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中国经济学·2007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2-01
开本: 32 页数: 437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8.9(7.6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经济学·2007 版权信息

中国经济学·2007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学——2007》选编了15篇论文,这是2007年经济学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一个影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入选论文的研究主题反映了现代经济学一直在研究的议题和试图回答的一些问题,而且,中国的基本经济情境使得经济学者们面临的问题集中在如何解释和解决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及问题。

中国经济学·2007 目录

前言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的永久移民
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经济作物、食物获取权与饥荒:对森的理论的检验
分工与农业组织化演进:基于间接定价理论模型的分析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规模与效应分析
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
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
生产性公共开支经济中政府债务的福利损失
国内贸易与区际边界效应——保护与偏好
“先征后返”、公司税负与税收政策的有效性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报告
作为信号发送和可置信承诺的国企改革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部门选择与性别差异
展开全部

中国经济学·2007 节选

《中国经济学——2007》选编了15篇论文,这是2007年经济学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一个影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入选论文的研究主题反映了现代经济学一直在研究的议题和试图回答的一些问题,而且,中国的基本经济情境使得经济学者们面临的问题集中在如何解释和解决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及问题。

中国经济学·2007 相关资料

我们还分析了永久移民和城市原住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
根据我们的估计,永久移民大约有1亿人之多,占城市居民的20%。这意味着永久移民的规模与城市中的短期流动人口相差无几。但相比于永久移民,短期流动人口吸引了研究者更多的目光。按出生组区分,在成年于改革开放后的人群中;永久移民在城市居民中的比例最高。而在成年于“文革”期间的人群中,永久移民占城市居民的比例最低。大部分永久移民居住在小城市、就业率高的城市以及中部地区。
与农民相比,永久移民的收人要高得多。教育程度和党员身份能够解释两者之间的收入差异的一部分,但是大部分的收人差异不能得到解释。这说明人们有非常强的激励往城市迁移。我们还发现,没有城市户口的短期流动人口的收入也比农民高。然而,短期流动人口的收入要低于永久移民,这意味着他们也有很强的激励去争取城市户口。
永久移民的经济状况与城市原住民不相上下。实际上,永久移民的就业率还要高于城市原住民。在25岁以前得到城市户口的永久移民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非常好,他们的收入反而还要高出城市原住民。而在退休后,男性永久移民的养老金也要高于城市原住民。但对于26岁以后获得城市户口的永久移民而言,他们的经济状况要差于城市原住民。
永久移民可以通过职业途径和非职业途径取得城市户口,我们可以据此对永久移民进行分类。职业途径包括接受较长时间的教育、提干、参军等,而非职业途径则包括土地征用、购买商品房、直接购买户口等。职业途径通常意味着永久移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他们的收入也比通过非职业途径取得户口的永久移民高。两类移民之间的收入差异部分地可以由他们之间的特征差异得以解释。然而,这两类移民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受到了不平等对待。这一不平等对待主要是来自工种内的差别,而工种之间的差别程度较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中国的城镇地区也面临着外来人口持续涌人的压力。然而,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这些外来人口大都不是本国公民。而在中国的情形里,这些外来人口大都是本国公民,只不过他们持有不同类型的户口而已。如何处理外来人口的户口问题,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不给予外来人口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权利,可能会出现某种不和谐的社会音符。然而,如果过快放松对城市户口的控制或者简单地取消户口制度,那么外来人口会快速涌入城市,这反过来又极易导致社会冲突。
通过职业途径取得户口的永久移民

中国经济学·2007 作者简介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是1993年成立的民间学术研究和对策咨询机构。由侧重制度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张曙光、盛洪、樊纲和唐寿宁等与致力于文化经济发展的北京大象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办。    “天则”一词出自《诗经》“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取意为“合乎天道自然的制度规则”。天则所的宗旨是,在支持和推进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方法的理论研究的同时,探寻经济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知识的产业化途径,并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和中国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促进经济学的中国学派的形成。在人类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经济学为起点,为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整合作出贡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