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

作者:李葆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3-01
开本: 32 页数: 821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3.5(7.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562046
  • 条形码:9787532562046 ; 978-7-5325-620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 本书特色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探讨了清代学者上古声纽研究学术史,并对其作出总体评价。纵观有清二百余年,顾炎武初悟古无轻唇,毛奇龄始倡声韵兼治,徐用锡论舌上古读舌头,江永以混转释字母与古声扦格,此为萌发初探期。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选录了上古声韵、中古《广韵》、明清官话、历史语言、文字训诂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论文37篇。在这些论文中,作者开拓了上古声纽研究史论、汉语史研究模式论、语言关系类型学、亲缘比较语言学等新领域,提出了华夏汉语混成发生—推移发展论、东亚南洋语言历史文化圈假说、中国宏观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清代琉球官话课本南京音系说、超级语系建构中的华夏汉语位置等一系列新见。体现了传统方法与现代理论、微观考证与宏观阐释、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相结合,以及人文与科学双重精神的研究风格。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 目录

目录<BR>

自序<BR>

上古音韵<BR>

论清代上古声纽研究<BR>

论李元的古声互通说<BR>

新化邹氏古声二十纽说研究<BR>

清代古音学研究之枢纽<BR>

关于章黄古声纽说的若干问题<BR>

黄侃之古音研究系统论<BR>

论古音十九纽的重新发现<BR>

《汉语语音史先秦音系》补苴<BR>

论古韵三十六部系统及其相关问题<BR>

中古音韵<BR>

《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校读记<BR>

《广韵》大韵韵目与小韵韵目之字同切异考<BR>

《广韵》真、谆部反切下字类隔刍论<BR>

《新刊点校广韵》前言<BR>

全面修订《中国音韵学研究》的力作<BR>

官话音系<BR>

明清西洋传教士官话课本音系研究<BR>

明清南方官话韵书音系研究<BR>

清代琉球官话课本音系南京说<BR>

文字训诂<BR>

“句”字右文说<BR>


“逄”为“逢”讹变说<BR>

“伊惜”解<BR>

就《诗经秦风》论毛传、郑笺之异同<BR>

《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绎释<BR>

《水浒》英雄绰号修辞艺术谈<BR>

方以智撰刊《通雅》年代考辨<BR>

汉书《艺文志》注疏<BR>

文化交往<BR>

吐火罗语文与早期汉译佛经文本<BR>

奚琴、嵇琴、胡琴名实音义考论<BR>

语言演化<BR>

试论原始华夏语的历史背景<BR>

试论语言的发生学研究<BR>

论语言的混合和混合的语言<BR>

语言关系类型学:谱系树模式的超越<BR>

汉语史研究理论模式论<BR>

中国语的历史和历史的中国语<BR>

论中国宏观语言学的理论方法<BR>

从同源性到亲缘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大转折<BR>

亲缘语言学:超级语系建构中的华夏汉语位置<BR>

李葆嘉论著目录(1985—2011)<BR>

后记
展开全部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 节选

一、引论 
清代的古音研究成就是巨大的。清儒治古韵迭有发明,世所共知;其古声研究,通行评价是“成就远在古代韵母之下”。①王国维说:“乃近世言古韵者有十数家,而言古字母者,除嘉定钱氏论古无轻唇舌上二音,番禺陈氏考定《广韵》四十字母,此外无闻焉。”②魏建功、王力诸先生持论略同。③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语言新书多承此说,如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清代语言学家在声母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④黄侃说:“毛氏大可继顾氏而起,倡言古音之学,并兼声韵。……自毛氏倡言兼有声韵,于是知前之仅言韵脚者,止得其半耳。就韵而外,而致力于声以发明光大之者,首推严铁桥。自严氏《说文声类》出,而后知古有本音专书。其后臧镛堂、刘逢禄、邹汉勋、陈澧诸人续多发明,臻乎近代,粲然大备矣。”①罗常培说:“关于古声纽之考证,钱大昕、邹汉勋二氏贡献*多。戴震作《转语》亦列古声为二十类。章炳麟承其余绪,知娘日两纽古本归泥。”②黄、罗二氏涉论稍多,但语焉不详,且有误述。清儒的古声研究,规模没有古韵研究大。又没有形成象江(永)、戴、段、王、孔、江(有诰)那样师生四代的研究梯队,且少传人,故有些成就隐而不彰,鲜为人知。然而,每种学术研究都有其自身沿革,古声研究在清代学术研究中也是一股潮流,各个单独的研究之间有内在的继承与发展。<BR> 
本文旨在探讨清代学者上古声纽研究学术史,并对其作出总体评价。纵观有清二百余年,顾炎武初悟古无轻唇,毛奇龄始倡声韵兼治,徐用锡论舌上古读舌头,江永以混转释字母与古声扦格,此为萌发初探期。戴震定二十位创流转模式,钱大昕以四个发明立归并模式,段玉裁古双声论多承师说,钱坫以诗经求三代雅声,又李元古声互通说、夏燮字母合用证,此为立论创说期。邹汉勋构设诗双声二十纽,章炳麟熔归并与流转于一炉,黄侃略定十九纽,此为系统集成期。深入探讨清代学者上古声纽研究学术史,对总结前人成就、启迪后来研究不无价值,对全面评估文献语音学的性质很有意义,亦可补百余年来关于声学源流探讨之空缺。③

钩沉录:语言符号的历史追忆 作者简介

李葆嘉,1951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兼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信息科技中心主任。致力于传统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言科技、语言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在海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论著15部。主要撰著有《清代上古声纽研究史论》、《广韵反切今音手册》、《当代中国音韵学》、《混成与推移》、《理论语言学》、《隋唐音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史》、《汉语的祖先》、《语义语法学导论》、《中国转型语法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