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头颅记
-
>
食南之徒
-
>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漂亮朋友
-
>
(精)我们八月见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0册:1972-1974
-
>
故事会;刀客
-
>
刀锋
一粒麦种 本书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 东非文学奖得主*雄心壮志的一部小说 影响力*大的非洲黑人作家 二十世纪非洲一百种*佳图书列选 在与非洲人斗争的过程中,每一个白人都不断地陷于道德崩溃的边缘 哪怕是在黑暗里,他也能看到充满敌意的眼睛 肯尼亚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缩影
一粒麦种 内容简介
恩古吉·瓦·提安哥所著的《一粒麦种》在非洲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无可置疑。小说初版于一九六七年,即肯尼亚独立之后**个十年的中间。作者对独立后的非洲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经历和错综复杂的冲突,包括社会身份的缺失,把握得恰到好处。小说讲述穆苟为人沉默寡言,曾在英国人集中营中领导过一场绝食罢工,制止过村里的保安殴打怀孕妇女,自始至终他都是家乡公认的英雄。然而在安静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黑暗秘密,他为了保全自己,曾背叛民族英雄基希卡,向英国人告密。此时他的家乡正在筹划一场肯尼亚独立日的庆祝大会,前反抗军斗士R将军和寇义纳打算当众处决背叛基希卡的通敌者卡冉加,令其在大会上坦白自己的罪行。
《一粒麦种》的故事仅发生于独立庆典前的四天,但通过不断的倒叙穿插,作者把自“茅茅运动”以来的十年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部有关获得自由后的肯尼亚在早期混乱年代的小说,刻画了当时人们对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以及混杂其中的对英国殖民者遗留下的腐败和暴力的恐惧。
一粒麦种一粒麦种 前言
《一粒麦种》在非洲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无可置疑.小说初版于一九六七年,即肯尼亚独立之后**个十年的中间.这是作者恩古吉创作的第三部小说.尽管恩古吉的前两部作品《别哭,孩子》和《大河两岸》广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但文风仍有失稳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尝试在新兴的非洲文学经典中觅求一席之地的痕迹.恩古吉的早期作品体现了他力图通过文学展现非洲图景、继承旧的文学形式并加以创新的种种努力,而《一粒麦种》则可看作一位成熟小说家的代表作.作者对独立后的非洲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经历和错综复杂的冲突,包括社会身份的缺失,把握得恰到好处。
马赫雷雷大学是恩古吉作家生涯的开端,他在那里学习属于英语写作" 伟大传统"的作品形式。在小说中,恩古吉协调了这种传统形式和以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贝、彼得·阿伯拉罕姆斯的作品为代表的新兴文学的不同诉求。小说一经出版,便成为描述非洲文学新背景的扛鼎之作。恩古吉的早期作品力求以历史记忆和个人经历为线索,对肯尼亚从殖民地时期到实现独立的过渡时期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需求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与之对比,在《一粒麦种》写作之时,人们正在为非洲文学的定义、形式、意义,以及它同宏大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激烈的争论,其中一些核心问题悬而未决,这就是恩古吉创作第三部小说的重要时代背景。
历史问题及历史在去殖民化的背景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备受争论的议题之一。历史几乎成为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在非洲文学领域,恩古吉的前辈们关注的是过去及过去在叙述中再现的方式。这些作家受阿契贝影响,观点自成一系,都将过去看作悲剧史或者浪漫史,认为非洲文学写作的基本主题是为非洲人提供恰当的历史感。他们认为,创作非洲文学的目的在于还原可供引鉴的非洲历史,以表明非洲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在恩古吉创作第三部小说之时,新一代非洲作家开始质疑过去作家沉迷于历史的做法。到一九六七年,恩古吉已成为对厚古薄今的传统提出警告的作家代表.这些作家认为,由于普通民众根本不在国家建设大计的考虑之内,黑人知识分子作为普通民众代言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外,《一粒麦种》创作之际,非洲社会独立后的发展方向仍不明朗。
在独立后**个十年间,摆脱殖民地身份后洋溢着的欢愉气氛逐渐消退,人们开始抛却幻想,面对严酷的现实.作家感到困惑的是,力图重述历史的文学形式能否承担表述现状的任务以及现状在作品中的分量。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背景下,恩古吉读到了费朗茨·法农的《大地上的受苦者》一书。这本书原来被当做批判殖民主义的文本来解读,由于它对失败的去殖民化过程的预见性警告,在当时再次受到关注和垂青.在该书"国家意识的陷阱"一章中,法农警告说,非洲的国家主义非但没有成为激励民众的向心力,反而有流于一纸空谈的危险。一些作家和法农的早期预见相似,认为国家独立将迎来非洲自由的曙光,现在他们开始思索要采用何种形式来描述国家危机。
一旦将历史作为非洲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一关注点遭到质疑,作家就不再确信非洲的历史、文化等源头的有效性。尽管历史在诸多方面都是悲惨的,但它仍然是文学中一个有吸引力的话题,因为它是一种遥远、稳定的参照。
相比之下,现在看似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没有固定的记录,没有明确的主题.作家们甚至不明确自己在国家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代非洲作家的命运同文化民族主义紧密相连,他们将自身的任务基本定位于为独立后的非洲构建一个想象的民族共同体。伴随国家的独立,新兴非洲文学的使命变得模糊。恩古吉写作《一粒麦种》时,艺术家和政治家已经分道扬镳,小说家不得不由传统的历史描述转向当今现实问题,民众与英国人斗争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付诸流水。
本书非同一般的一点是,恩古吉能够把自己对于变革过程的忧虑外化为对后殖民时期体验的权威描述.实际上,他已经在小说中将后殖民时期的变革问题转化成叙述本身的问题。我们再考虑一下当时的历史问题和政治现实.恩古吉在小说里并不回避历史的本质和意义问题,也没有弱化历史的力量和人们对其关注的程度。实际上,小说细致地描绘了肯尼亚当代历史的轮廓,涵盖了从一九二二年第—次反英群众组织的成立到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民族独立期间民众心目中的重大时刻,并极力强调人们对现代肯尼亚历史的感知。然而值得—提的是,作者唤醒这段历史的同时,又对其提出质疑: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肯尼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
午夜前一分钟,内罗毕体育场里所有的灯光全都熄灭,黑暗一下子吞没了整个体育场,淹没了整片从五湖四海赶来参加午夜独立庆典的人潮.英国国旗快速地降了下来.当灯光再一次亮起的时候,一面崭新的肯尼亚国旗已经在空中迎风飘扬.军乐队奏响了新的国歌,崭新的红绿黑三色相间的肯尼亚国旗飘荡在半空中,一浪接一浪的欢呼声从人群中爆发出来,不绝于耳.欢呼声震耳欲聋,像是成千上万棵大树一下子压倒在体育场内厚厚的泥土上所发出的声音。
本节选自本书第十四章的开头部分,这段描述无论对于书中角色还是读者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对于书中角色,重获独立的过程只是暂时的黑暗。
他们以为无论从个体还是集体层面上讲,国家独立都是揭示他们存在意义的时刻,是实现圆满的时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现实却与主人公的期待完全背离。同样经历了过去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读者也会有着相似的期许,但文中的老套叙述和陈词滥调使读者的内心期待与文字脱节。在这两种情况下,恩古吉的目的是使过去变得陌生,并将它从官方意识形态中解救出来。
从去殖民化的*佳视角来看,历史不再是构建民族想象的有机模式的一部分。实际上,恩古吉在小说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采用了多重叙述:过去只能通过一群人物的集体意识来反映,而这群人物的意图和欲望非常复杂,互相冲突,以致到故事结尾,肯尼亚民族主义变得无足轻重了。
显然,《一粒麦种》这部小说中蕴含着由作者象征意图和用以批评过去的反讽话语构成的张力.这种张力尤其体现在人物角色的公共形象和他们的深层动机是完全割裂的。小说中屡次提及的角色都与肯尼亚历史的重大时刻息息相关;而且正如他们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他们是小说中沉重历史象征的化身.书中有瓦瑞老人(意为"河流"),他连接着历史中的重大阶段。
有基孔(意为"肚脐"),他是几代人的纵向联结,他的妻子梦碧则采用了吉库尤圣母的名字。梦碧的兄弟基希卡在独立战争中牺牲,而他的名字就暗指"匆匆的一代"中的一员.梦碧的追求者卡冉加则有着另外一代人的名字。另外还有穆苟这一人物,他以该文化中*令人崇敬的预言家之一来命名,并且被错误地推举为民众的救星。
当对历史的不同描述和不同的历史观产生对立冲突的时候,正如每个角色与过去梳理不清的联系所揭示的那样,人物的失望和背叛感就加强了。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和对当下的焦虑与小说的反讽结构并行不悖,并受其规约。
当过去的幽灵即将把独立这出戏搅得了无头绪之时,价值观的转变和对当下的焦虑渐渐主导了历史的意义.在此种情况下,《一粒麦种》就成为表达失望、误解和认知偏差的一部小说.这三个主题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运作的。
首先,通过一系列发现和彻底转变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生活被重构,我们认识到他们作为个体和历史人物,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样子。本小说的中心部分是对于穆苟在整个民族独立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误解:如果他就是那个勇敢挽救了基希卡的生命的勇士,他为什么会对过去感到不安呢?他为什么拒不接受别人加封的英雄称号,或他的历史身份呢?直到小说的末尾,作者才揭示了折磨穆苟的问题.但是自从穆苟一出场,他就被置于一种言语之中,这种表述使读者对于他所代表的意义产生质疑。
穆苟感到提心吊胆.他仰面躺在床上,看着房顶.只见一串串烟灰从茅草屋顶挂下来,直指他的心窝.一滴晶莹的水珠正好悬在他的上方。水珠不断膨胀,沾上了烟灰,越来越浑浊,越拉越长,眼看就要落下来.穆苟想闭上眼睛,可眼皮不肯合上;他试图把头挪开,可脑袋好像被牢牢钉在床上。
水珠越来越大,离他的眼睛越来越近。穆苟想伸手去挡,可双手、双脚以及全身都不听使唤.穆苟在绝望中使出全身力气,*后奋力一挣,终于从梦魇中苏醒过来。现在,他躺在毯子下面,惊魂未定,害怕像梦中一样,有一滴冰冷的水珠会突然刺破自己的眼睛.毯子又破又硬,粗毛扎着他的脸庞、脖子和身上没衣服挡着的地方.床上很暖和,外面太阳还没出山,他不知道应不应该起床。几缕晨曦从茅屋的墙缝里透了进来,还看不清屋内的东西.每逢半夜里失眠或一大早睡不着时,穆苟就玩起辨认物品的游戏:很多物品在黑暗或晨霭中像是混在了一起,轮廓显得模糊不清。然而这天早上,穆苟发现自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他明明知道刚才只是一个梦,但一想到那滴冰凉的水珠就要落入眼中,就感到寒气彻骨。
文中并未给读者提供穆苟深切焦虑原因的线索,但是小说的语言和基调使读者产生疑问。
文章的开头部分描述了穆苟对于自身的焦虑。在下文中,这种焦虑和人们对于他的认知产生对比:"大家传诵着穆苟的名字,互相谈论他的传奇故事。这样的情景在平常的集市中是难得一见的。但今天是特别的一天.今夜肯尼亚会实现自由.我们的英雄穆苟,不再是普通人。"读到这里,我们内心产生的不再是认同,而是怀疑和不确定。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别人对于英雄的认知之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小说中所谓的怀疑阐释学。通过转化读者的视角,恩古吉表明了认知偏差是如何挫败大众所渴望的稳固意义的. 幻灭和背叛的主题还存在于另外一个层次。*私密的事情往往与重大事件同时发生。在描述民族历史时,这个关于承诺和背叛的故事同时为基孔、卡冉加和梦碧的三角恋提供了背景。反过来,这一浪漫情节本身就是对于背叛人们期望的描述,因而成为肯尼亚民族主义传奇的代理人。这就体现了罗曼史的叙述如何影射有关国家的寓言。但是,将个人生活和民族叙事联系在一起的尝试,不时地被一种反讽的话语所打断,并带来不期而至的回溯与改变。谁才是民族独立的英雄呢?个人在民族主义的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呢?那些经历了殖民和反殖民时期血雨腥风的人们,心灵要怎样才能愈合呢?尽管恩古吉后来又创作了一些小说,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明晰的答案,但在《一粒麦种》这部小说中,处处流露着困惑和迷茫。
《一粒麦种》的创作参照康拉德《在西方的注视下》这部有关革命和背叛的小说,属于众多的现代主义作品之一,它使用的语言、表达的意义及阐释的主题都受到对于历史、地域、革命和道德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实际上,小说中大量使用的反讽表明它同正统现代主义风格密切联系,对正统现代主义既欣赏又背离。小说采用现代主义创作的常见技巧,如意识流、多重叙述和零碎想象等,来描述作者怎样看待非洲独立之后的危机.但是由于他的目标是回溯肯尼亚去殖民化的历史,并思索人物角色同他们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茅茅运动那段历史时期,恩古吉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的现实主义。他需要利用现实主义来发觉可预知的主题和社会群体,并将它们放置在混乱但丰富的历史文本中。他面临的难题是如何确认这段历史,并将它作为作品中可感知的一个因素,同时解构这一时期在后殖民主义历史语境中的利用和误用。《一粒麦种》的成功之处在于,恩古吉完美地运用现代主义创作形式来描述后殖民时期非洲的社会变迁。
西蒙·吉康迪 二00八年于普林斯顿大学
一粒麦种 节选
穆苟感到提心吊胆.他仰面躺在床上,看着房顶.只见一串串烟灰从茅草屋顶挂下来,直指他的心窝.一滴晶莹的水珠正好悬在他的上方.水珠不断膨胀,沾上了烟灰,越来越浑浊,越拉越长,眼看就要落下来.穆苟想闭上眼睛,可眼皮不肯合上;他试图把头挪开,可脑袋好像被牢牢钉在床上.
水珠越来越大,离他的眼睛越来越近.穆苟想伸手去挡,可双手、双脚以及全身都不听使唤.穆苟在绝望中使出全身力气,*后奋力一挣,终于从梦魇中苏醒过来.现在,他躺在毯子下面,惊魂未定,害怕像梦中一样,有一滴冰冷的水珠会突然刺破自己的眼睛.毯子又破又硬,粗毛扎着他的脸庞、脖子和身上没衣服挡着的地方.床上很暖和,外面太阳还没出山,他不知道应不应该起床.几缕晨曦从茅屋的墙缝里透了进来,还看不清屋内的东西.每逢半夜里失眠或一大早睡不着时,穆苟就玩起辨认物品的游戏:很多物品在黑暗或晨霭中像是混在了一起,轮廓显得模糊不清.然而这天早上,穆苟发现自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他明明知道刚才只是一个梦,但一想到那滴冰凉的水珠就要落入眼中,就感到寒气彻骨.一、二、三,他掀开了身上的被单,接着洗脸、生火.他在屋角杂物堆里发现了一小袋玉米粉.他把玉米粉倒进铝锅里,放在炉火上,加水,用木勺搅了搅.早上,他喜欢喝粥.每次喝粥,他都会想起在集中营里喝的那种半生不熟的东西."时间过得真慢,一切都是老样子,"穆苟想,"眼前的日子还会跟昨天和前天一样." 自从离开*后待过的马圭塔拘留营并回家后,穆苟每天都会拿着锄头和砍刀下地干活.在泰北村的另一边,他有一块新地.每天,他都得穿过尘土飞扬的村路才能到达那里.和往常一样,他发现村子里有些妇女早已起床,有些已经从河边打水回来,沉重的水桶将她们柔弱的脊背压得更弯了,她们得及时赶回家为丈夫孩子准备茶水和稀粥.此刻太阳已经全然升起:树木、房屋、行人在地面上投下了瘦瘦长长的影子.
"早上感觉怎么样?"瓦瑞从一间屋子里走了出来,向他喊道.
"很好."穆苟打算像往常一样打完招呼就继续向前走,但今天瓦瑞似乎有话要对他说.
"这么早下地啊?" "是的." "就像我常说的:要趁土地还松软的时候去翻翻地,要让太阳发现你比它还早,觉得自己不是你的对手.要是太阳比你先到地里——哼……" 瓦瑞是村子里的长老.身上披着的新挂毯清晰地衬托出他那张皱巴巴的面孔,衬托出他头上和尖下巴上灰白的须发.正是他送给穆苟现在的这块地,让穆苟种点粮食.穆苟原先那块地,在他拘留期间,已经被政府没收.瓦瑞很喜欢聊天,但他尊重穆苟的沉默寡言.可是,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今天饶有兴趣地看着穆苟,甚至还带着几分好奇.
"就像肯雅塔告诉我们的一样,"他接着说道,"现在是我们民族独立的日子."正说着,他停了下来,朝一旁的树篱啐了口唾沫.穆苟很尴尬地站在一边."你的屋子准备得怎么样了?准备好过独立日了吗?"瓦瑞继续说道.
"嗯,都好了."穆苟答道,然后就离开了.他一边走,一边琢磨着瓦瑞*后那个问题的意思.
泰北原本是个大的集镇,建造的时候合并了旧泰北、康马杜拉、基印果几个村庄以及维儒的部分地区.一九五五年,为了阻止村民们保护森林战士,白人用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逼迫他们搬离原来的屋子,在指定的一片集中区域内用茅草搭建屋顶,用泥土垒墙,草草地建起了新泰北.自那以后,直到一九六三年,整个泰北都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虽然期间有些房屋倒塌了,有些拆除了,但整个村子一直井然有序:远远望去,就像一片广袤的草原,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是在焚烧祭品.
穆苟向前走着,微微低着头,两眼直盯着脚下的路,不敢打量四周.他脑中一直想着刚才与瓦瑞相遇的情景.突然,他听到有人叫他.他又朝前走了几步才停下来,只见吉苏阿拄着拐杖正一瘸一拐地朝自己走来.吉苏阿走到穆苟面前,脱下头上的破帽子,立正站好,大声喊道:"我以黑人自由独立的名义,向您致敬."然后他又半真半假地向穆苟鞠了几个躬.
"你……你还好吗?"穆苟问道,不知如何反应.就在这时,两三个孩子聚了过来,嘲笑吉苏阿滑稽可笑的举止.吉苏阿没有立刻回答穆苟的问题.他身上穿的衣服破旧不堪,衣领脏得都发黑了.他把左裤腿折了起来,用一枚别针固定着,遮住自己的残肢.突然,他一把抓住穆苟,说道: "兄弟你怎么样啊!兄弟你怎么样啊!真高兴看到你这么早下地,就连周末也这么早.独立万岁!劳动万岁!哈!哈!哈!跟你说吧,在一九五二年白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之前,我也和你一样.兄弟,在白人用子弹废了我的腿之前,我可以用双手干活.看到你这种干活的精神,我的心都快乐地跳起来了.独立万岁!劳动万岁!头儿,我向您致敬!"
一粒麦种 作者简介
恩古吉·瓦·提安哥(1938—),肯尼亚小说家、剧作家、政论家,生于利穆鲁一农民家庭。一九六四年毕业于乌干达马赫雷雷大学,后入英国利兹大学续修文学。一九六七年回国,在内罗毕大学任教,改英国文学系为非洲文学和语言系。一九七七年因抗议当局对英语的强制性教育而被政府逮捕,获释后与家人过着流亡的生活,直到肯尼亚独裁者阿拉普·莫伊下台才终于得以安全回国。 由于政治和健康的原因,最近十五年恩古吉和阿契贝一样旅居美国,在纽约州的大学工作。但他们一再声称决不去写与美国有关的作品,其原因部分如阿契贝所言:美国的作家太多,非洲的作家太少;恩古吉更坚持认为,文学应该反哺滋养它的土地和人民。 朱庆,安徽宣城人。任浙江工商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现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进修博士学位。主要译作有《丛林故事》、《大小子离家》等。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9.7¥68.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6.5¥28.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9.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