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走近幽默大师 本书特色
林语堂研究为我们新世纪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切人点。林语堂一生的*大贡献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可以说融会中西、和谐共进是他的文化理想。他以独特的智慧、卓识、才华、情怀,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学者、作家和文化使者。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走近林语堂”。在林语堂的家乡“走近林语堂”,意味着,我们将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去理解林语堂,还原一个更为真实鲜活的林语堂,还原一个曾经生活在我们之中的学者、作家、思想者、文化人的林语堂。
走近幽默大师 内容简介
2007年12月5日至8日,由漳州师范学院等单位举办的“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林语堂的故乡—福建省漳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漳州,以“走近林语堂”为中心议题,从多种角度和多个层面对林语堂进行了深入研讨,涉及领域广泛,内涵发掘深刻,本书就是从此次会议的上百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论文集。这是林语堂研究的新的里程碑,对今后的林语堂研究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走近幽默大师 目录
论林语堂与基督教的关系
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意念沼泽现象
他者的反叛——林语堂与萨义德对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不同途径的选择
从鲁迅和林语堂讨论“打落水狗”说开去
“半在尘世半为仙”: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民族意识与抗战文化——林语堂抗战期间文化活动的思想检讨
现代性语境中林语堂革命观的变迁
林语堂与梁实秋美学观念之辨异
林语堂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化与文学的互证与超越——林语堂小说创作论
论林语堂的中国古代小说观
林语堂与《浮生六记》及老庄哲学的文化塑形
论林语堂对中国古代侠义文化的两次“翻译”
论林语堂的幽默文学观
林语堂的幽默阐释法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林语堂写作观探询
全球化想象与文化怀乡——对林语堂中西文化综合观的考察
林语堂:跨文化对话中的解读
异教徒?基督徒?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
林语堂:中国式的生命本位意识
略论林语堂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
林语堂:散文“个人化”的先行者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林语堂
林语堂身份叙述与文学史建构维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历史形象——以林语堂为例
论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创作语境与读者接受的变化及对当下的启示
隐喻的《奇岛》——林语堂的“乌托邦”在中国文学中的意义
林语堂、许地山、杨骚三作家合论
晓风堂上语,残月林家诗——林语堂诗歌论略
谄媚特定接受者与非经典性——关于《京华烟云》小说与电视剧的同质性分析
林语堂笔下的孔子形象——以《子见南子》和《孔子的智慧》为中心
殊途与同归: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对“母性形象”的塑造解读林语堂、赵树理小说之传统观
林语堂《中国传奇》的“传奇”表达策略
晚年林语堂文学的原乡文化修辞
林语堂的人生品味与文学人物——以《京华烟云》主要人物为例
《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moment in peking(《瞬息京华》)英汉对比研究——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
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以林语堂译介的《浮生六记》做个案分析
林语堂《论语》英译与跨文化阐释
重译林语堂
林语堂《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之文本选择与编译策略
林语堂语言研究及其成就述评
林语堂的“高地方言学观”浅谈——拜读先生的《研究方言应有的几个语言学观察点》
林氏刊物的流风余绪——以上海沦陷区散文期刊为例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半世纪的酝酿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新闻审查观
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试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
海外“林学”的风景——以余英时的论述为中心
林语堂研究历程扫描
浅谈万平近对林语堂研究的贡献
解读“幽默大师”:“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后记
走近幽默大师 节选
2007年12月5日至8日,由漳州师范学院等单位举办的“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林语堂的故乡—福建省漳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漳州,以“走近林语堂”为中心议题,从多种角度和多个层面对林语堂进行了深入研讨,涉及领域广泛,内涵发掘深刻,《走近幽默大师》就是从此次会议的上百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论文集。这是林语堂研究的新的里程碑,对今后的林语堂研究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走近幽默大师 相关资料
论林语堂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
一
有关林语堂的研究,迄今已有数十年,取得了不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过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林语堂的文学创作在融会中西文化,尤其是向西方译介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而对于其创作中接受和融合东西方宗教文化的独特价值,缺乏比较深入的开掘。但是,宗教文化对于林语堂是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的,是贯穿他一生的重要问题。他的文化思想、人生信仰及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都与宗教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忽略这一点,而泛泛地讨论其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贡献,可能会遮蔽林语堂作为一个复杂的作家兼思想家的独特价值。
1939年,林语堂在创作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同时,写过一篇长文《我的信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大体上我可以说:在我们的脑筋里上帝是愈来愈伟大,人是变得愈渺小,而人的躯壳即变得愈纯洁,灵魂不灭的观念却亦愈模糊了。因此与信仰宗教有关的重要概念,如上帝、人类、罪恶,及永生(或得救)均得重新加以检讨。”“真诚的基督徒惶惑不安了。新的真理总是使人不安的,正如突如其来的亮光总使我们的眼睛觉得不舒服一样。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