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独(2025版)
-
>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珍藏版全四册)
-
>
心归何处
-
>
(精装)罗马三巨头
-
>
野菊花
-
>
梁启超家书
-
>
我的父亲母亲: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35.9¥49.8北京歌谣集释
¥17.2¥28.0悲魔剑-首届梁羽生杯全球华语武侠微小说征文精选-(上下册)
¥39.5¥55.0荷花五讲
¥26.2¥36.0百万英镑-无障碍阅读-全译本-素质版
¥15.1¥18.8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版权信息
- ISBN:9787801708014
- 条形码:9787801708014 ; 978-7-80170-801-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本书特色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独具特色的北京歌谣,京师歌谣是一部百科北京社会发展史,新中国的歌谣成为新国风,歌谣是人民群众表达心声的永存艺术形式。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内容简介
说起歌谣,人们都知道它是一种*为古老、*易流传、*为普及、*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口头文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在文字出现之前就诞生了,通过口耳相传,经历了多少个岁月轮回,朝代更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几千年,它伴随着我们的民族从远古一直走到了今天。 北京人对歌谣情有独钟,这是由于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所造就的。说起歌谣,不敢说每个北京人嘴里都能一串一串地往外倒,但起码也能顺口说上它几首。不信?你听还有一首形容这种歌谣现象的歌谣:“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北京人,人人会几首。”由此可见它普及之深、流传之广了。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歌谣,而不同时代的不同歌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大都是发自人民的心声,反映着人心的向背,抒发着百姓的爱憎,体现着群众的审美情趣,渗透着社情民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以《古谣谚》(清•刘毓崧)云:“上山下山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因此人们又把歌谣称为“天籁之声”。 可以说,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在歌谣的陪伴下度过一生的。从呱呱坠地开始直到离开人世,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歌谣与你相伴。歌谣与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因此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它也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典范。因此它受到群众的喜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那么,什么是歌谣呢?通俗地说:歌谣就是民间口头创作的诗歌。著名学者朱自清教授在清华大学讲授歌谣课时就指出:本来歌谣就是原始的诗。在我国古代,歌和谣是分开的。早在先秦,就有关于歌谣的论述。《毛传》注曰:“曲合乐日歌,徒歌为谣,”《韩诗章句》云:“有章曲目歌,无章曲曰谣。”说白了,就是有曲有词,可以唱的为之歌;而有词无曲,只可吟诵的为之谣,也称徒歌。有的歌谣,群众又叫它顺口溜,所以歌谣是以“合乐与否”“有无章曲”来区分歌与谣的。因为它们都是来自民间的,所以又称“民歌”和“民谣”。而歌与谣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两者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如有些民歌原来有曲子,因时代久远而曲谱失传,只剩下可诵的词,就成为谣了。如《诗经》、《乐府》中的作品原来都是有谱能唱的,由于曲调失传,只能作为谣吟诵了。而有些民谣在流传过程中被人谱上曲或套上别的曲谱成为演唱的作品,就成歌了。新民歌中就有很多徒歌变为乐歌的例子。所以歌谣发展到后来有时相合,有时分开,形成时合时分的现象。特别是到了现代,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新出现的民谣也称为新民歌。如大跃进民歌、农村新民歌等等。其实这些民歌大多并没有曲子,而是新民谣。所以我们如果不是作学术研究的话,就不必去深究其界定了。而现在我们统称的歌谣,即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 下面,还是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去探究一下歌谣的渊源;再仔细地看看近百年来,京师谣是怎样伴随着北京百姓,穿过了风云变幻的悲壮岁月,走进了奔涌向前的时代大潮……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目录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节选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内容简介:说起歌谣,人们都知道它是一种*为古老、*易流传、*为普及、*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口头文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在文字出现之前就诞生了,通过口耳相传,经历了多少个岁月轮回,朝代更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几千年,它伴随着我们的民族从远古一直走到了今天。北京人对歌谣情有独钟,这是由于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所造就的。说起歌谣,不敢说每个北京人嘴里都能一串一串地往外倒,但起码也能顺口说上它几首。不信?你听还有一首形容这种歌谣现象的歌谣:“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北京人,人人会几首。”由此可见它普及之深、流传之广了。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歌谣,而不同时代的不同歌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大都是发自人民的心声,反映着人心的向背,抒发着百姓的爱憎,体现着群众的审美情趣,渗透着社情民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所以《古谣谚》(清?刘毓崧)云:“上山下山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因此人们又把歌谣称为“天籁之声”。可以说,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在歌谣的陪伴下度过一生的。从呱呱坠地开始直到离开人世,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歌谣与你相伴。歌谣与人民的生活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因此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它也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典范。因此它受到群众的喜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那么,什么是歌谣呢?通俗地说:歌谣就是民间口头创作的诗歌。著名学者朱自清教授在清华大学讲授歌谣课时就指出:本来歌谣就是原始的诗。在我国古代,歌和谣是分开的。早在先秦,就有关于歌谣的论述。《毛传》注曰:“曲合乐日歌,徒歌为谣,”《韩诗章句》云:“有章曲目歌,无章曲曰谣。”说白了,就是有曲有词,可以唱的为之歌;而有词无曲,只可吟诵的为之谣,也称徒歌。有的歌谣,群众又叫它顺口溜,所以歌谣是以“合乐与否”“有无章曲”来区分歌与谣的。因为它们都是来自民间的,所以又称“民歌”和“民谣”。而歌与谣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两者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如有些民歌原来有曲子,因时代久远而曲谱失传,只剩下可诵的词,就成为谣了。如《诗经》、《乐府》中的作品原来都是有谱能唱的,由于曲调失传,只能作为谣吟诵了。而有些民谣在流传过程中被人谱上曲或套上别的曲谱成为演唱的作品,就成歌了。新民歌中就有很多徒歌变为乐歌的例子。所以歌谣发展到后来有时相合,有时分开,形成时合时分的现象。特别是到了现代,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新出现的民谣也称为新民歌。如大跃进民歌、农村新民歌等等。其实这些民歌大多并没有曲子,而是新民谣。所以我们如果不是作学术研究的话,就不必去深究其界定了。而现在我们统称的歌谣,即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下面,还是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去探究一下歌谣的渊源;再仔细地看看近百年来,京师谣是怎样伴随着北京百姓,穿过了风云变幻的悲壮岁月,走进了奔涌向前的时代大潮……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相关资料
插图:一、歌谣伴你度一生每个人都是在歌谣的陪伴下度过一生的。特别是北京人,从呱呱坠地的第三天,就会听到来到人世的第一首歌谣“洗三歌”。“洗三”是老北京人在孩子生下第三天,由接生姥姥给洗澡的习俗。姥姥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吟诵着“洗三歌”:洗洗头,不用愁,洗洗蛋,做知县,洗洗腰,一代更比一代高。对于喜添宝宝的父母及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来说,谁不愿意给宝宝讨个吉利呢。这首歌谣正好唱出了大人们对孩子的祝福和企盼。同样,祝贺孩子降生并祝福孩子锦绣前程的歌谣还有很多。其中的一首《贺生子》唱道:一岁两岁娘怀里抱,三岁四岁小顽童。七岁八岁把书念,念了四书念五经。十七八岁中秀才,二十赶考进京城。头篇文章做得好,二篇文章做得精。三篇文章人人爱,朱笔点了个状元红。这是祝贺一个从娘怀抱的婴儿到长大,走进学堂,中了秀才,再进京赶考,金榜头名,把一个小生命最理想的成长过程都唱出来了。这该是中国古时候,在人们心目中对一个生命成长过程最美好的祝愿。人们的孩提时代,多是在摇篮里度过的。随着妈妈轻轻地将摇篮摇来摇去,伴着妈妈那一首首动听的、有节奏的催眠曲,宝宝便甜蜜地进人梦乡
当代北京歌谣史话 作者简介
p>董梦知 祖籍山东,1 960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 后又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新闻系毕业。曾任 北京市文联《北国风》编辑,北京民间文艺家协 会秘书长、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1¥16.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9.9¥29.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1.6¥48.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32.9¥58.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5.4¥48.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4.8¥23.8
-
人间一趟
¥27.4¥48 -
今日店休(八品)
¥20.3¥45 -
空白:贾平凹诗集
¥8.6¥28 -
天真的歌
¥20.1¥59.8 -
高窗-菲利普.拉金诗集
¥22.1¥49 -
新书--正是橙黄橘绿时
¥27.4¥48
四川民政工作实用手册
¥59.8¥98.0论农业
¥15.4¥24.0数字魔鬼
¥13.0¥20.0宇宙-我的第一本科学剪贴簿
¥7.3¥17.9实用文书写作
¥21.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