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跨越发展(转变观念与创新模式)

跨越发展(转变观念与创新模式)

作者:郭祥才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
开本: 03 页数: 276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24.1(6.7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跨越发展(转变观念与创新模式)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58456
  • 条形码:9787500458456 ; 978-7-5004-5845-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跨越发展(转变观念与创新模式) 节选

当代的发展理论家作茧自缚地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有效地界
定了他们自身创造的理论局限而不符合发展与不发达问题的现实,因此他
们无法解释国穷与国富的性质与原因,有关的决策者们就更无法改变这种
状况了。
    ——弗兰克
**章  当代西方后发国家发展理论的困惑
    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西方学术界曾兴起了研究非西方后发国家如
何走向发达、走向现代化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理论。这一理论
的演进和对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三大派别,即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
世界体系理论。它们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给马克
思主义后发国家发展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不可否认,这一理论有它的
一定合理性,但必须看到它有很大的缺陷性,给后发国家的发展实践造成
了极大困惑。深刻揭示这些理论的实质,对于实现后发国家发展理论的马
克思主义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化理论:旨在推广先发现代化模式的渐序发展观
  现代化理论确切地说是关于非西方后发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
它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美国学者阿尔温·Y.索在《社会变化与
发展》(1990年版)一书中指出,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大历
史事件的产物。一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而成为超级大国,
而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都在大战中大伤元气,为重建西欧,美
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并因此成为世界领袖。二是世界范围内的共产
主义运动的展开,苏联的影响不仅遍及欧洲,也席卷了亚洲的中国和朝
鲜。三是欧洲在亚、非、拉的殖民帝国的相继崩溃,代之而起的大批新兴
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英国的安德鲁·韦伯斯特也认为,“昔日的殖民帝
国主义崩溃,则是这一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
 们关注的中心,他们一方面看到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另一方面又预见到
这些国家将继续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卵翼下发展。政治家们的兴趣通过学术
界关于现代化的经济条件的争论反映出来。”①为了这一政治战略需要,
在美国政府和财团的授意和支持下,美国新一代年轻政治学家、经济学
家、社会学家,开始热衷于研究新独立的后发国家的发展问题。他们为了
一个共同的目的而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探讨,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并出版了大批的著作。这样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反映非西方后发国家发
展的现代化理论便首先在美国产生了,并随之在其他国家也迅速发展起
来。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70年代受到了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强力反击,曾一度衰退,但到了70年代末期,
一些现代化理论研究者又重新对原有理论进行反思和修正,使这一理论又
有了新的发展,被称为“新现代化研究”。综观现代化理论的各种论述,
反映在非西方后发国家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非西方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态与目标态问题
    对于当代非西方后发国家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即
现代化的起始态和现代化的目标态,这是现代化理论研究非西方后发国家
现代化首先关注的问题。亨廷顿从比较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当时政治学家
在探讨现代化时所涉及的现代性和传统性问题。他说:“现代性和传统性
的概念有可能取代在分析政治家心目中已经牢固建立的许多其他象征:民
主、寡头政治和独裁;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专制主义和立宪主义;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显然,这些范畴仍
然被使用着,但到六十年代末,政治科学家们虽然在每次讨论中仍然使用
‘立宪主义’和‘专制主义’等范畴,然而,在更多的讨论场合中,他们
不得不数以十倍计地使用‘现代的’和‘传统的’这些范畴了。”②在现
代化理论研究者看来,广大非西方国家现在仍处在传统社会,而现代化所
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当今西方国家已经达到的现代社会,非西方国家的现代
化就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他们做出这样判断的理论依据是来源于
西方古典社会学理论,其实践依据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的抽象概
括。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化理论开创之初,绝大多数学者对第三世界这块已
经改变了的土地还是非常陌生的,他们既没有自己的理论准备,又不愿意
接受仍具有现实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只好从其他传统社会发展思
想体系中去寻找理论依据。正如韦伯斯特所认为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是
在E.迪尔凯姆和M.韦伯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①迪尔凯姆在他
1893年出版的《社会的劳动分工》一书中就提出了“传统社会”和“现
代社会”这两种基本的社会类型的概念。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出现也
做过探讨,虽然他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透过这些术语,我们仍然能够看
清他所描述的是什么。例如,他把“现代社会”称为“工业社会”,与此
相对应,现代化理论也就把社会发展的阶段抽象、浓缩成为“传统”和
“现代”两个阶段。美国社会科学家罗伯特·华德曾列举了十种特征来确
定“经济的”现代化。其中包括积极应用科学技术;使用无生命能源:
生产劳动力的高度专业化与个人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大规模的财政活动
和经济决策的集中化;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等②。



跨越发展(转变观念与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郭祥才,男,1956年9月生,浙江
省洞头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发
展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省社
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科带头人。先后
主持了“跨越发展理论与实践一一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的发展观透视”等3项国
家社科规划课题,多项省重大招标及社
科规划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哲
学研究)等国家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
了《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与中国新
型工业化道路》、《走出生存与发展关
系的困惑一一从发展形态看待发展问
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与后发国家
的跨越发展)等数十篇论文。出版了
《奏响新世纪发展主旋律一一邓小平生
产力理论新探》、‘社会发展理论与现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