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作者:姚开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7.0(7.7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经济学著作中体现的关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阶级的经济学相对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是近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革命实践的产物,并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本书分为四编,分别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包括恩格斯逝世以后关于马克思经济学说历史命运的论战、列宁经济学说、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包括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目录

**章 绪论
**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来源
 第二章 古典政治经济学
 **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概述
 第二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货币理论
 第三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本、剩余价值理论
 第三章 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
**节 概述
第二节 圣西门的经济学说
第三节 傅立叶的经济学说
第四节 欧文的经济学说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
**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活动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确立
**节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资本论》的写作和《资本论》**卷的出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进一步完善
**节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经济学研究
第三编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第七章 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
**节 概述
第二节 马克思经济学说受到的攻击和修正
第三节 拉法格、卢森堡的经济学说
 第八章 列宁的经济学说
**节 概述
第二节 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土地问题的理论
第三节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第四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
**节 概述
第二节 卢卡奇、科尔斯、葛兰西的经济学说
第三节 格罗斯曼、多布的经济学说
第四节 兰格的经济学说
 第十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
**节 概述
第二节 苏联学者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初探讨
第三节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四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节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经济学著作中体现的关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阶级的经济学相对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是近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革命实践的产物,并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分为四编,分别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历程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包括恩格斯逝世以后关于马克思经济学说历史命运的论战、列宁经济学说、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包括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相关资料

2.关于经济核算制和个人物质利’益原则的理论在总结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经济核算制和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列宁指出:“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①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忽视市场经济和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充分显示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视。列宁指出,国营企业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同新经济政策有着必然的和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最近的将来,这种企业即使不会成为唯一的一种,也必定会是主要的一种。在容许和发展贸易自由的情况下,这实际上等于让国营企业在相当程度上改行商业的即资本主义的原则。也就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营企业一定要运用价值规律,讲求经济效益,要学会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争取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列宁认为,如果国营企业不注意精打细算,不去缩减非生产性开支,不合理地去组织生产,那势必战胜不了私人企业。同时,列宁也看到,国营企业经济核算制的实行,必然会产生本位主义和过于热衷本位利益的现象,造成工人群众同国营企业的经理即管理人员或同企业主管部门在某些利益上的某种对立。因此,国营企业中的工会要义不容辞地去维护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阶级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及时纠正企业过于热衷本位利益的现象,克服经营中的自私动机和偏见,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核算制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概括起来,列宁经济核算思想的实质和核心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实行独立经营原则,赋予企业相对的独立性。第二,要实行商业原则,讲究生产经营之道。第三,要遵循盈利的原则,不仅要使生产经营好的企业多盈利,而且要使亏损的国营企业扭亏为盈。第四,要落实经济责任制,每个劳动者尤其是企业领导人都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承担一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列宁指出,实行经济核算制,就是要使每个国营企业不但不亏损,而且能盈利。列宁不仅论证了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问题,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以经济方法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活动都由直接的物质动因产生,物质利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一切阶级斗争的根源。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利益的学说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遵循物质利益原则的问题。列宁指出,现实生活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告诉人们,必须依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同个人利益结合能够提高生产率。他认为,由于以前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才使苏维埃政权每走一步都吃到苦头。因此,新经济政策要求把这一原则贯彻好。要把工人工作的好坏和贡献的大小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挂钩。为了贯彻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列宁提出了两项具体措施,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度和奖金制度。列宁认为,这种工资制度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工人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把他们的劳动报酬同劳动成果直接联系起来,而且能够推动工人努力提高生产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对于奖励制度,列宁认为,在共产主义到来之前还不能使任何劳动报酬一律平等,也不能取消奖励制度。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没有奖金是不行的。因此,必须系统地研究并拟定措施,把奖励制度推广到全体苏维埃职员的全部报酬中去。“对于在发展经济中作出成绩的人,应当更加经常地授予劳动红旗勋章并发给奖金:”①奖励制实际上是对工作进行的一种公正的检查和监督方式。针对实行奖励制中存在的问题,列宁强调要更加努力地研究和改进实行奖励制的方法,而决不是放弃奖励制。列宁强调对个人从物质利益上给予鼓励,并不是取消了政治思想工作。他主张,教育人民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利益和共同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教育全体劳动者以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来从事自己的工作,以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3.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关系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计划的一般理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社会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十月革命后,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列宁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计划经济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要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早在十月革命前的著作中,列宁就阐述了关于计划经济和综合平衡的思想。他指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利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社会化的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在《国家与革命》中,他进一步指出,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著述中,他提出了要建立有计划的生产和分配这一极其复杂和精密的新的组织系统,即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调节和领导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其原因在于它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在采取各种措施时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计划性也反映出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本质特征,反映出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同志式的协作。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计划经济制度,才能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生产资料国有化和社会化,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消灭一切剥削的根源。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的领导下成立了总计划委员会,对各主管部门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地方经济组织的生产计划和建设计划进行审查,并使它们同全国计划相协调,确定工作步骤。列宁认为,计划工作的关键是发展和完善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因此,国家计委应当最详尽、最充分地估算具体经济实际情况的现有条件,制定出现行经济计划的“首要经济任务”。在制订计划时,必须把远景计划与现行计划正确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姚开建(1953 )1978 1982年在东北师大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198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年以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任教,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1997年任经济学系副主任。1997—1998年在日本同志社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   主要学术著作:《经济学说史》(1994)、《西方农业经济思想》(合著,1996)、《市场与市场经济》(1998)、《现代市场经济》(合著,2000)、《新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合著,2001)、《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合著,2003);《中外经济学名人大辞典》(副主编,1993)、《经济学说史》(主编,2003)、《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主编,2005)、《中国经济学著作导读》(主编,2005);译著:《经济学原理》(凯思、费尔,合译,1994)、《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合译,1997)、 《经济理论的回顾》(布劳格,2009)。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