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中古应制诗的双重观照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090412
- 条形码:9787010090412 ; 978-7-01-009041-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古应制诗的双重观照 目录
中古应制诗的双重观照 节选
《中古应制诗的双重观照》从文化和诗学两个语境观照中古应制诗,分析应制诗作为意识形态建构、象征符号和文化资本的不同特点,探究应制诗在思想史、社会政治制度史、文化史及意识形态史等方面的意义,并由此出发,考察士人在专制君权下的人格嬗变和心路历程。同时,探赜应制诗的起源,勾勒中古应制诗的风格流变,对应制诗的形式美给予特别的关注,阐述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并详细论述应制诗对和诗、诗歌律化、咏物诗及诗歌用典的影响,肯定应制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古应制诗的双重观照 相关资料
插图:近些年来,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坚守着耙梳考据和旧有的范畴,对在研究中引入西方理论持谨慎态度。方家之所以对此谨慎观望,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中西思维方式差别问题。中国古人有自己特有的思维习惯,有人称为“类比逻辑”、“无类逻辑”或“圆形逻辑”,西方人则有一套严密的逻辑规则。西方是认知性的逻辑思维,中国是体知性的直觉思维。王国维在其《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认为,西方人“长于抽象,精于分类”,但“泥于名而远于实”,而中国则重实践,对理论“不欲穷究之也”,“用其实而不知其名”,因此“乏抽象之力”,从而导致中国古代学术是“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而西方学术则是“思辨的也,科学的也”。植根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学术话语和方法的差异,如果借鉴西方理论和观点,容易产生严重的误读,甚至出现用新名词对古代文学现象进行“重命名”,或者用古代文学知识“验证”西方理论观念,这样的研究无疑会走入歧途;二是中西方文化和文学有各自截然不同的背景,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现代理论更是如隔云泥,学者们对这种不同语境下的借鉴保持怀疑;加之西方学术理论的话语权威,能否保证在强势话语下研究立场的自足独立,值得忧虑。正如张荣翼先生所说:“在与西方他者的对话中,西方他者只是以自己的思想方式来看待问题,它对别的对话者都视而不见。当我们以当代自我的身份与它对话时,往往会慑于西方的话语权势,只能以他们可以理解、愿意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作为当代自我的一方没有自己的基本立场,或者这种立场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出来,这就失去了对话本来应该具有的意义。”
中古应制诗的双重观照 作者简介
程建虎,男,1973年生,陕西韩城人,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汉唐文学研究。近年来先后在《武汉大学学报》、《学术论坛》、《杜甫研究学刊》、《山西师大学报》、《文学评论丛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撰专著《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
- 主题:理论的运用比较机械
理论的运用比较机械,特别是看到“意识形态”的时候。所以沿这样的路子写,大概是受到了梅家玲和绪论提到的“耳目一新”的著作的影响,不过,作者显然不具有梅的功底,特别是对于作品的分析偏于浮泛,因此满目看似新奇的名词之下显得特别空洞。
- 主题:好书,推荐一下!
《中古应制诗的双重观照》从文化和诗学两个语境观照中古应制诗,分析应制诗作为意识形态建构、象征符号和文化资本的不同特点,探究应制诗在思想史、社会政治制度史、文化史及意识形态史等方面的意义,并由此出发,考察士人在专制君权下的人格嬗变和心路历程。同时,探赜应制诗的起源,勾勒中古应制诗的风格流变,对应制诗的形式美给予特别的关注,阐述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并详细论述应制诗对和诗、诗歌律化、咏物诗及诗歌用典的影响,肯定应制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21.6¥48.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17.4¥58.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6.3¥39.8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