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毛一雷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0.7(2.7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版权信息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本书特色

中国国家地理首本日记体探险纪实图文书。
南极冰盖之巅的旷世奇迹——昆仑站
世界上唯一一处只有中国人到达过的地方
人类有史以来*艰险的一次南极科考行动
协和著名外科医生绝世罕有的一段传奇经历
他终日忙碌在手术台上挽救病人的生命,他比谁都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然而是什么力量,让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远征冰雪世界,
参与了南极冰盖上一次无后援的国家行动,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于国家荣誉、关于探险、关于生命、关于环境……
比科幻更离奇、比小说更真实、比武侠更江湖、比悬疑更惊险……
原味文字搭配珍贵图片
走近魅力而严酷的冰雪世界、品读南极人不平凡的故事!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内容简介

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在南极冰盖*高点(dome a)建立昆仑站。
  这是人类探索极端环境和自然征程上迈出的新一步,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政治意义,内陆队28名队员经过重重艰险,胜利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国家任务。内陆队随队医生毛一雷用录音笔,真实记录下了这段传奇经历……
  史上*艰巨的一次南极科考行动的全过程,甚至生活细节;
  队员们在各种不可预测的艰险面前的勇敢顽强,以及喜怒哀乐。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目录

**部 向南、向南、再向南!驶向南极冰雪世界
 南极梦开始的地方
 穿越魔鬼西风带
 挺进南极圈
第二部 备战中山站,内陆队就是冲锋队、敢死队
 中山站,中国人冰雪世界里的根据地
 大雪围困中山站
 冰海沉车,机械师死里逃生
 天公不作美,暴雪肆虐的盛夏
 有幸加入冰盖“先遣队”
第三部 初探南极大冰盖,一生中*艰苦的四天三夜
 陷车不断,令人绝望的软雪带
 暴雪迷航,差点儿丢命
 无穷尽的准备工作
第四部 走进茫茫冰盖,几乎有去无回的旅程
 进入生命禁区
 严重超载,硬着头皮上冰盖
 狂奔在“吞人”的冰裂隙区
 极昼里的新年联欢会
 “魔鬼30公里”与“锅底”迷阵
 南极冰盖*高点,冲顶!
第五部 昆仑站,南极冰盖上的奇迹
 在南极冰原上“跑马圈地”
 昆仑站在我们手中诞生
 南极冰盖上的医德标准
 世界尽头的两次新年钟声
 营地里的悬案与神秘事件
 望眼欲穿的等待
第六部 归途,与严寒和恶劣天气赛跑
 归心似箭,冰盖狂奔
 冰盖上的“谎言”
 夏季将逝,恶劣天气袭来
 凯旋!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七部 一波三折的“圆满句号”
 家门口死里逃生
 庆生、极光、裸泳,中山站的欢乐时光
后 记 南极,珍藏一生的记忆
附录1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队员名单
附录2 网友在内陆队员博客上的留言
附录3 南极洲平面示意图
附录4 中山站附近地形图
展开全部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节选

《冰雪世界的远征》讲述了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在南极冰盖*高点(DOME A)建立昆仑站。这是人类探索极端环境和自然征程上迈出的新一步,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政治意义,内陆队28名队员经过重重艰险,胜利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国家任务。内陆队随队医生毛一雷用录音笔,真实记录下了这段传奇经历……史上*艰巨的一次南极科考行动的全过程,甚至生活细节;队员们在各种不可预测的艰险面前的勇敢顽强,以及喜怒哀乐。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相关资料

插图:第四部 走进茫茫冰盖,几乎有去无回的旅程12 进入生命禁区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今天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我一辈子纪念的日子,内陆队终于要向茫茫冰盖1200公里处进发了。不管这种自断后路、无救援的冰盖奔袭后果将是什么;不管Dome A建站是成是败;不管这一去是不是能有去有回……我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只管前进!不想结果!今天和昨天没有界限,因为我们一直在出发地不停顿地干活儿。大部分宝钢队员在装完货物、捆扎紧雪橇后睡觉去了,剩下机械师和我等四五个人一直在坚持工作。风很大,气温很低,白色的“沙尘暴”笼罩住阳光。连接雪橇时需要一个人指挥雪地车,将雪橇拉到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才可能连上。我站在外面指挥,一个接一个地连,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拉,连滚带爬,全身冻僵,疲惫至极。凌晨4点,所有雪橇被安置完毕;负责装履带的机械师也终于把那台PB240的履带重新装好了;那辆PB300雪地车也能顺利发动了。看来没有大的问题了,最后将所有雪地车依次停到连好的雪橇前,保证今天能够顺利出发。4点半,我回到我住的乘员舱内,里面一片混乱,所有的用品包括床垫、电热毯、床单、被子、枕头都乱七八糟地堆在舱内。我用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将它们都堆到床上,把行李包放入固定架子中。收拾完后已经是早上5点多了,一头倒在床上,闭上眼睛感到全身直往下沉,似乎是在往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里去,没法自我控制,我知道自己的体力已经耗竭殆尽。千万不能在这节骨眼上生病,千万不能倒下啊!心里闪过一丝死亡般的恐惧。我的队友们凌乱地倒在舱内,队长李院生、机械师崔鹏惠、魏福海和曹建西、测绘师张胜凯、厨师张宏忠,还有两名宝钢队员小马和姚旭,其中姚旭在我的床下打地铺。从人员上来看,这个舱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中枢性的舱。队长在其中,机械师是灵魂人物,厨师和医生也都在(吃饭和救命都有了保障)。但缺点是,有李院生队长在身边,任何时候你都没法偷懒,什么活你都跑不掉了。早上7点被李队长叫起,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收尾工作要做,还要为欢送仪式做好准备工作。走出舱门,一迎到冷风,立刻感到彻骨的寒冷,从头冷到脚,忍不住全身哆嗦。我知道我不能再硬挺了,于是选择躲在一辆离工地稍远一点的PB240车驾驶室内,暂时逃避劳动。我必须让身体稍微恢复一下,不然真要出事,我可不希望“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时,一架直升机顶风冒雪从雪龙船飞到了出发地,任务是接上机械师曹建西飞回雪龙船,把新生活舱连接发电舱的那根电缆给找出来。我终于被发现了,于是被指派去收拾一些要带到路上的小件物品,还要给所有雪地车加满油。9点45分的时候,直升机再次陆续飞来了,中山站和雪龙船上的各级领导、各部门代表、各工种代表,都分次分批来到了出发地。但曹建西一直没被送回(事实是:一直到我们行进到30公里处时,小曹才被直升机送回,不但带回了新电缆,而且还给每人带来了一床厚一点的被子,出发时居然忘了带上这些厚被子)。天气好像好了一点。大家开始忙着布置欢送场面,插彩旗、拉横幅、分别拍照留念。10点50分,欢送仪式正式开始。内陆队员整齐地排成一队,面对领导和其他欢送人员。先由杨领队宣读国家海洋局发来的电报,祝我们这次内陆冰盖行动成功。然后李院生队长迈出一步,向领队庄严报告:内陆队一切准备就绪!杨领队大声宣布:可以出发。送行人员一一同我们握手、拥抱。大家都激动异常,杨领队想多说几句祝福的话,但一时语塞,只说了句:“你们凯旋之时,我一定在这里接你们!给我一个不少地回来!”11点整,内陆队正式出发了。11辆雪地车拉着25个雪橇(22个装满物资的雪橇,李队长临时又加了3个空雪橇,事后证明,那三个空雪橇还真是神来之笔,路上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浩浩荡荡排队而行,延绵数公里之长,记者们从直升机上航拍,非常壮观。第一辆领头车是李院生队长的PB300,接着是其他PB300和卡特车,最后是3辆PB240车。PB240是十多年前的德国旧型号,动力小、开不快,故跟在后面。但这种车型曾为先期内陆队的冰盖考察立下过汗马功劳,其中一辆上次还到达过Dome A。不管发生过什么、有没有抱怨、对这次行动是否抱有信心,出发时大家都很激动,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壮士一去兮……悲壮豪迈,种种滋味在心头!出发后,开始一段路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开的车排在第八位,是一辆新的PB300雪地车,动力十足。这辆车有个明显的标记——车前面装了一个鲜黄色铲斗,之后大家将它爱称为“小黄斗”。我拉了3个雪橇:其中两个装的是建筑材料,是组装昆仑站房屋的预制构件;另一个装的是煤气、杂物等,相对较轻。由于气温不高,雪面硬度还可以,过软雪带应该是没有问题。每辆车都配备一个正驾驶和一个副驾驶,以正驾驶为主,副驾驶适当轮换开车。我的副驾驶是宝钢项目经理、本次内陆队的副队长李侍明,他对开这种雪地车不很熟悉,加上我又愿意开车,所以路上一直就是我一个人开车。刚到13公里的大坡处,一辆PB240的发动机就出了故障,不得不停下来维修。由于整个队伍走得比较顺,其他车辆一律不停,继续行进。到达30公里处时,车队暂停,接应直升机给我们送来的厚被子等。那辆发生故障的PB240还没有修好,徐霞兴站长从中山站赶去帮忙,但也没有结果。最终,这辆车只好被放弃在那里了。起步不久就先损将一员,不是什么好兆头。但好在PB240运力不大,只拉了一辆雪橇,车队很快将这个雪橇“消化”了。晚上8点20分,车队到达了离出发地68公里处,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宿营地。停车后,大家先给车加油,然后吃晚饭。我请别人帮我加油,自己以最快的速度简单收拾一下,吃了两颗舒乐安定,灌下一大杯水,不吃晚饭就直接躺上了床,大概9点钟就睡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此时睡觉比吃饭更重要,这是我恢复体能精力的最好方式。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精力特别旺盛的人居然乖乖地倒在床上了,可能是他们有点担心吧,在迷迷糊糊中,我感觉到有好几拨人过来看我。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一觉醒来,一看手表是10点钟。我有点迷糊,不知是晚上10点还是第二天早上10点?因为现在南极一天24小时天都是亮的。出舱发现,早餐已准备好了,这才确认是早上10点。这一觉我睡了十多个小时,体力恢复不少。早饭和午饭合并为一餐了,饱饱地吃了一大顿,有牛奶、鸡蛋糕、绿豆粥、炸土豆块等。队里计划今天修整一天,不赶路。一方面是让机械师打理车况,把车辆的细小问题都尽量找出来、处理掉,把潜在的问题先行解决;另一方面,整支队伍连续作战多日,需要进行修整,才能继续后面的战斗。我觉得这样非常合理。在68公里点上,停放着我们之前运过来的12个雪橇,明天起程时都要带上。今天下午调试车辆后,这些雪橇要重新分配给每辆车。这么重的负担,明天的起步将是一个真正的考验。希望在这个地段能够顺利行驶,不要让起步、陷车、挖车、再起步、再陷车的噩梦重演。下午挂车时队里没有主动叫我,可能是照顾我前几天太累的缘故吧。我在宿营地里帮助接接电线,找些杂活来干,显得悠闲。下午内陆队主要成员开了一个小会,主要是总结前面的情况,讨论下一步工作要点。李院生队长说,这次会议原本早就要开,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开,造成队员们思想上的一些迷惑和不稳定,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紊乱。晚饭后开了个全体大会,向大家通报了情况,介绍了在内陆的几大注意点,包括安全、行车、扎营、个人行为准则、食品、医药、生活等方面,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从两次进冰盖送油到这次行程,我能明显看出,整个队伍中最关键,也最累的人是机械师。因为在冰盖严酷的环境中,车辆的完好就是我们生命的保障,途中车辆损坏或发电机断电,都会直接威胁到生命。每到一个地方停留或睡觉前,机械师必须要检查、维护、加油等,以确保车辆的正常状态。对于这么大的一支车队来说,工作非常艰巨。晚上开完会已经11点半了,机械师们又去忙碌整理车辆。而白天,机械师们也是主要驾驶人员。没有到过南极内陆冰盖的人绝想不到,保障内陆探险成功最关键的,是一支经验丰富、高效的机械师队伍!我们队里这几位南极实战经验丰富的机械师们,要被国外考察队聘用,估计可以得到天价聘用费。我们这次装载的物资,是目前人类历史上在南极冰盖规模最大、运输货物最重的一次,除了科研设备以外,还有昆仑站一期工程的所有钢架构,所有物资都要运上1200公里处的冰盖最高点,运输总载重达560吨左右;11辆雪地车的车队,也是迄今为止冰盖史上最为庞大的运输队,以前的大规模车队和载重量,都不到这回的一半。因此,指挥这支“庞大”内陆队伍,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参照的。同时,这次行动基本上是一个无后援行动。车队离开中山站350公里以外,直升机就不能到达了。冰盖里气候无常,多数时候大型飞机也难以进入。这支庞大的队伍将基本上同人类社会脱离,孤军深入生命禁区。送别时,杨领队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们一个不少地活着回来。能否一个不少地活着回来,既要靠我们的努力,也要看我们的运气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再考虑能否回来的问题!国家行动,有时是可以不惜代价的。

冰雪世界的远征-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简介

毛一雷,宁波人,1964年3月出生。曾游学欧美,在澳洲接受住院医师培训,在欧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业。目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 担任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的随队医生,亲身经历了在南极之巅(Dome A)建立昆仑站的工作,并用录音笔详细记录下南极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