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独(2025版)
-
>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珍藏版全四册)
-
>
心归何处
-
>
(精装)罗马三巨头
-
>
野菊花
-
>
梁启超家书
-
>
我的父亲母亲: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俞平伯卷 内容简介
俞平伯是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新文学诗坛和散文创作的开先河者之一,本书所选以俞平伯的散文为主,他的散文以寄托个人化的情致为主,偏于性灵,注意雅趣,透露出一种文士的超脱,本书也选了几篇他的《红楼梦》研究文章,以求管中窥豹,使读者得以见其一斑。 俞平伯是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新文学诗坛和散文创作的先河者之一,本书所选以俞平伯的散文为主,他的散文以寄托个人化的情致为主,偏于性灵,注意雅趣,透露出一种文士的超脱,本书也选了几篇他的《红楼梦》研究文章,以求管中窥豹,使读者得以见其一斑。
俞平伯卷 目录
俞平伯卷 节选
《俞平伯卷》所选以俞平伯的散文为主,他的散文以寄托个人化的情致为主,偏于性灵,注意雅趣,透露出一种文士的超脱,《俞平伯卷》也选了几篇他的《红楼梦》研究文章,以求管中窥豹,使读者得以见其一斑。俞平伯是红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新文学诗坛和散文创作的开先河者之一。
俞平伯卷 相关资料
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环君曾诉说她胸中有许多微细的感触,不能以言词达之为恨。依她的解释,是将归咎于她的不谙习文章上的技工。这或者也是一般人所感到的缺憾吧。但我却引起另一种且又类似的惆怅来。我觉得我常受这种苦闷的压迫,正与她同病啊。再推而广之。恐怕古今来的“文章巨子”也同在这网罗中挣扎着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实是普遍的,永久的,不可弥补的终古恨事。再作深一层的观察,这种缺憾的形成殆非出于偶然的凑泊,乃以文学的法相为它的基本因。不然,决不会有普遍永久性的。这不是很自然的设想吗?创作时的心灵,依我的体验,只是迫切的欲念,熟练的技巧与映现在刹那间的“心”“物”的角逐,一方面是追捕,一方面是逃逸,结果总是跑了的多。这就是惆怅的因由了。永远是拼命的追,这是文学的游离;永远是追不着,这是文学的独在。所以说文学是描画外物的,或者是抒写内心的,或者是表现内心所映现出的外物的,都不免有“吹”的嫌疑。他们不曾体会到伴着创作的成功有这种缺憾的存在,他们把文学看成一种无所不能的奇迹,他们看不起刹那间的灵感,他们不相信会有超言文的微妙感觉。依他们的解释,艺术之宫诚哉是何等的伟大而光荣;可是,我们的宇宙人间世,又何其狭小,粗糙而无聊呢?他们不曾细想啊,这种夸扬正是一种尖刻的侮蔑。最先被侮蔑的是他们自己。既知道“美景良辰”只可以全心去领略,不能尽量描画的,何以“赏心乐事”就这样轻轻容易的一把抓住呢?又何以在“赏心乐事”里的“良辰美景”更加容易寻找呢?我希望有人给一个圆满的解答。在未得到解答以前,我总信文学的力是有限制的,很有限制的,不论说它是描画外物,或抒写内心,或者在那边表现内心映现中的外物,它这三种机能都不圆满,故它非内心之影,非外物之影,亦非心物交错之影,所仅有的只是薄薄的残影。影的来源虽不外乎“心”“物”诸因子的酝酿;只是影子既这么淡薄,差不多可以说影子是它自己的了。文学所投射的影子如此的朦胧,这是所谓游离;影子淡薄到了不类任何源形而几自成一物,这是所谓独在。不朽的杰作往往是一篇天外飞来、未曾写完的残稿,这正是所谓“神来之笔”。我的话也说得太迷离了,不易得一般的了解。所成就的作品既与创作时的心境关连得如此的不定而疏远,它又凭什么而存在呢?换句话说,它已是游离着且独在了,岂不是无根之花,无源之水,精华已竭的糟粕呢?若说是的,则文艺之在人间,非但没有伟大的功能,简直是无用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6.4¥28.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15.7¥30.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32.9¥58.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6.7¥19.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9.1¥42.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6.1¥39.8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6.4¥48.0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13.7¥30 -
生活的事实
¥13.2¥38 -
昨日书林:西潮
¥18.4¥58 -
身边的风景.汪曾祺散文
¥8.5¥25 -
活着
¥34.7¥45 -
山月记
¥15.4¥39
让孩子的笔绽放光芒——温情诗意的阅读写作陪伴
¥16.9¥49.8大匠之门
¥20.3¥58.0司马迁传
¥15.6¥38.0DSP 技术及应用
¥25.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