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712757
- 条形码:9787509712757 ; 978-7-5097-1275-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本书特色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内容简介
本书从生态角度对先秦儒家、道家、墨家、《管子》、法家等各家学派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梳理和阐释。书中每一章以先秦某一学派的经济思想为中心围绕着思想根基、生态因子在各个经济思想领域的具体体现及对当代的启迪展开展开论述,尤其是对顺应天时与节气的生产观、倡导“知止”与“知足”的节俭消费观、注重“和”因素的以薄税为中心的赋税思想和上下兼顾的分配思想这些蕴含在先秦诸子经济思想中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肯定性分析。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目录
一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思路
二 先秦诸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
三 先秦诸子生态伦理思想在当代科研领域的推进过程
四 值得继续推进的方向
第二章 先秦儒家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节 坚实的根基
一 天人合一——哲学根基
二 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逻辑根基
三 敬畏自然——宗教文化根基
第二节 富含生态因子的经济思想
一 注重“足食”、“恒产”、“开源节流”的生产观
二 崇尚节俭的消费观
三 力主薄税的赋税观
四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
第三节 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当代意义
第三章 先秦道家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节 坚实的思想根基
一 天人合一——哲学根基
二 由外而内、由表及里——逻辑思路
三 崇尚自然——宗教文化根基
第二节 遵循自然之“道”的经济思想
一 重“实腹”反“技巧”的生产观
二 提倡“知止”“知足”的节俭消费观
三 注重不争、提倡薄税的赋税观
四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分配观
第三节 道家思想体系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当代意义
第四章 《墨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节 思想根基
一 验证知识真伪的“三表法”——方法论
二 层层递进的类推分析——逻辑思路
三 后天影响因素和理性判断能力——人性理论
四 天的赏善惩恶权力——宗教信仰理论
第二节 富含生态因子的经济思想
一 主张“强力疾作”与“食饥息劳”的生产观
二 注重节俭的消费观
三 “劳而不伤”、“费而不病”的赋税观
四 “有财相分”的分配观
第三节 《墨子》思想体系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当代意义
第五章 《管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节 思想根基
一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二 法“天”因“常”——自然观
三 逐“利”恶“害”——人性观
第二节 富含生态因子的经济思想
一 追求“仓廪实”与“衣食足”的生产观
二 常态“节俭”、异态“侈靡”的消费观
三 注重商业手段的薄税赋税观
四 “富上而足下”的分配观
第三节 《管子》思想体系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当代意义
第六章 先秦法家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节 思想根基
一 人性观
二 因顺哲学
三 历史观
第二节 蕴涵丰富生态因子的经济思想
一 强调农业地位、注重“长利”的生产观
二 倡导“节俭”的消费观
三 对农业征收适当赋税、对其他行业征收重税的两重赋税观
四 以“功”行赏的分配观
第三节 法家思想体系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当代意义
第七章 生态视角审视下的先秦诸子经济思想之现代意义
一 “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维模式与环境伦理学
二 “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政策与当今的环境立法工作
三 先秦诸子对“和”的追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 节俭消费观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五 推人及物与环境道德
参考文献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节选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从生态角度对先秦儒家、道家、墨家、《管子》、法家等各家学派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主体部分的每一章以先秦某一学派的经济思想为中心展开论述,自成体系,分别围绕思想根基、生态因子在各个经济思想领域的具体体现以及对当代的启迪展开。在分析了先秦诸子“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和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等思想根基的基础上,《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肯定了蕴涵在先秦诸子经济思想中的生态因子,如顺应天时与节气的生产观、倡导“知止”与“知足”的节俭消费观、注重“和”因素的以薄税为中心的赋税思想和上下兼顾的分配思想等,并对这种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了分析。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学阐释 作者简介
赵麦茹,女,1975年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已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唐都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译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