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插队的故事(口袋书)

插队的故事(口袋书)(8成新)

豆瓣8.3分,史铁生记述了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那段时期的所见所闻,同时也是对青春时光友谊和亲情的回忆。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2-01
所属丛书: 人文精品(口袋书)
开本: 小32开 页数: 157
读者评分:4.9分30条评论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3.2(4.0折) 定价  ¥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插队的故事(口袋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226420
  • 条形码:9787500226420 ; 978-7-5002-2642-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插队的故事(口袋书) 内容简介

有人说,我们这些插过队的人总好念叨那些插队的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谁会忘记自己十七八岁、二十出头的时候呢?谁会不记得自己的初恋,或者头一遭被异性搅乱了心的时候呢?于是,你不仅记住了那个姑娘或是那个小伙子,也记住了那个地方,那段生活。

插队的故事(口袋书) 节选


  去年我竟作梦似的回了趟陕北。
  想回一趟陕北,回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去看看,想了快十年了。我的精神没什么毛病,一直都明白那不过是梦想。我插队的那地方离北京几千里路,坐了火车再坐火车,倒了汽车再倒汽车,然后还有几十里山路连汽车也不通。我这人唯一的优点是精神正常,对这两条残腿表示了深恶痛绝;就又回到现实中来。何况这两条腿给我的遗憾又并非唯此为大。
  前年我写了一篇关于插队的小说,不少人说还象那么回事。我就跟几个也写小说的朋友说起了我的梦想。大家说我的梦想从来就不少,不过这一回倒未必是,如果作家协会肯帮忙,他们哥儿几个愿意把我背着扛着走一回陕北。我在交友方面永远能得金牌,可惜没这项比赛。
  作家协会的同志说我怎么不早说,我说我要是知道行我早就说了,大伙都说“咳——!”
  连着几夜失眠。我一头一头地想着我喂过的那群牛的模样,不知道它们当中是不是还有活着的。耕牛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我又逐个地想一遍村里的老乡,肯定有些已经老得认不出了,有些长大了变了模样,我走后出生的娃娃当然更不会认得。就又想我们当年住过的那几眼旧石窑,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又去想那些山梁、山峁、山沟的名字,有些已经记不清了。我拦过两年牛,为了知道哪儿有好草,那些山梁、山茆、山沟我全走遍……
  很快定了行期。我每晚吃一片安定,养精蓄锐。我又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当年在晋中插队,现在是北京某剧团的编剧,三十二岁成家,带着老婆到他当年插队的地方去旅行结婚,据说火车一过娘子关这小子就再没说过话,离他呆过的村子越近他的脸色越青。进了村子碰见**个人,一瞧认得,这小子胡子拉茬的二话没说先咧开大嘴哭了。我想很多插过队的人都能理解,不过为什么哭大约没人能说清。不过我想我*好别那样。不过我们这帮搞文艺的是他妈好像精神都有点毛病。不过我不这么看。
  一行七人,除我之外都没到过陕北,其中五个都兴致很高,不知从哪儿学来几句陕北民歌,哼哼唧唧地唱。我说,你们唱的这些都是被篡改过的,丢了很多人情味。只一人例外,说要不是为了我,他干嘛要去陕北?“我不如用这半个月假回一趟太行山。”他在太行山当过几年兵。一路上他总说起他的太行山,说他的太行山比我的黄土高原要壮观得多,美得多。我说也许正相反。他说:“民歌也不比你们那儿的差,”他说,于是扯了脖子唱:“干妹子好来果然是好,”我便跟他一块唱:“走起路来好像水上漂……”“扯淡!这明明是陕北民歌。”“扯淡!”他也说,“当然是太行山的。”过了一会有人提醒我们:太行山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陕北也不过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他说,似乎找到了一点平衡。
  十几年前我离开那儿的时候,老乡就说,这一定不晓今生再得见不得见。我那时只是腰腿疼,走路有些吃力,回北京来看病,没想到会这么厉害。老乡们也没料到我的腿会残废,但却已料到我不会再回去。那是春天,那年春天雨水又少,漫山遍野刮着黄风。太阳浑蒙蒙的,从东山上升起来。山里受苦去的人们扛着老镢,扛着锄,扛着弯曲的木犁,站在村头高高的土崖上远远地望着我。我能猜出他们在说什么:“咋,回北京去呀。”“咋,不要在这搭儿受熬煎了。”“这些迟早都要走哇。”老乡们把知识青年统称为“这些”或“那些”。仲伟帮我把行李搬上驴车,绑好。他和随随送我到县城。娃娃们追过河,迫着我们的驴车跑,终于追不上了,就都站下来定定地望着我们走远。驴车沿着清平河走,清平河只剩了几尺宽的细流。随随赶着车,总担心到县里住宿要花很多钱,想当天返回来。仲伟说:“来回一百六、七十里,把驴打死你也赶不回来。放心,房钱饭钱一分不用你出。”随随这才松了口气,又对我说:“这一走怕再不得回。”随随比我几岁,念过三年书。“得回哩?怕记也记不起。”他在鞋底上磕磕烟锅儿,蓝布鞋帮上用白线密密地纳了云彩似的图案。我光是说:“怎么会忘呢?不会。”村头那面高高的土崖上,好像还有人站在那儿朝我们望……
  十几年了,想回去看看,看看那块地方,看看那儿的人,不为别的。
  二
  有人说,我们这些插过队的人总好念叨那些插队的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谁会忘记自己十七、八岁,二十出头的时候呢?谁会不记得自己的初恋,或者头一遭被异性搅乱了心的时候呢?于是,你不仅记住了那个姑娘或是那个小伙子,也记住了那个地方,那段生活。
  得承认,这话说得很有些道理。不过我感觉说这话的人没插过队,否则他不会说“只是因为”。使我们记住那些日子的原因太多了。
  我常默默地去想,终于想不清楚。
  夜里就又作梦:无边的黄土连着天。起伏绵延的山群,象一只只巨大的恐龙伏卧着,用光秃秃的脊背没日没夜地驮着落日、驮着星光。河水吃够了泥土,流得沉重、艰辛。只在半崖上默默地生着几丛葛针、狼牙刺,也都蒙满黄尘。天地沉寂,原始一样的荒凉……忽然,不知是从哪儿,缓缓地响起了歌声,仿佛是从深深的峡谷里,也象是从天上,“咿哟哟——哟嗬——”听不清唱的什么。于是贫瘠的土地上有深褐色的犁迹在走,在伸长;镢头的闪光在山背洼里一落一扬;人的脊背和牛的脊背在血红的太阳里蠕动;山风把那断断续续的歌声吹散开在高原上,“咿呀咳——哟喂——”还是听不清唱些什么,也雄浑,也缠绵,辽远而哀壮……
  又梦见一群少男少女在高原上走,偶尔有人停下来弯腰捡些什么,又直起腰来继续走,又有人弯腰捡起些什么,大家都停步看一阵,又继续走,村里的钟声便“当当当”地响起来……
  前不久仲伟带着他四岁的女儿来我家,碰巧金涛也来了,带着儿子。金涛的儿子三岁多。孩子和孩子一见面就熟起来,屋里屋外地跑,尖声叫,一会哭了一个,一会又都笑,让人觉得时光过得太快了点。去插队的时候我们也还都是孩子,十七岁,有的还不到。后来两个孩子趴在床上翻我的旧像册,翻着翻着嚷起来:“这是我爸爸在陕北!”“的(这)是我爸爸带(在)清平湾!”“叔叔,你怎么也有这张照片?”女孩子说。男孩子也说:“叔叔,的道当片(这张照片)我们家也有。”“看,黄土高原。”“才不是呢,的(这)是山!”“也是山,也是黄土高原!这些山都是水冲出来的,把挺平挺平的高原冲成这样的……”
  仲伟满意地看着他的女儿。
  男孩子感到自己处于劣势,一把夺过像册去:“我爸爸带(在)那儿(它)插过队!”
  “我爸爸也在那儿插过队。”毕竟姑娘脾气好。
  “你爸爸旦(干)嘛它(插)队?”金涛说他儿子从来不懂什么叫没话说,就是有点大舌头。
  小姑娘转过脸去询问般地看着她的爸爸。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评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得失功过了。也许,这不是我们这辈人的事。后人会比我们看得清楚(譬如眼前这个小姑娘),会给出一个冷静的判断,不象我们带了那么多感情……
  我、仲伟、金涛也都凑过去看那些旧照片。
  有一张是:十个头上裹了白羊肚手巾的小伙子。还有一张:十个穿着又肥又大的破制服的姑娘。这就是我们一块在清平湾插队的二十个人。背景都是光秃秃的山梁、山峁、冒着炊烟的窑洞,村前那条没不了膝的河。金涛和李卓坐在麦垛上。仲伟一本正经扛着老镢站在河滩里。袁小彬一条腿蹬在磨盘上,身旁卧着“玩主”。“玩主”是我们养的狗。数我照得浪漫些,抱着我的牛犊子。那牛犊子才出世四天,我记得很清楚。去年回清平湾去,我估计我那群牛中*可能还活着的就是它,我向老乡问起,人们说那牛也老了,年昔牵到集上卖了。
  可惜的是,竟没有一张男女生全体的合影。——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刚刚不吵架了,刚刚有了和解的趋势,就匆匆地分手了,各奔东西。那时我们二十一、二岁。那张全体女生的合影,还是两年前我见到沈梦苹时跟她要的。她说:“那时候刘溪几次说,男女生应该一起照张像。”我说:“那你们干嘛不早说?”她说谁敢跟你们男生说呀。我说:”恐怕不是不敢,是怕丢了你们女生的威风。“她就笑,说:“真的,是不敢。”“现在敢了?”“现在晚了。”“不知道谁怕谁呢。”“谁怕谁也晚了。”
  那条河叫清平河,那道川叫清平川,我们的村子叫清平湾。几十户人家,几十眼窑洞,坐落在山腰。清平河在山前转弯东去,七、八十里到了县城,再几十里就到了黄河边。黄河岸边陡岩峭壁,细小的清平河水在那儿注入了黄河。黄河,自然是宽阔得多也壮伟得多。
  我们那二十个人如今再难聚到一起了。有在河北的,有在湖南的,有的留在了陕西。两个人出了国,李卓在芝加哥,徐悦悦也在美国。多数又回到北京,差不多都结了婚有了孩子,各自忙着一摊事。偶尔碰上,学理工的,学文史的,学农林的,学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干什么的都有,共同的话题倒少了。唯一提起插队,大家兴致就都高。
  “那时候真该多照些照片。”
  “那会儿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光想革命了。”
  “还有饿!”
  “还有把后沟里的果树砍了造田。”
  “用破裤子去换烟抽,这位老兄的首创。”
  “不要这样嘛,没有你?”
  “饿着肚子抽烟,他妈越抽越饿……”
  话多起来,比手划脚起来,坐着的站起来,站着的满屋子转开,说得兴奋了也许就一仰在床上躺下,脚丫子翘上桌,都没了。规矩,仿佛又都回到窑洞里。反复说起那些往事,平淡甚至琐碎,却又说到很晚很晚。直到哪位忽然想起了老婆孩子,众人就纷纷看表,起立,告辞,说是不得了,老婆要发火了。
  三
  去插队的那年,我十七岁。直到上了火车,直到火车开了,我仍然觉得不过象是去什么地方玩一趟,跟下乡去麦收差不多,也有点象大串联。大串联的时候我还小,什么都不懂,起哄似的跟着人家跑了几个城市,又抄大字报又印传单,什么也不懂。其实我*愿意这么大家在一块热热闹闹的,有男的有女的,都差不多大,—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干一点什么事。
  火车很平稳地起动了。老实说我一点都没悲伤,倒也不是有多么革命,只是很兴奋。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我那么兴奋都是因为什么。譬如说,一想到从现在开始指不定会碰上什么事,就兴奋。譬如说火车要是出轨翻车了,那群女生准得吓得又喊又叫,我想我应该很镇静,说不定我们男生还得好歹把她们女生救出来。不过由此又联想到死,心里却含糊。
  这时金涛凑到我跟前来,满脸诡秘的笑,说:“刚才仲伟他妈跟他姐真够神的……”
  “嘿,说真的你怕死吗?”我忽然说。然后我装出想考考他的样子。
  “怕死?不怕呀?干嘛?”
  “不干嘛。问问。”
  金涛挺认真地看着我,猜不透我到底什么意思。
  “没事儿。我就问问;你刚才说什么?”
  “仲伟他妈跟他姐姐真神,”他满脸又涌起诡秘的笑。“刚才跟
  仲伟说,你们也得对女同学好点,都不小了,要是有什么事你们得多关心人家。神不神?”
  “这怎么了?”我说,“这有什么。”
  金涛咽了口唾沫,脸上的笑纹变浅。我的反应有点出乎他的意料。老实说也出乎我自己的意料。
  “仲伟跟你说的?”
  “不是。是我听见的,当时我就在旁边。”他脸上的笑纹又加深,紧盯着我,希望我能对他这一发现表示出足够的兴趣。
  我想着别的:假如需要死,我敢不敢。
  “蒙你是孙子,”金涛又说。
  “说真的,你真的怕死不怕?”我说。
  “你吃错什么药了?”
  “甭费话,你真的怕不怕?”
  他严肃地想了大约一秒钟:“不怕。你呢?”
  “废话。”我说。
  车厢剧烈地晃动起来,火车在变换轨道,发出令人不安的铁和铁的磨擦声。许多条铁轨穿叉交错。
  “仲伟他妈跟他姐真够神的。”金涛还在说。
  金涛是我们当中年纪*小的,个子并不矮,但是瘦,脸小,脸上纵横着几道皱纹,外号却叫“牛”。这小子在车厢里四处乱窜又怪模怪样学起女人哭来,嘴里念念有词抑扬顿挫,自己并不笑大伙都说学得象,都笑。车起动的那会儿,站台上有个中年妇女猛地大哭大喊,象是死了人。 
  车开之前,车上车下就有不少人在抹眼泪,只是没那么邪乎那会儿我和李卓勾肩搭臂在站台上瞎蹓跶,一边吃果脯;李卓带了一盒果脯,说不如这会儿给吃完就算了。他不时地捅捅我,说“快瞧,那儿又有俩哭的。”“快瞧快瞧,又一个。”我们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希望那些抹眼泪的人能注意到我们泰然自若的神态,同时希望抹眼泪的人不妨再多点,再邪乎点。所谓惟恐天下不乱。我暗自庆幸没有让母亲来车站送我,否则她非也得跟着瞎哭不可。
  我和李卓又逛了一阵儿,捡个人少的地方靠着根石柱子坐下,开始认真地吃那盒果脯。
  “你妈今儿早上哭了吗?”李卓问我。
  “你妈哭了吗?”
  “我妈这回够呛,她们系里的人说不定要整她。不过她什么也没干。”
  停了一会,李卓又说:“反正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她们系里说她什么?”
  “海外关系。你可别跟别人说。”
  “放心。”我说,然后严肃地向毛主席做了保证。后来我才知道这事本用不着我去跟别人说,他自己跟谁都说。
  这时候仲伟不知从哪儿喘吁吁地钻出来,说:“你们俩上哪儿了?我这找你们劲儿的!”
  “你妈和你姐姐她们呢?”我问仲伟。
  “我让她们回去了。”
  “你妈哭了吗?”李卓问。
  仲伟装着没听见,也靠着石柱子坐下。
  “嘿,你妈哭了吗?”
  我说:“牛他们也不知哪儿去了。”
  “仲伟,你妈哭没哭?”
  我赶紧又说:“金涛和小彬他们也不知上哪儿去了。”
  “嘿,仲伟,你妈哭……”
  “你妈!”我说,揣了李卓一脚。
  火车头开始喷起气来。
  仲伟一直紧闭着嘴发楞,这会儿问:“吃什么呢你们?”我们三个坐在石柱子那儿直把那盒果脯吃光,然后把纸盒子扔到火车底下的铁道上去。一个铁路工人瞪了我们一眼。火车喷气的声音非常响,如果你站在离车头很近的地方你就知道了,那声音非常响。
  后来不知怎么就上了火车,火车就开了。似乎一切都太简单,还没过够瘾。我觉得就跟出去玩一趟一样。后来金涛就学那个中年妇女哭,“天呀地呀”的。
  “牛!别瞎学了,那是徐悦悦她妈!”——不知从哪儿传出了这么个消息。我至今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估计不过是源于一句玩笑。
 ……

插队的故事(口袋书)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患尿毒症至今。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由此开始文学创作。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等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商品评论(30条)
  • 主题:

    好书,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与社会氛围

    2022/11/4 10:10:00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买过同类几本,小开本,口袋书。质量挺好。

    2022/9/2 13:02:07
    读者:130***(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小开本,纸质非常好。史铁生的遥远的清平湾找来看。

    2022/9/1 10:07:26
    读者:130***(购买过本书)
  • 主题:

    书挺好的还没来得及看

    2022/8/5 15:30:08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值得一读的书

    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那段时期的所见所闻

    2022/6/24 10:47:31
    读者:201***(购买过本书)
  • 主题:

    是真的很小一本

    2022/6/3 22:57:10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挺好滴挺好滴

    挺好滴挺好滴

    2022/5/30 21:56:46
    读者:noi***(购买过本书)
  • 主题:

    小小一本,相当方便携带,刚好也就说完他插队的故事。

    2022/5/21 0:05:21
    读者:PIP***(购买过本书)
  • 主题:

    今天看完了,里面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缺什么想什么,什么都不缺的就写一条‘艰苦奋斗’的字幅挂在客厅里”。说不上哪里有意思,感觉这句话挺荒唐,又挺写实,可能因为又荒唐又写实所以有意思?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当初插队的经历,十几二十个小伙子、小姑娘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来到了黄土高原,离开书本里的马列理论和革命理想,来到赤裸的土地与现实,他们在陕北渡过了一段平凡、独特又闪光的青春时光。在那里,他们有收获、有遗憾,同样也见证收获、见证遗憾,这遗憾好像很平淡,却又让人无法忘怀。 看了这个故事,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生总会有遗憾,遗憾嘛,也就那样。 地球还在转,生活还在继续。

    2022/4/11 9:27:46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 主题:

    故事感人,文笔也不错,难得的好书,值得一读。

    2022/4/3 12:02:39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