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作者:黄永健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6-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44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9.5(3.4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3935350
  • 条形码:9787503935350 ; 978-7-5039-3535-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还人类艺术活动以其本来之面目,并试图在学理层面上阐明艺术以及艺术精神对于人类存在和社会历史演化的价值所在,在与已有各种成说的对话、质疑、扬弃过程中,经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有创新意识的新见新说,如“活感性生成”、“情意合一实相”,“对话性共在”等艺术本体论理念,艺术文化超越于哲学、宗教的价值独特性,艺术精神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文明内部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文明断灭之际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艺术文化发挥着文明对话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等,这些观点不无新意,并试图在前人研究解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这些理论思考和诠释模式尚有待海内外学人明辨。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论题缘起
 二、艺术学、艺术文化学概述
 三、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1、汉语“文化”一词的观念疏理
  2、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的观念疏理
  3、“艺术”一词的观念疏理
  4、文化价值系统里的艺术
 四、艺术作为文化研究的意义
  1、艺术本质理解的抵达和艺术诠释能力的提升
  2、民族文化特性的准确描写
  3、艺术的文化诠释对于文化整合与全球文明的意义
 五、研究目的及方法
**章 原始艺术与原始文化
 一、人与文化及艺术的发生
  1、人与文化的发生
  2、艺术的发生
 二、原始文化
  1、原始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原始文化系统
第二章 原始艺术在原始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一、原始艺术作品
 二、依存与独立
 三、原始艺术精神
  1、人本性──人而为人之确证
  2、完整性──生命意识之张显
  3、情感性──以情窥真之玄揽
  4、神秘性──超越时空之遐思
第三章 艺术本体──艺术文化的自我存在
 一、“本质”和“本体”
 二、艺术本质论和艺术本体论
 三、情意实相──艺术本体论新诠释
 四、艺术存在的独特性与自洽性
第四章 艺术文化价值论
 一、价值、实用价值、超越价值
  1、价值的意指
  2、实用价值和超越价值
 二、价值本质和价值对象
  1、价值本质
  2、价值对象
 三、文化与价值
  1、文化概念与价值意识
  2、文化凝神为价值意识
  3、冲突与融合──作为价值对象的文化
 四、艺术文化的价值
  1、艺术与艺术文化
  2、艺术文化的价值超越性
第五章 艺术演化与文化变迁
 一、文化变迁对艺术存在的影响
  1、文化发展与文化变迁──对“发展观”的检讨与反思
  2、文化创新对艺术的影响
  3、文化传播对艺术的影响
  4、文化涵化对艺术的影响
 二、艺术文化的超越性示相
  1、艺术精神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
  2、文明内部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
  3、文明断灭之际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
第六章 文化之桥──艺术在人类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一、现代化、全球化、地方化
 二、文明对话与共同价值
 三、从艺术文化到全球文化
结语
附录
 一、参考文献
 二、诗歌的智慧
 三、学术评语
后记
展开全部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节选

绪论
一、论题缘起
  艺术与文化水乳交融、关系至密。艺术的发生演变以及在未来时代的演化,都是以文化为依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艺术的品格、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成就,艺术创作、艺术接受以及艺术商品的流通都受到一定的文化环境的制约;相应地,文化也离不开艺术,文化借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凸显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精神品格,至今所有关于“文化”一词的学理性定义中,大多数将“艺术”置于显著的位置,从其发生学意义上来看,艺术与文化同时发生,并且,艺术要随着文化的演化而演化,在文化建构和文化运演的过程中,艺术又因其独特性和价值超越性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国之文化架构,如果凭空从中抽出其艺术组成部分,那么,此文化必因缺失血脉生气而神情呆滞,无足可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举凡物质技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法律制度、民风民俗自成系统,别具面目,但是如果没有我们高度程式化的戏曲、没有气韵生动的水墨画、没有唐诗宋词元曲、没有情意饱满的中国书法艺术,那么,所谓中国文化也只剩下黑格尔所说的一堆“理念”而已。如果没有“茶道”、“能乐”、“狂言”、“俳句”、“浮世绘”、《万叶集》和《源氏物语》,那么所谓“日本文化”便无从说起。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摈斥偶像崇拜,导致犹太艺术世界的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缺位,但是犹太人以音乐艺术和绘画中的抽象艺术的高度成就弥补了其具象艺术之不足,在世界音乐史上出现过门德尔松、巴赫、勋伯格以及海菲茨、梅纽因等“音乐大师群”,犹太画家凯米尔·毕沙罗(1831—1903)、约翰.康斯泰勃尔(1861—1906)、马克·夏加尔(1887—1985)以其远离具象,追求抽象的传统艺术精神在抽象性、现代性绘画领域独树标帜,可见,在犹太文化的一体化建构过程中,艺术并没有缺席,犹太文化缺少犹太艺术同样面目全非,不可指认。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如此紧密,不可强行拆解,以至于当代的艺术学学者中有人就认为艺术学学科与文化学的关联更为密切,如杨恩寰、梅宝树在其所著《艺术学》一书中认为:艺术学是具有哲学和科学双重性性质的学科。这样一种学科应定位在人文学科,尽管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而与文化学更关联密切。言外之意,即相对于艺术的科学实证研究以及艺术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来说,艺术的文化学研究更能揭示出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更能够精确地描述艺术现象,阐释艺术活动的功用,从而指导艺术实践。
  本选题正是本着这样的学术理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探讨艺术与文化的互动性关系,探讨艺术作为文化价值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并联系当下的艺术实践活动,对艺术的本体性存在作出新的诠释,对未来文化建构中艺术所能扮演的角色和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前瞻性的观察和研究。
  二、艺术学、艺术文化学概述
  既从艺术学脱离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学术界一直就有人质疑其学科的独立性,有人称之艺术哲学,又有人称之为美学,但进入20世纪,艺术学(或叫做艺术科学、一般艺术学)越来越发生广泛的影响,并被诸多国家学者所接受。我国学者宗白华先生在30年代撰文支持艺术学独立,其主要观点为:“美学之范围,不足以包括一切艺术,故艺术学之名遂脱离美学而独立”;“艺术学也可谓是美学的一部分”,但艺术学内容“非仅限于美感”,“如一个艺术品所表现的文化,作家的个性,社会与时代的状况,宗教性,俱非美之所能概括也。
  故艺术学之研究对象不限于美感的价值,而尤注重——艺术品所包含,所表现之各种价值”。宗白华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进一步诠释为:一、艺术学与美学虽有相互交叉的方面,如二者都研究美感价值、情感、形式等问题,但二者又有不相关联之处,美学研究审美现象当然也就包括了艺术审美现象,但艺术中的非审美现象,如艺术中的道德教诲、宗教义谛、民族精神、政治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人类心理特征等却非美学所探讨的问题,艺术学虽研究审美现象,但只研究艺术审美问题,艺术之外的审美现象如自然,社会中的美和审美问题,则不予过问。美学不能涵盖艺术研究的全部内容,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思潮和艺术现象的“反审美”倾向,又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范畴(如现代艺术将丑纳入审美范畴),这就使得传统美学的解释力和理论话语面对艺术新语境有不胜担负之嫌,因此艺术学作为一门“走向科学的美学”,独立出来,淡化审美研究,专注于艺术研究,专注于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对于与艺术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和经验的研究,对艺术作品的观照、使用和欣赏的研究,对艺术的审美及其他的社会作用,对有关艺术活动的知识的掌握以为实用,并对艺术进行控制或通过艺术控制人类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系统的研究。二、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尤其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于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所谓“作家的个性,社会与时代的状况,宗教性”都与文化有其本质的内在的关联,通过艺术的文化学研究,也即艺术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的文化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现象的规律,更准确地描述艺术现象,也就是说,通过文化的眼光透视艺术现象,我们可以更精确的认识艺术的特殊的精神价值,从而巩固和强化艺术学科的独立性。
  我国的艺术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虽然在学科的性质,学科的研究任务,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上尚难达至共识,但学科的系统框架已基本搭就。总的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学既有与美学、文艺学(文学学)强烈的分化意识,同时又有试图包举艺术审美学和文艺学(文学学)的学科一体化建构意识,如李心峰在《艺术类型学》一书中,设定艺术学的框架是关于“艺术世界”的系统整体,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明确、蕴含着现代的思维成果即系统整体思想的艺术学的科学范畴。也有学者从艺术的社会实践性特征出发,设定艺术学的框架为“艺术现象被理解和把握之后的逻辑展开”,涉及的问题或内容有: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演进、艺术功能、艺术文化、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作品、艺术种类、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家。虽然这些内容并未穷尽艺术现象(艺术事实、艺术世界)的方方面面,但这种一体化的学科框架整合思路还是可以加以辨识的。
  艺术学的独立虽然跟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科学实证主义走向不无内在关联,但艺术学又不是完全采用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至为复杂的艺术现象,艺术学的研究要求艺术理论与艺术技巧的融合,要求理论思辨、艺术哲学的思考与对具体艺术实践、对实际的艺术作品欣赏、感觉、经验的敏锐、丰富与广博。*理想的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从西方的方法论来说),“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从中国的方法论来说)的结合。
  西方艺术学学科成立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德国,二三十年代,日本、苏联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对艺术学的研究和探讨,我国也出现了一些艺术学方面的译作和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艺术学”真正进入人文科学学科体制范围,却已是20世纪90年代。199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科目录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中分别设立了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与戏曲学、电影与电视学、舞蹈学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增设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与一级学科艺术学同名),从而与上述二级学科并列,这标志着艺术学科从组织体制上在我国得到确立,同时也预示着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走向成熟。
  目前,参照文艺学的学科系统架构,艺术学的三维架构理论得到了当代不少学者的认可,陈池瑜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中指出艺术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一切艺术自身的问题,或与艺术相关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一切艺术现象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等都是艺术学研究的对象。但概括地讲:艺术学主要研究艺术的理论、艺术的历史和艺术的批评。黄宗贤在《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一书中认为:艺术学由三大部分组成: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原理是理论性的艺术学,艺术史是历史性的艺术学,艺术批评是应用性的艺术学。也有的学者认为艺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一样,在当前的人类知识系统中不断趋于繁复、精细、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之中,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产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除了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可将艺术学建构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的三维架构之外,还可以从“一般与特殊”的角度,将艺术学建构为一般艺术学、新兴交叉艺术学、特殊艺术学的三维架构;从“内部与外部”的角度将艺术学建构为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二维理论架构;从“一般艺术学”角度将艺术学建构为“世界、主体、艺术作品、接受者”的四维理论架构。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得到了当代学者的重视,认为为了加强并推进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艺术学与宗教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交叉渗透,可以构成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考古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艺术传播学等新的交叉学科。当代学者易存国曾就艺术学的分支学科提出设想,将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艺术学学)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艺术学的“经线”部分,即带有原理性质的核心性分支学科,为1.艺术原理;2.艺术史学;3.艺术审美(美学);4.艺术评论学;5.艺术分类学;6.比较艺术学;7.民间艺术学;8.艺术辨证法;9.艺术文献学等九大分支学科。二是艺术学的“纬线”部分,即学科之间所形成的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如:1.艺术思维学;2.艺术文化学;3.艺术考古学;4.艺术社会学;5.艺术心理学;6.艺术经济学;7.艺术教育学;8.艺术伦理学;9.宗教艺术学;10.工业艺术学;11.环境艺术学;12.艺术法学。
  中国艺术学的研究对象除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电视、书法、篆刻、建筑、工艺、摄影这些传统的艺术门类之外,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还要研究网络艺术、影像艺术等新的艺术门类,此外,还必须对围绕着艺术文本而共同构成艺术世界的艺术家、艺术思维、艺术接受以及艺术的“元形”中所凝结的原理问题作系统考察,进而作出符合艺术自身规律的结论。
  艺术学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艺术学面对现代、后现代社会出现的众多艺术新现象、新现实,如何作出新的诠释以免于艺术本体论的崩溃,如何在价值多元,中心离散的时代确立艺术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导向,如何在数字网络化时代对艺术演化的前景作出学理性的前瞻和设计,这些都是当代艺术学面临的具体问题。伽达默尔面对现代艺术的世纪性困惑,曾设想过一个可能的新的诠释途径:人们究竟怎样借助于古典美学的方法来对付我们时代的这种试验性的艺术风格呢?对此,显然需要回到更基本的人的经验。参照巴赫金的“对话”本体论哲学,我们认为伽达默尔的艺术存在理念比黑格尔的“艺术死亡论”更具有文化学意义上的学术眼力和理解视界,毕竟黑格尔式的“自上而下”的美的思辨性原理不能演绎出其身后人类艺术活动的新现实,艺术的新现实只能以艺术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加以演绎,艺术至今也没有消亡的迹象,只不过传统的艺术门类在分化、重组,新的艺术门类和艺术文本在不断地涌现出来,黑格尔之后,“实证主义美学”、“科学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蓬勃兴旺之势,本身已证明了黑格尔的美学系统及其对艺术的前途的判断与历史的事实相互乖违,事实证明,黑格尔对艺术史和艺术命运的判断,依然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式的白色神话。
  艺术文化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艺术学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交叉性学科,这在前文已有介绍。艺术活动(艺术实践、艺术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可以从哲学、宗教学、文化学、伦理学、道德、经济、心理学、传播学等不同角度加以诠释。文化学研究范围包罗万象,文化学研究人种、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变迁,研究地理环境与文化理念的关系,研究符号,研究文化类型、文化史、研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产品等等,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艺术学研究,或者以文化学研究的成果来观察艺术,于是便形成艺术文化学。当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艺术文化学应当是一门在文化场中研究艺术“场效应”的学科。所谓文化场,亦即丰富复杂的处在动态过程中的整个文化背景;所谓“场效应”,亦即艺术在这一背景中由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连锁反应所构成的复杂境况。
  当代西方学者F.G.查尔默斯认为“艺术与文化”研究的思想渊源,一直可追溯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成为特殊研究领域以前。柏拉图大约在公元前373年就已经注意到艺术在理想国中的地位。此外,亚里士多德和普罗提诺也曾提到艺术地位的抽象理论。在东方,关于艺术的社会性质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孔子。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1800年在巴黎出版,这部著作被许多人引证为对艺术作社会解释的现代开端。现代艺术文化学的先驱为法国的丹纳,他的名著《艺术哲学》(1865)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来观察艺术的动态系统,影响深远。英国的马修·阿诺德以其著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而使文化批评扬名一时。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艺术文化学研究进展很快,美学家卡冈在《美学与系统方法》中,明确将“艺术文化”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的子系统进行研究,认为艺术文化具有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部结构”特殊性;鲍列夫则将“艺术文化学”与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符号学并列为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五六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兴起,“文化研究”成为当代显学并于八九十年代波及我国学界。
  ……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 作者简介

黄永健,安徽肥东人,深圳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文学硕士(北京语言大学)、哲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
主要论著有《苏曼殊诗画论》、《中国散文诗研究》、《深港散文诗初探》、《凝神注思——批评与探索的轨迹》、《王国维境界说探微》、《从李白的觞咏看唐代的酒文化》、《梁启超的学问意旨与学术人格》、《湘湖文化与青年毛泽东》等。曾获得“纪念散文诗九十年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奖”、第五届深圳青年文学奖、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广东省“爱心”征文二等奖、全国散文诗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世界华文报告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之星奖。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及艺术评论文章近百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