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067070
- 条形码:9787010067070 ; 978-7-01-006707-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以山西大学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为宏观背景,在廓清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努力在“务为前人所不为”方面有所作为。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也遭遇诸多难题和困惑,如山西大学堂的创办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发生于义和团运动期间的“山西教案”密切相关,如何看待山西大学堂中的“英国因素”、李提摩太和山西大学堂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研究山西大学堂难免要牵涉民族主义和政治性的话题,亦要牵涉学校的教育方针与决策权问题等,这些问题如何权衡?如何在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做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等等。由于作者对于上述难题的充分考虑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在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从而使论文具有创新之处和理论的深度。
近年来,关于近代大学教育或大学史的(很多是校史)著作并不少见,然而这部书稿的视野、角度和深度使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其中,浸润着作者经年研究和领悟独得的认识,尤其难能可贵:比如,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是在中国近代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中国近代大学直接采借西方近代大学教育的模式,又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荫泽,是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看成完全西化的东西。事实上,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在初创阶段,在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和日本大学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的同时,始终没有脱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更没有放弃对大学教育中国化的探索,山西大学堂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 目录
绪论
一、研究选题之确立
二、相关概念之界定
三、学术研究之回顾
四、研究旨趣及内容
五、研究难点及创新
上篇 历史演进
**章 艰难起步:山西大学堂之创设(1902)
**节 乘势而动:清末教育改革与山西大学堂之创立
第二节 殊途同归:“山西教案”办理与中西两斋之形成
第三节 创设之初的教育宗旨及办学目标
第四节 创设过程中的若干关键人物
第二章 一校两制:大学堂时期之办学模式及实践(1902-1912)
**节 亦中亦西:大学堂初期(1902一1904)
第二节 中西融合:大学堂后期(1904一1912)
第三节 取法英国:特色办学风格之形成
第四节 大学堂时期办学实践的绩效与历史定位
第三章 独立探索:大学校和大学时期之办学模式及实践(1912一1937)
**节 乱中求进:大学校时期(1912一1931)
第二节 渐趋“圆润”:大学时期(1931—1937)
第三节 大学校和大学时期办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下篇 要素成长
第四章 治校方略:学校行政权力和教学建制之演变及历任校长之事功
**节 由依附趋向独立:学校行政权力及运行机制之变迁
第二节 由传统趋向近代:学校教学建制之演进
第三节 继承与创新:历任校长之事功
第五章 办学条件:学校经费、教学装备及师资品秩与待遇
**节 学校经费之来源及用度
第二节 校舍建设与教学装备
第三节 师资构成及其待遇
第四节 译书院的创建及贡献
第六章 校园生态: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
**节 学生教学与生活管理
第二节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校园社团活动的兴起
第四节 学生留学教育的组织
结语
附录: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 节选
br />
无论是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还是注目于相
对具体的现代教育制度,近代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无疑都处于极
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舍此而言,事实上就根本无从谈及现代文明或
教育制度。而且,在由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折的历史时代,也正是
近代新式学堂的创立和发展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持续不绝的动
力。一批批弦歌于此的青年学子,成长为力擎中华天宇的代代英才。
探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道路及其历史规律,舍此而不能
达其堂奥。所以,王李金这部著作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
“路曼曼其修远兮,中国大学教育发展与创新将任重而道远!”
这是王李金在书稿结尾时的感慨之言。然而,这部著作又何尝不是
“路曼曼其修远”的艰苦探索的成果!
记得还是在2002年5月间,当王李金被录取为我的博士研究生
后,我们就早早谈及他博士论文的研究范围和选题。既考虑到他学
习工作的经历以及平时的学术兴趣,也考虑到学科研究本身发展的
需要,我们拟将近代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作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主攻方向。此后,王李金沿着这样的研究路向,更多地关注并着力于
山西高等教育史尤其是山西大学发展史的研究,并将山西大学(包
括大学堂时期、大学校时期以及大学时期)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研
究对象置于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创立和发展以及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的宏观背景当中去观察和分析。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认真的准咨,才
*终选定了论文题目:《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
1937)——探寻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创立和发展的轨迹》。此后,王李
金多方搜求文献资料,甚至赴英国查阅相关档案,并通过访求获得一
些口述资料,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其间,我们围绕着
论文的结构和一些具体问题又进行了多次讨论甚至争论,经过四年
多艰辛备尝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并顺利
通过了答辩。
其实,对于研究者而言,“路曼曼其修远”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博士论文匿名评审的顺利通过和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也只是这
个漫长探索道路中的一个驿站而已。博士毕业后,王李金虽然从事
高教管理的繁重工作,却始终没有停顿在学术上的追求,而且十分注
意把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用理论思考的成果
指导实践,用实践探索的经验促进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有影
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实践探
索的.论文。与此同时,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
凝练研究内容,并及时把研究和探索的新成果充实其中。又经过一
年多时间的资料补充、结构调整和内容提炼,将其研究成果从内容到
形式做了更精细的推敲和雕琢,其间的辛劳和甘苦固然作者自知,但
读者通过这部书稿的品读也不难感知其中之一二。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以山西大学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近代大学教
育为宏观背景,在廓清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努力在“务为前人所不
为”方面有所作为。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也遭遇诸多难题和困
惑,如山西大学堂的创办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发生于义和团运
动期间的“山西教案”密切相关,如何看待山西大学堂中的“英国因
素”、李提摩太和山西大学堂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研究山西大学堂难免要牵涉民族主义和政治性的话题,亦要牵涉学校的教育方针
与决策权问题等,这些问题如何权衡?如何在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
借鉴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做到多学科的交
叉研究等等。由于作者对于上述难题的充分考虑和深入探讨,这些
问题在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从而使论文具有创新之处和理论
的深度。
近年来,关于近代大学教育或大学史的(很多是校史)著作并不
少见,然而这部书稿的视野、角度和深度使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
之处。其中,浸润着作者经年研究和领悟独得的认识,尤其难能可
贵:比如,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是在中国近代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
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中国近代大学直接采借西方近代大学
教育的模式,又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荫泽,是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结果,不能简单看成完全西化的东西。事实上,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在
初创阶段,在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和日本大学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教
学模式的同时,始终没有脱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更没有放弃对大
学教育中国化的探索,山西大学堂就是典型的例子。
再比如,对于今天的大学来讲,既需要大楼,又需要大师,这是人
所共知的常识,但在大楼和大师之外,更需要“大法”——现代大学
教育制度,这是使“大楼”和“大师”充分发挥效益和作用的必要条
件。在当今形势下,能否与时俱进,在深刻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和教
训、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国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国际潮
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将成为中国大学教育争创世
界一流的征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槛儿。
正是基于这种由历史而走向现代的现实责任和关怀,作者建构
起本书的基本结构,既从纵向的角度观其演进,考察其历史发展进
程;又从横向的角度现其风貌,探讨其内部要素结构;并以强烈的问
题意识探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值得思考的
若干问题”。作者认为,大学一直无法超越政府的掌控而形成自治,
教授治校也基本上是有形无实的装点。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大学采
借西方大学更多地停留于技术性层面和操作领域而对大学制度和大
学理念层面的东西虽曾进行移植和效仿却难以生根发芽,更没有内
化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根本性特征,主要表现:一是以官办为主体
的办学体制,制约大学的多样化发展。二是以政府集权为特征的管
理体制,制约大学的独立发展。三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内部管理
体制,制约大学学术事业的发展。
总之,本书于资料广求博采,于理论汲取新知,在史料丰富之基
础上,务求论证精详。在新旧学制的历史嬗变中,本书既能于个案研
究中见其制度演进之大势,又能在宏观视野中透析微观之特征,做到
了史论之有机结合。相信这种理性的分析和认识,不仅仅是他的学
术研究而且也将构成其管理工作的内在品质。
当然,读书贵在细品,且品评也不可游离于心境。于此,不同的
读者和不同的阅读自会各有所得。我作为导师和*早接触此书稿
者,对于作者的努力体会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切,故于书稿刊行之际,
作此赘语,聊以为序!
王先明
2007年7月2日于韩国高丽大学CJ馆E楼468室
第三章独立探索:大学校和大学时期之
办学模式及实践(1912—1937)
如果说清朝末期的*后十年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起步阶段的
话,那么,辛亥革命以后,尽管时局动荡、战乱不断,但中国社会的近
代化进程还是在加快,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也逐步进入发
展和壮大时期,并开始了大学教育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自觉探索。当
今加拿大比较教育学家、国际颇负盛名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许
美德(Ruth Hayhoe)认为:“只有在这一时期,中国才真正开始致力于
建立一种具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①。
**节乱中求进:大学校时期(1912—1931)
从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进人民国之后的初期是
中国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
*值得关注的时期之一。一方面,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新教育的勃发,中国教育近代化进入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也使得由它所支撑
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道德规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传统封建教育的
各个层面统统失去了依托,处于前所未有的备受冲击和挞伐的境地,
由此催发了民初教育的新气象”,“使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追求民
主、崇尚科学、强调实用、求新知于世界等等,生动鲜明地在理性思考
和实践活动的两个层面突现出来”①;而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
“新事业”促使知识界、教育界从一种新的角度提出和考虑问题,“新
事业需灵活之子弟,吾国之教育则重循规蹈矩。新事业需思力,吾国
教育则重记忆。新事业需适应力,吾国教育则重胶固之格式。新事
业需技能,吾国教育则重纸上谈兵”②。尽管时局维艰,但中国教育
近代化在艰难中跋涉,中国教育本土化在困苦中前行;另一方面,中
国人已经习以为常的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的突然解体,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军阀割据,而缺少强有力的中央统一政权,教育
和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一样陷入困顿、迷茫,各种教育思潮使各地的
教育政策和实施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教育近代化步履维艰。此
时,山西大学校的发展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一、政局之顿挫与中国近代教育之变迁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昌爆发,得胜的革命军
迅速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内,革命的浪潮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席卷
了中国大地,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
西、四川、山东等14省和上海先后起义,建立军政府,宣布独立,脱离
清政府。至此,清王朝已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丧钟已经敲响。
1912年1月1日,民主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诞生,并组成南京临时政府,宣称“临时
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它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
和,以达革命之宗旨”①。此后,临时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
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政策和法令,并制定了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
历史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气风发的革命先行者以自己
的实际行动表现出与封建专制主义决裂、建立一个资本主义新中国
的高昂精神,为民初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政治指导,营造了良好
的社会氛围。
1月3日,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南京政府**任教
育总长,1月9日成立教育部。7月,蔡元培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
临时教育会议,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创立与民国精神相一致的教育
思想、教育宗旨和教育制度。由于种种原因,蔡氏未及实施其改革宏
图即告辞职②,但由他倡导的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和由他揭开的民
国教育改革的序幕却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王李金,1960年出生,山西平定县人。
历史学博士。-现在山西省教育厅工作,任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山西省
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
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和高等教
育管理工作,并致力于近现代大学教育和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先后在《(光明日
报)》、《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
究)》、 《(历史教学)》、 《(中国高等教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9.7¥42.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