥26.8¥68 -
五常学经济
¥3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