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作者:武建芬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1-01
所属丛书: 高校社科文库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3(6.5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204783
  • 条形码:9787511204783 ; 978-7-5112-0478-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本书特色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汇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原创学术成果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内容简介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采用实验、调查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解读了大量日常同伴交往案例中蕴涵的心理理论,提出“儿童是个交往心理学家”。
  心理理论是儿童有效的社会认知工具。拥有它,儿童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从社会交往经验角度来研究心理理论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过程,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方法颇具特色,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实验证据和调查事实互佐证。注重研究和幼教实际相结合,基于混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结论,提倡在我国幼儿园进行混龄、尤其是“间断性混龄”教育,为我国幼教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育组织模式。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目录

**章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问题研究概览和评析
**节 相关概念解析
 第二节 心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和理论阐释
  一、心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
  二、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国内外有关早期“心理理论”与社会交往经验关系的研究现状
  一、儿童早期在家庭中的社会交往经验与心理理论发展
  二、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经验与心理理论发展
  三、国内对心理理论、同伴交往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在研究数量上尚显不足
  二、在研究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范畴
  三、在研究深度上,缺乏对因果机制的深入探讨
  四、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动态的跟踪和具有一定生态化意义上的研究
 第五节 本书的基本框架
  一、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方法学的思考
第二章 一个不争的事实: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之间关系密切
 **节 心理理论能力强的儿童是否也拥有较高的交往能力和好人缘——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能力、同伴接纳之间关系的静态研究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五、研究结论
 第二节 善于察言观色的儿童在同伴中是否也是个交际能手——自由游戏活动中的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之间关系的动态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分析
  四、研究结论
第三章 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节 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解能力吗——心理理论的训练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讨论
  五、研究结论
 第二节 心理理论水平提高的儿童是否也改善了同伴交往——心理理论对儿童同伴交往影响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分析
  四、研究结论
第四章 同伴交往类型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作用:基于实验和实践的研究
 **节 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来自实验情境的证据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讨论
  五、研究结论
 第二节 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来自实践调查的事实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讨论
  五、研究结论
 第三节 同伴交往如何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一、提供反例,促进儿童理论和证据的协调
  二、同伴讨论机制中的反馈,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观察学习和模仿,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四、同伴之间的合作,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同伴在场的情感支持,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六、充分的交往时间,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综合讨论
  一、本研究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二、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理论对儿童同伴交往影响的因果方向
  四、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儿童是个交往心理学家——解读日常同伴交往中的心理理论
 **节 同伴冲突中的心理理论
  一、同伴冲突及其价值
  二、解读与分析:同伴冲突中的心理理论
 第二节 同伴协商中的心理理论
  一、同伴协商及其意义
  二、解读与分析:同伴协商中的心理理论
 第三节 其他同伴交往情境中的心理理论
  一、儿童对想法(心理世界)和事物(物理世界)的认识
  二、儿童对外表和真实区别的理解
  三、儿童对他人情绪的感知
  四、可爱的欺骗术——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五、有趣的策略——儿童对同伴意图的感知和预测
  六、儿童对策略运用和意图的驾驭——关系中的心理理论
  七、作童对知识的认识——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
  八、儿童对开玩笑的理解——幽默感的展现
  九、儿童对假装的理解——开展装扮游戏
  十、心理理论的视角下同伴之间的教的行为
 第四节 启示与结论:教师应该成为解读儿童的心理学家
  一、儿童是个小小的交往心理学家
  二、教师应该成为解读儿童的心理学家
第六章 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现实:儿童心理理论和同伴交往关注的缺失
第七章 基于儿童心理理论和同伴交往发展的教育实践探索与思索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节选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采用实验、调查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解读了大量日常同伴交往案例中蕴涵的心理理论,提出“儿童是个交往心理学家”。心理理论是儿童有效的社会认知工具。拥有它,儿童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从社会交往经验角度来研究心理理论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过程,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方法颇具特色,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实验证据和调查事实互佐证。注重研究和幼教实际相结合,基于混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结论,提倡在我国幼儿园进行混龄、尤其是“间断性混龄”教育,为我国幼教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育组织模式。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相关资料

插图:在交往性质方面,3岁和4岁幼儿之间在同伴交往的各个方面(积极交往、中性交往和消极交往)的交往次数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当考察交往性质各个方面的持续时间时则发现,4岁幼儿比3岁幼儿显著多地采用中性的交往方式(即既不过于积极,也不过于消极,而是以一种比较中性的方式与同伴交往),而在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的持续时间方面两个年龄幼儿之间依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相关的研究结果有些出入,如王春燕和卢乐珍(2002)对3~6岁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进行的研究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出现的次数比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多,正向行为多于负向行为。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对所观察内容的操作性定义和其他相关研究不一致所致。在交往控制性上,出现了似乎矛盾的结果:4岁幼儿的“顺从性”交往次数显著多于3岁幼儿,而当我们从交往的持续时间进行考察时,则发现了另外一个结果,即4岁幼儿比3岁幼儿更多地以中性的方式与同伴交往(即不过于控制同伴,也不过于顺从对方)。在其他方面,没有发现两个年龄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在考察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时,对交往次数和交往时间的考察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矛盾性可由本实验所采用的考察指标不同来解释。虽然本实验所考察各个维度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情况,但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3~4岁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次数还是表现出越来越频繁、交往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发展趋势。2.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性别差异本实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即在交往方式和交往支配性方面,男孩比女孩显著多地使用非语言的、支配性的方式与同伴交往。对此的原因解释可能有两个:一是,“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张文新,1999),因此她们比男孩先天的语言优势使她们很少使用其他方式与其他同伴进行交往,而男孩则往往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而使用其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往。 后记 本书将要付梓之际,我既高兴,又忐忑。高兴,是因为积淀多年的研究成果即将变成铅字而被同行审阅,这是我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梦想,此刻的心情犹如一位母亲面对她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忐忑,是因为书稿完成之际,竞忽然感觉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充实的地方,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尤存一种“丑媳妇不敢见公婆”的惶恐。但是,一想到这几年以来自己不间断的努力,心底也就有了些许的安慰:从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攻读博士学位的孤灯苦读,到上海浦东新区某幼儿园一年多的一线调研,到毕业来杭州工作后不间断地奔波于大学和幼儿园的执着,再到钱塘江畔专心致志地精心研究,自己一直在努力着。最近几年,我一直专注于本书中研究的问题,在不同的心理学会议上不断宣扬和发表我的学术见解:《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入选2005年10月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大会(上海)论文摘要集,并作口头报告;《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研究》,入选2006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幼儿心理理论与其自由游戏情境中同伴交往行为关系的研究》被2007年在河南开封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年会收入论文摘要集,并作口头报告;2009年,《基于幼儿“心理量论”发展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并作口头报告。我想,既然一直在路上,那么,目标应该离自己会越来越近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 作者简介

武建芬,女,1970年生,山东德州人。199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该校基础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与培训等。在《心理学动态》、《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上海教育科研》、《学前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编《儿童心理学》等著作4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