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类五星书更多>
-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脉:1917-1949
¥15.8¥45.0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16.3¥48.0舞文詅痴
¥23.1¥42.0晚清文人妇女观-(增订本)
¥40.3¥56.0为接受史辩护
¥17.0¥37.0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700117
- 条形码:9787511700117 ; 978-7-5117-0011-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 本书特色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 目录
序**章 解构与建构、接受与利用——90年代文论转型的话语策略**节 90年代文论转型的思想背景一、“转型”与“范式革命二、“现代性”终结?三、“反思的审慎的现代性第二节 90年代文论转型的生成语境一、90年代的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二、90年代的文学转型三、审美主义文论的困境第三节 90年代文论转型的话语策略一、现代文论的生成路径二、90年代文论的话语策略第四节 文化接受中的阐释和接受研究的方法一、文化阅读中的阐释及客观性二、文化接受的分类第二章 文学本质的播散**节 后现代在中国及其对文论本质问题的影响一、貌合神离的复数后现代主义二、选择的意义:我们需要何种“后现代”?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世界文学一、“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前设目标?二、回到原典: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内涵三、差异性与“世界文学四、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文化交流第三节 解读审美型文论:一个后现代的视角一、话语中心:真实/幻象?二、审美型文论的有限性第四节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话语选择一、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的争论与对话二、反本质主义能走多远?三、视角主义与有限本质论:文学理论选择的可能性第三章 松动的边界——文化研究的兴起及文化批评对审美批评的挑战**节 意味深长的“边界”之争一、盟友的出位二、文化研究与文艺学之争:从几个相关概念谈起三、简短的评价第二节 文化批评对审美批评的补充和拓展一、文化批评的政治性诉求二、文化批评的大众化转向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中国形态与文化研究一、西方对“大众文化”的界说二、大众文化的中国变体及大众文化研究三、中国的文化研究的限度第四章 中国文论身份的想象性建构**节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建构一、“身份/认同”释义二、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为何成为一个“问题”?三、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建构逻辑四、90年代的中国文化身份/文化认同问题第二节 “失语”与“转换”:中国文论身份的建构努力一、“失语”的诊断及对诊断的质疑二、“失语症”的医治:“转换”与反驳第三节 文论功能:文论身份建构的逻辑起点一、文论何为?二、90年代文论的功能缺失三、“转换”中的错位四、文论身份建构的几点反思结语:文论转型、学术论争与共同话语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 节选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选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论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文学的本质、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边界、中国文论的身份,对它们进行深度的挖掘,讨论了二十世纪*后十年间中国文论演化或日“转型”的过程,并将自身置于历时与共时的坐标中。在历时轴上,顾及八十年代甚至此前的中国文论;在共时轴上,紧密联系同一时期的西方文论,通过比较的视角,用自己的观点,论述这一“转型”并构建它自身。
九十年代中国文论转型:接受研究的视角 作者简介
陈庆祝,安徽泗县人,副教授,现任教于东莞理工学院。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文艺学硕士学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理论研究。先后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文坛》、《外国美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