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宋代声诗研究

宋代声诗研究

作者:杨晓霭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08-01-01
所属丛书: 中华文史新刊
开本: 01 页数: 430
读者评分:4.5分2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9.9(6.5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宋代声诗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057645
  • 条形码:9787101057645 ; 978-7-101-05764-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宋代声诗研究 本书特色

   诗与乐是孪生姊妹,音乐与文学同根同源。本书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诗歌在宋
代的入乐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与理论论证。通过对宋代声诗概念的界定,揭示了宋人声
诗观同传统礼乐观的关联;通过对围绕声诗而展开的社会活动的考察,论述了宋代声诗
的类别、功能及其特点;通过对“乐语口号”的全面分析,考察了近体诗在走向歌舞场
所时的丰富变化。本书立足于文学本体探索诗乐关系,研究音乐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努力把面向文学存在背景和存在方式的研究,转变为面向文学本体的研究。

宋代声诗研究 节选

bsp;  序二
    虽然早在宋代李清照说过“乐府、声诗并著,*盛于唐”,但直到
1982年任半塘先生的《唐声诗》出版以后,人们才真正具体了解唐代
声诗的盛况。
    宋代有无声诗?明清两代的主流看法是,宋诗不入弦歌,即不存
在声诗。20世纪,除了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中附带说过宋代有声
诗(所谓“宋代虽以歌词为主,而民间部分人士仍然歌诗”)之外,未见
有人专门讨论过宋代声诗的问题。新世纪过了几年,才有任半塘先生
的再传弟子杨晓霭教授,对宋代有无声诗的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并对宋代声诗的作法、唱法、功用及其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宋代声诗研究》,是杨晓霭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专著,
也是她独立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她寄来书稿,
嘱我写序。我对声诗从无研究,并没有发言权,但她多次来电邮敦促,
其意可感,其情难却。这让我想起了宋代文坛的“印可”风尚。
    宋代文士,很重视前辈名家的印可,特别是年轻尚未“出道”的才
俊,即使自己的创作水平比较高,达到了相当成熟的艺术境界,也要经
过前辈名家印可之后才能获得自我确证,提高自信心。南渡之际的韩
驹就说:“作诗文当得文人印可,乃不自疑,所以前辈汲汲于求知也。”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南宋周必大也说:“士大夫少负轶材,其诗
章固已超绝,然须经前辈品题,乃自信不疑。正如参禅,虽有所得,犹
藉宗师之印可耳。”(《文忠集》卷十九)晓霭索序于我,当源于同样的
心理。我深知,我这篇小序不足为她的大著增重,她的大著如“极优
股”,无需我的誉扬而自会升值。正如苏东坡所言:“文章如金玉,各有
定价。”“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苏轼文
集》卷五十三)我之所以承诺写序,是因为我也是“过来”人,体验过
“出道”时需要同行前辈鼓励援引的滋味。
    论学缘关系,我算是晓霭的“前辈”。她的太老师任半塘先生与我
 的老师唐圭璋先生是同门同学,都出自吴梅先生门下。任先生年长于
唐先生,是学长,是“长房”。晓霭的博士生导师王昆吾先生,是任先生
的高弟,是我同宗的师兄,我则是晓霭的师叔了。所以,由“师叔”来印
证认可“师侄”的功夫,名份上倒也说得过去。
    收到晓霭书稿的时候,我正被颈椎病困扰,每天都得在家做牵引
治疗。平时杂事又多,只好利用做牵引的时问阅读她的书稿。每次阅
读,都深为她搜罗资料的渊博富赡和论证的周详严密所折服、所吸引。
有时读着读着,忘记了规定牵引的时间,忘记了脖子上悬挂着7公斤
重的书包。
    我以为,晓霭这部著作,是近十年来宋代文学研究领域*富有创
新意义的成果之一,它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初步建立起宋
代声诗研究的框架。就声诗研究而言,此书在任半塘先生《唐声诗》的
基础上,为宋代及后来声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理资源和研究范式。
即使其中个别结论或有可商,仅仅书中所使用的翔实丰富的资料,也
足以为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史料资源。堪与《唐声诗》后
先媲美,允称姊妹篇。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具有前沿性、领先性的学术专著。所谓前沿
性,就是做别人想不到的课题;所谓领先性,是做别人做不了的项目。
在近年来博士硕士选题日见困难之时,各种论著、基金项目难以突破
之日,似乎没有多少人想到要做宋代声诗研究这样的题目,即使有人
想到了,也难以做出来。因为,这个题目,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资料,
需要研究者到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去爬梳整理。不说做学理分析,仅是
资料这一关,一般的学人就难以越过。
    晓霭能想到并做好宋代声诗研究这个题目,既得益于师门宗风家
法的传承,也基于她个人艰苦勤奋的努力。师门宗风,来自于任半塘
先生的精神感召、方法启示和王昆吾先生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任
先生治学精神的核心,是锐意创新,开拓新领域,建立新体系,唐圭璋
先生曾说任先生治学是“新境独辟,用力特勤”(《词学论丛·读词三
记·记任中敏(唐艺发微)》)。任先生治学的方法,则是大禹治水法
和竭泽而渔式,即对研究课题的资料穷源溯流,一网打尽。王昆吾先
生则要求博士论文选题,理论上要有前沿性,资料上要有突破性。晓
霭很好地禀承了师门的家法。她的这一具有前沿性的选题,就是与导
师几经商量后*终确定的。而她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则娴熟地运用了
任先生大禹治水和竭泽而渔式的方法。为了全面系统地搜罗宋代声
 诗的研究资料,她通读了《全宋诗》、《全宋词》,翻阅了《全宋文》五十
册,编辑了《宋代声诗纪事》和四十万字的《宋代声诗集》。不说她引
用过的其他数百种文献,仅把宋代这三部大型总集读完,就足以见出
她在搜罗资料方面所下的苦功夫和硬功夫。有了这样坚实的资料基
础,做学理分析、列表统计、宏观考察和个案研究,自然就游刃有馀了。
    我之所以要特别提出任先生建立的这种宗风家法、晓霭这种严谨
扎实的治学态度,是有感于当下浮躁的学风。时下无论是求学的硕士
生、博士生,还是已有所成的学者,只要是想做学问的,一般都具有创
新的意识,也想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但少有人愿意在
资料的挖掘方面下苦功夫。做项目,写论著,常常不是从材料、从事实
出发,而是先预设一个知识框架,然后填充一些二手、三手的资料,就
算大功告成了。浏览近些年的博士论文,就不难发现这一普遍现象。
有的研究古代作家作品的博士论文,参考文献中居然找不到几种相关
时代的历史文献,找不到几种作家的别集和相关总集的书目。即使罗
列了一些书目,也少有是认真阅读过的,不过是从他处转引再复核一
下原书而已。更有甚者,有的连原书都懒得复核,直接从别人的著述
中照抄引录而来。
    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如果没有新资料的发现,就很难真正有理
论的建树和观点的突破。如果文献资料来自第二手而不是原典,那么
所引文献资料是否真实可信,对文献资料的解读与阐释是否准确,就
足以让人怀疑。一旦全文立论的文献基础令人怀疑,则全文结论的可
信度,就大打折扣了。
    我很希望,任先生开创的宗风家法,不仅是为本门后学所传承,也
能成为古代文学研究工作者普遍信守的不二法门。
    晓霭收集、整理、辨析材料的功夫已是相当硬朗,但驾驭取舍资料
的技术,似乎还不太娴熟。有时连续列举一大堆资料,而缺乏有机的
整合。全书是以思辨为主的论述语体,而不是以材料为主的考证性文
体,不宜大量堆积材料。资料堆积过多,会影响文气语感的通畅和阅
读效果。比如,说到苏轼、柳永所用词调,一口气列举数十上百个词调
名,阅读起来就颇感乏味。应该是资料随我而行,而不是我随资料而
述;应该是融资料于观点的叙述分析之中,而不是堆积罗列资料之后
再概括陈述。操作技术上,不妨考虑在论证某一问题或现象时,行文
中只截取比较典型的资料,而其他相关佐证材料则置于脚注或尾注予
以交代说明,充分利用注释补充说明的功能。注释不仅是注明文献出
 处而已,还有补充说明的功用。
    至于“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她在书中已列有专节作过
说明,但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似乎还没有注意到。比如,与唐代声诗比
较,宋代声诗在歌唱功能、演唱方式和传播环境方面有哪些变异和发
展?跟宋词比较,宋代声诗的演唱与词的演唱有哪些不同?宋人在什
么环境中喜欢唱词、在什么环境中习惯于唱声诗?宋词传播的主体多
为女性歌妓,宋代声诗传播的主体又主要是哪些人?宋代声诗对宋代
文学有何独特的价值和贡献?这些问题,书中或未涉及,或虽有所涉
及而说得不明确、不透切。相信晓霭今后还会深入下去,拓展出宋代
声诗研究更广阔的空间。
    是为序。
    王兆鹏
    2007年7月7日于武汉大学
     第五章文人会吟及其诗乐观
    在绪论中,笔者对李清照关于柳永“变旧声作新声”的论说作了分
析,认为其所谓“旧声”,与“协音律”的“新声”长调慢词相对应,即指
短调小令,它们仍然保持了唐代声诗的“音律”特点。在创作过程、人
乐方式、歌唱风格等方面与唐声诗相类似。并引洛地先生有关“曲
子”、“律词”歌唱的议论,认为“旧声”歌唱与“曲子”的唱同一性质。
主要特点有:对所敷唱的文辞文句无严格的平仄格律要求;对所敷唱
的文辞文句无句数、句式的要求;不同的曲子可以敷唱相同文体上的
句数、句式;用韵平仄无定,用韵“杂”,有方言韵;有“和声”①。本章即
以北宋为中心,从旧声歌唱之音乐背景、雅乐建设者的旧声歌诗、文人
日常会饮之歌唱及其理论总结等方面作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力图
论证的中心问题是:宋代虽然“词乐”大盛,但“诗道未失”,许多文人
在观念上始终坚持追求诗乐。宋祁等人的雅歌创作、欧阳修、梅尧臣
等人的诗乐观、韩维等人歌唱“古曲”的行为、苏轼等人“以诗为词”的
声诗创作,以及陈畅、王灼、郭茂倩、郑樵等人的诗乐理论,均鲜明地反
映了宋代文人强烈的诗乐复古意识。
    **节  旧声歌诗的音乐背景
    宋初俗乐,承唐五代之遗。陈畅《乐书》卷一八八《教坊部》云:
“圣朝循用唐制,分教坊为四部。取荆南得工三十二人,破蜀得工一百
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工十六人,始废坐部。定河东得工十九人,藩臣所
献八十三人,及太宗在藩邸有七十馀员,皆籍而内之,繇是精工能手大
 集矣。其器有琵琶、五弦、筝、箜篌、笙、箫、筚篥、笛、方响、杖鼓、羯鼓、
大鼓、拍板并歌十四种焉。自合四部以为一,故乐工不能遍习,第以大
曲四十为限,以应奉游幸二燕,非如唐分部奏曲也。”①《宋史·乐志十
七》教坊条亦载:“自唐武德以来,置署在禁门内。开元后,其人浸多,
凡祭祀、大朝会则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诸部乐。前代有宴
乐、清乐、散乐,本隶太常,后稍归教坊,有立、坐二部。宋初循旧制,置
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
人;平江南(南唐于宋开宝四年十一月改号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
得十九人;馀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
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②上述记载虽反映的是教坊乐员的组成情
况,但“俗乐”的构建基础直接影响到宋代的宫廷文化建设,也影响着
上层社会的欣赏情趣。由此侧面切入,探索宋代宫廷音乐的来源,对
“唐音”歌唱的背景加以考察,对理解雅乐建设者的旧声歌诗、文人日
常会饮之歌唱或有一定裨益。
    陈畅以为宋朝教坊乐“循用唐制”,脱脱也说“循旧制,置教坊”。
教坊的主要成员是从蜀地来的乐工“一百三十九人”。这一节的论述
即围绕着这些“骨干”成员展开。
    一、《蜀祷杌》记载的西蜀乐事
    据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唐代音乐之历史的研究》乐制篇考论,唐代
四部乐,*早见于唐玄宗时期,是一种乐器分类法。其实,检《新唐
书》,于《南蛮传》中即会惊异地发现,所渭的教坊四部乐,唐贞元年间
已在蜀地出现:“贞元(785—805)中,王雍羌闻南诏归唐,有内附心,异
牟寻遣使杨加明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
人。于是皋作《南诏奉圣乐》……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
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③可见四部乐作为乐队
编制形式在蜀已使用了。唐末五代,西蜀即是以“典章文物有唐之遗
风”而为史家所注目的。战乱频仍的五代,蜀地确有保留“唐之遗风”
的条件。仅从蜀地与唐朝之关系看,安史乱中,唐玄宗“千乘万骑西南
 行”;唐末黄巢起义,唐僖宗亦避难人成都。皇帝幸蜀,随行而去的不
会没有乐人,而他们的入驻,也不会对蜀地不留下任何影响。
    有关西蜀乐事,宋张唐英《蜀祷杌》①记载*详。兹择录“有唐之
遗风”数例,并佐以其它文献,考辨论证于后:
    1)第二卷:(前蜀后主乾德二年九月,王衍)自西县还,至益昌,泛
舟巡阆中,舟子皆衣锦绣。衍自制《水调·银汉曲》,命乐工歌之。
    2)第二卷:衍命宫人李玉箫歌衍所撰《宫词》,送宗寿酒,宗寿惧
祸,乃尽饮之。……衍《宫词》日:“辉辉赫赫浮五云,宣华池上月华新。
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宗寿字永年,王建之族子。
    3)第二卷:(前蜀后主乾德五年)三月上巳,宴怡神亭,妇女杂坐,
夜分而罢。衍自执板,唱《霓裳羽衣》及《后庭花》、《思越人》曲。
    4)第二卷:重阳宴群臣于宣华苑,夜分未罢,衍自唱韩琮《柳枝词》
日:“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东风。何须思想千年事,谁见杨花
入汉宫。”
    5)第二卷:(乾德六年)九月,衍与母同祷青城山,宫人毕从,皆衣
云霞之衣。衍自制《甘州词》,令宫人歌之,其词哀怨,闻者凄怆。
    6)第二卷:(乾德六年)十一月,衍至成都,宫人及百官迎谒于七里
亭,衍入妓妾中,作《回纥队》以趋城中。



宋代声诗研究 作者简介

p> 杨晓霭,女,甘肃秦安
人。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88
年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
硕士学位,2003年干扬州
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5年10月入上海师范大
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做研究工作。2000年获甘
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
带头人专业技术荣誉称号,
2001年入选为甘肃省333
科技人才。中国唐代文学
学会理事、甘肃省唐代文
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

商品评论(2条)
  • 主题:声诗研究专业书

    研究系统、细致,虽没有《唐声诗》影响之大,也足可成一家之言。

    2015/7/16 13:42:56
    读者:tan***(购买过本书)
  • 主题:任半塘的研究后继有人拉!

    此书乃是研究宋代声诗的力作,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朋友推荐的书,粗粗翻阅一下,感觉还不错!中国图书网半价出售,实乃我辈之福!

    2011/11/4 14:50:38
    读者:zhi***(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