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类心灵
-
>
考研数学专题练1200题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
-
>
神农架叠层石:10多亿年前远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二十四史天文志校注(上中下)
-
>
声音简史
-
>
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
中国化学会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313054258
- 条形码:9787313054258 ; 978-7-313-05425-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化学会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学会史丛书》之一。
本书是一部记述中国化学会建立与发展历程的专著。书中不但重点对学会的初创情况、发展过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专门介绍,还特别收录了记述学会重大活动情况的大事记、名人与学会发展的丰富资料和一些极有史料价值的历史照片。旨在反映学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慨况及其在巾罔化学界中发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化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仅以此书的编著出版,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和中同化学会成立76周年。本书可供化学界和科技界有关部门及工作者、各学会相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参考资料。
中国化学会史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序言白春礼
前言胡亚东
编著说明
学会简介
学会史
**章 缘起与成立(1907~1932)
第二章 艰苦创业,抗战救国(1933~1948)
**节 组织机构日臻完善
第二节 举办学术年会,促进学科发展
第三节 国际交流初显端倪
第四节 学术期刊的创办
第五节 化学教育和普及
第六节 兴业救国,投身抗战
第七节 地方分会的相继建立
第八节 经费拮据,会无定所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迈入新的历史时期(1949~1966)
**节 组织机构的变革与会章的修改
第二节 学术交流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节 期刊的创办与凋整
第四节 地方学会的重建与自主活动
第五节 由国家解决经费、会址
第四章 “文革”十年,步履维艰(1966~1976)
第五章 改革开放,迎化学春天(1977~1983)
**节 恢复学会活力的两次会议
第二节 组织机构的变革与会章的修改
第三节 为化学家铺路,走向世界
第四节 期刊的扩增与杂志社的成立
第五节 化学教育和普及
第六节 专业学习班的举办
第六章 转轨,奋进。迈入新征程(1984~1991)
**节 组织机构的变革与会章的修改
第二节 学术交流的开展
第三节 国际交流蓬勃开展
第四节 学术期刊知难而进
第五节 化学教育和普及
第六节 奖励和举荐
第七节 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
第八节 开源节流,民主理财
第七章 与时俱进,开创新天地(1992~2001)
**节 庆六十华诞,迎化学新篇
第二节 组织机构的变革与会章的修改
第三节 学术交流的开展
第四节 国际交流向高端发展
第五节 期刊改革,提高影响力
第六节 化学教育和普及
第七节 奖励和举荐
第八节 学会工作向信息化迈进
第九节 开辟多元经费来源渠道
第八章 进入新世纪,可持续发展(2002年至今)
**节 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第二节 组织机构的变革与会章的修改
第三节 学术交流深化,营造年会“品牌”
第四节 化学会融入国际社会
第五节 期刊增加容量,融入国际合作
第六节 化学竞赛和科普活动
第七节 奖励和举荐
第八节 推进办公数字化
大事记
名人与学会
陈裕光 曾昭抡 吴承洛 张洪沅 范旭东
侯德榜 杨石先 卢嘉锡 唐敖庆 钱人元
严东生 唐有祺 黄维垣 田昭武 徐光宪
王夔 梁晓天 胡亚东 朱道本 陈懿
宋心琦 黄本立 习复 白春礼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化学会章程
附录二 中国化学会历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简况
附录三 中国化学会历届理事会概况
附录四 中国化学会的奖励项目(2008年3月统计)
附录五 中国化学会组织机构图(2008)
参考文献
中国化学会史 节选
**章 缘起与成立(1907-1932)
19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之后,文化,包括科学和艺术得到社会极大的认同和发展。在不少经济强国,各种学术团体的组建都曾经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英国早于17世纪60年代组织起的“英国皇家学会”是现存历史*久的一个科学学术团体。分科的各种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纷纷于19世纪中期在新兴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组织起来。就化学团体来说,英国化学会成立于1841年,法国化学会成立于1858年,德国化学会成立于1868年,美国化学会成立于1876年,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1878年也成立了化学会。
如同现代科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一样,科学学术团体组织亦如此。20世纪初期,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攻读化学的我国留学生,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纷纷倡议,组织中国的化学团体,以促进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在这些留学生所组织的化学团体中,*早出现的是1907年12月25日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该组织是由当时在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李景镐、陈传瑚、俞同奎、吴匡时等二十几位留学生创建。成立经过是:在1907年夏,李景镐首先发起组织化学团体,许多留欧学生表示赞同。后来陈传瑚考虑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若在国内成立总会需要较长的时间,建议先设立欧洲支会。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遂于当年12月25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历时三天的会议,制定了会章,选举出学会领导人,确定了学会的工作重点。1908年6月又在英国伦敦举行年会,开展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名词的命名工作和化学工业的调查工作等。这个学术团体曾于1908年编印过名为《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戊申年报告》的手册,由时任书记俞同奎草拟,刊载了学会起源、工作报告、化学物质命名等内容及两帧照片。
到了1920年左右,留学美国的一些中国研究生,看到了国外学术团体的活动,同时也看到美国化学会特别活跃,对推动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于是化学界的一些同学们召开了筹备会,准备成立中国化学会,以此推动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但当时在美国已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中国*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成立于1915年),开会的人当中也有些人参加了科学社。有人便认为,化学会的会务可由科学社来承担,不必另成立化学会。此后,在纽约虽仍继续定期举行化学会议,但正式成立化学会一事却因而被搁置下来。其实,中国科学社本身业务就很忙,根本无暇分担个别基础科学学会的会务工作。1923年,留美学者庄长恭、李宝庆等33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化学会”,曾一度出版过报道化学界消息的刊物《化学梦》;并计划出版《中华化学会杂志》,拟刊载研究性论文,但未能实现。旅日的化学工作者,也曾发起组织过“中国化学研究会”。旅欧、旅美的化学工作者回国后曾在北平(现北京)组织过中国化学会。除上述化学学术团体外,我国化学工作者还曾参与组织过“中华化学工业会”、“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等化工方面的学术团体。
上述各学术团体的幼苗,由于客观条件不足、人员流动较大等种种原因,均未能成长起来。就连*早成立于欧美的两个学会组织,也仅生存了两三年便自行停顿了。然而所有这些化学界前辈们的努力和经历,均为日后中国化学会的诞生,做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和组织方面的准备。
1932年8月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南京召开化学讨论会,讨论化学译名、国防化学及大、中学课程标准。来自全国各地曾经留学欧洲、美国、日本的学者丁嗣贤、王箴、王琏、巴文峻、戈福祥、朱骥、沈熊庆、吴承洛、吴沆、李方训、李乃尧、李运华、周萃禨、林大中、林继庸、邵家麟、胡安恺、姚万年、陶延桥、容启兆、徐宗涑、徐作和、时昭涵、倪则埙、高露德、张江树、张洪沅、张郁岚、张资珙、康辛元、陈之霖、陈可忠、陈裕光、曾昭抡、程瀛章、邬保良、叶峤、杨幼民、屠恂立、黄新彦、潘澄侯、郑贞文、郑兰华、戴安邦、戴弘等45人,在会议讨论过程中,一致认为,“九·一八”、“一·二八”事变日军侵占我国大片国土,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爱国的化学工作者应立即组织起来,共同为发展我国的化学科学教育事业,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即于8月2日下午,在南京中山门外灵谷寺,由王琎、黄新彦、李方训、戈福祥、邵家麟、李运华、康辛元、张洪沅、胡安恺、陈裕光等18人召开了筹备会。会上,除强调成立化学工作者永久性组织的必要性外,着重讨论了如何筹建学会的问题。他们中不少人曾是在境外成立的中国化学学术团体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首先有关人员分别介绍了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中国留学生组织建立化学团体的经过和情况。嗣后,就围绕着是恢复、合并已有的学会,还是选择成立较早的一个学会作为基础来加以改组这两种办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后,大家都认为两种方案实行起来困难都较多,不宜采用,决定重新成立全国统一的学会组织,定名为“中国化学会”,推选黄新彦、王琎、陈裕光三人起草宣言和简章。
1932年8月4日,国立编译馆宴请出席化学讨论会的代表,45位学会发起人应邀参加。宴会结束后,晚九时召开会议,会上公推王琎为临时主席,宣布了开会的意义,同时推选李运华为临时书记;会议通过了组织大纲。接着,由胡安恺提议:现在应该宣告中国化学会正式成立。经全体发起人赞成通过,中国化学会就此诞生了。
1932年8月5日下午一时,继续召开会议。王箴、王琏、戈福祥、吴承洛、李方训、邵家麟、倪则埙、张江树、张洪沅、陈裕光、曾昭抡、邬保良、黄新彦、叶峤、戴安邦等42名发起人出席会议。仍公推王琎为临时主席、李运华为临时书记,进行了选举事宜。投票选出陈可忠、陈裕光、丁嗣贤、曾昭抡、王琎、姚万年、郑贞文、吴承洛、李运华等9人为理事,黄新彦、戈福祥2人为候补理事。当日下午二时和次日下午六时,理事会两次召开会议,讨论了会务工作并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陈裕光、吴承洛、王琎3人。推选陈裕光任会长,吴承洛任书记,王琎任会计。会议通过了编辑发行《中国化学会会志》的决议,还通过了在学会下设立一些专业委员会,推选了委员人选。会址决定设在南京,并确定了中国化学会的英、法、德文译名等。
这次由教育部召集的南京会议,事实上是一次化学家代表大会,分布领域遍及南京、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福建、绥远(今河北北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等地,这45名来自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兵工单位的留学生,经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启蒙,沐浴了欧美留学的风雨,深知“今之时代,非科学竞争不足以图存,非合作探讨无以致学术之进步”。他们认为“科学”是促使国家富强的关键,“交通以科学启之,实业以科学兴之,战争攻守工具以科学成之”。认为学会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与会代表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三项任务:设立中、小学化学课程标准,统一化学命名和建设国防化学之外,坚决要求成立自己崭新的组织——中国化学会,这是一桩非常重要、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
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与**届理事们,在短短的四天内,先后召开了筹备会议、成立会议、选举会议和两次理事会议,从学会的组织原则、机构设置、起草会章、创办会志等重要问题,直至学会的定名、译名、会址、经费等具体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做出了决定,为中国化学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巴黎创建“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到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可以看出,化学会的成立绝非偶然。它是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一群接受了近代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日军入侵、国难当头之际,怀着强烈的爱国、救国之心,本着高度的敬业精神,投入满腔热忱,以坚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责任心,以果断严谨的处事风格发起并组织而成。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和热情,中国化学会在成立之后的短短数年内,迅速组织起国内化学界的同仁,为抗日救国,为振兴民族化学工业,为发展化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为中国化学会的成长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第二章 艰苦创业,抗战救国(1933-1948)
中国化学会成立之时,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化学界的先驱们怀着热忱的爱国之心,抱着科学救国之志,自愿并积极地组成了这个学术团体。成立初期,学会设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尚可勉强地开展工作,但是五年后,日本军国主义再次发动侵略我国的“七·七事变”,国土不断沦丧,学会辗转迁移,开始走向更加艰准、更加崎岖不平的道路。工作条件和经费来源更加困难,但是中国化学会在既无经费、又无会址、更无专职人员的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应抗日救国的急需,坚持开展学术交流、期刊出版、化学教育与科普等工作,结合当时的国防化学与工业的需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从而受到广大化学工作者的拥护和爱戴,组织不断健全,地方分会相继建立,会员不断增加,为中国化学会树立了艰苦创业、爱会如家的优良传统。
**节 组织机构日臻完善
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时设理事9人,候补理事2人,理事会推举会长、书记、会计各一人,组成常务理事会。1935年,在第三届年会上修改会章时,将书记、会计合为一职,定名为总干事。理事会会长、副会长任期为一年,连选得连任一次。理事的任期为三年,每年改选三分之一理事,连选得连任一次。解放前,理事的选举通过年会用记名投票法进行;解放后,通过全国代表大会用无记名投票法选举产生。1932-1949年,共组成十六届理事会,先后有5位会长、理事长。从创建选举产生的**届理事会到以后历届理事会的理事和会长,多为从欧洲、北美和日本归来,热心学会工作,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化学家。他们意识到学会工作的重要性,在完成各自本职工作之余,都投入较多的精力亲自为学会工作,组织学术活动,因此,化学会从初创到解放前,尽管环境和条件极为艰苦、恶劣,但是学术活动和期刊的编辑出版从未间断,学会仍得到较大发展。
1940年,在第八届年会上决议增设董事会,负责核议年会效果,监察学会会务,并策划学会经济,由3-9人组成,由理事会聘请,任期三年。1943年,在第十一届年会上修改会章时,将董事会改为监事会,由5-7人组成。从这届年会起,将会长改名为理事长,并规定理事会由15-21位理事组成,其中推选5人为常务理事。
从学会的创建伊始,便建立了会员委员会、基金委员会、国防化学委员会、化学名词委员会和化学丛书委员会;抗战期间增设化学工业委员会和化学实验器材委员会。
第二节 举办学术年会,促进学科发展
中国化学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每年一次的年会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在1949年以前,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便是年会。1933-1948年,每年举行年会,共召开了十五届年会,参加人数达1700人次,宣读论文500余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至40年代末期,我国化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与进展。同时,通过年会的学术活动,也将我国化学界组织和动员起来,投入到支援抗战和后方工业建设中去。
1933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首届年会,虽然仅有46人参加,但会议内容相当丰富,除报告会务、讨论提案等内容外,重点宣读了7篇论文和3篇研究报告。7篇论文分别为《铅之新分析法》、《有机根之放电电位》、《炸药之吸水性》、《有机元素分析之新仪器》、《有机游根之数种反应》、《毒气防御》、《羊角椒之化学成分及生理作用》。其中有些是属于基础性的工作,有些是紧密结合当时抗日救国的需要和围绕我国特有的天然产物化学开展的研究工作。3篇研究报告主要介绍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中央卫生试验所和兵工署理化研究所的研究概况,起了沟通情况、相互了解的作用。这次年会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国家民族与科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开展学术活动,这个特点不仅在以后历届年会中得到进一步发扬,而且越来越得到化学界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至1934年,化学会会员已增至582人,当年8月正值酷暑,但会员仍踊跃奔赴炎热的上海,参加第二届年会,人数达116人。这届年会除宣读论文外,还通过了加强协作与联系需要开展化学研究的决议,号召会员应该以我国当时的物质需要考虑研究课题,并且应该尽量以国产原料为对象,开展系统研究,做出统一规划,将当时中国在衣、食、住、行及国防上需要的物品,按需要的缓急分期研究。
抗日战争期间,学会负责人和不少会员颠沛流离、生活清贫,但他们仍爱会如家,坚决支持学会各项决定,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例如第五届年会正值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华北大片国土沦陷,原有80多会员报名参加,因交通中断,仅有8名会员抵达青岛开会,但许多未到会的会员仍作了充分准备,提交了论文报告。1938年国民党军队弃守武汉三镇,全国笼罩在暮色沉沉之中,学术活动条件更加艰巨,几乎所有群众团体均停止了年会活动,但中国化学会在广大会员积极支持和负责人奔走努力下,在重庆仍坚持召开了第六届年会,到会代表人数达57人,宣读学术论文14篇。与会代表还一致讨论通过关于声讨日本侵略者施放毒气的决议,并致电国际反侵略总会,呼吁各国化学家共同声讨。这些年会活动表现了广大会员高度的爱国热忱。
第九、第十两届年会,正值建会1o周年前后,为庆祝学会成立10周年,总会号召会员总结10年来国内外化学和有关化学各方面的进展,并做好本职工作,迎接年会的召开。由于这两届年会的准备工作较充分,虽处在抗日战争期间,但到会人数*多,论文数目也较前几屑年会多。为纪念中国化学会成立10周年,学会于1941年开始筹备出版纪念专刊,经过三年时间,于1944-1945年作为《化学》8卷、9卷专号分上、下两册出版,约40万字,反映了当时我国化学科学的进展概况。
为了激发广大会员积极性,为发展化学科学多作贡献,学会会长(理事长)经常在年会上就化学科学与化学会的发展作总结性的概述和展望。1935年,在第三届联合年会上,曾昭抡作了“中国化学会与中国之进展”的报告,对中国化学会的成立、发展及在中国学术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作了精辟的总结。1941年,吴承洛在第九届年会上作了“一百年来中国化学工业之进展”的报告,总结了1842-1941年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过程,号召会员埋头苦干20年,赶上化学工业发达的先进国家。1943年,第十一届年会上,吴承洛又作了“战前六年与战时六年化学在中国之发展与应用的趋势及将来的展望”的报告,号召会员为化学与化工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化学人才,为抗日救国多做贡献。
……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30.5¥35.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7¥39.8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技术史入门
¥17.4¥48 -
彭瑞骢访谈录
¥15.8¥43 -
九章算术
¥31.1¥69.9 -
科学史译丛炼金术的秘密
¥52¥68 -
中国近代民众科普史
¥17.1¥35 -
科技卷-科技之光-国民教育通识读本
¥17.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