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

作者:柯汉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12-01
开本: 16 页数: 322 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5.5(4.3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64228
  • 条形码:9787500464228 ; 978-7-5004-642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 本书特色

柯汉琳教授学术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是文艺学与美学等,《篱侧论稿》就是他在这个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书中大部分论文涉及文艺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生产、文学的符号活动、文学意象、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艺门类的序列与规律和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意象、审美创造等;此外,还有对具体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学、美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等。全书涉及的问题宽广,研究视野开阔。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 内容简介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作者柯汉琳教授学术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是文艺学与美学等,《篱侧论稿》就是他在这个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书中大部分论文涉及文艺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生产、文学的符号活动、文学意象、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艺门类的序列与规律和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意象、审美创造等;此外,还有对具体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学、美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等。全书涉及的问题宽广,研究视野开阔。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 目录


**辑
 艺术本质三论
 关于文学观念的当代变革的思考
 艺术系统的序列及其规律初探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论文学生产
 文艺学结构体系的整体化及新学科建设构想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重读作为文艺批评家的马克思
 1980—1990年度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文学史科学的反思
第二辑
 美:特殊的价值
 论审美意象及其思维特征
 论审美实践意象和美的创造
 审美“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
 中间范畴与美学研究
 丑的哲学思考
 中和美的哲学定位
 建立美的形态学:可能与意义——《美的形态学》引言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论“不平则鸣”
 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
第三辑
 仰望思想的星空——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散文的思考
 五四时期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
 人文视野中的意义追询——论长篇小说《侏儒》和《晕眩》
 关于历史小说问题——答澳门电视台记者问
 批评短论三章
 散文理论批评的思想性视野
 当代文学与审美文化的价值审视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反思
 审美教育与现代文化性格的构建
 世纪之交:广东文化的裂变、困惑和历史抉择
第四辑
 批判探险个性化——关于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哲学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来祥先生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窥探
后记
展开全部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 节选

br />     不久前,柯汉琳教授来电说,他已将挂在我校文艺学研究中心网页上的
30多篇学术论文结集准备出版,请我为之作序。虽然旧岁新年之交工作特别
繁忙,但我仍欣然答应了。
    我与柯汉琳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海南举行的全国高校首届文艺理
论研讨会上认识,至今已二十余年。那次会议上,柯汉琳教授的发言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他思维敏锐,富于思辨力,且给人一种稳重谦和的感觉。几年
后,我主编高校文科教材《文学理论教程》时,便请他参加编写工作,我们合
作得非常愉快,他写作也十分认真,任务完成得很完满,显示了他扎实的文学
理论功底。此后,我们的交往也日渐密切。
    柯汉琳教授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一直不停地跋涉和勤奋耕耘,正如他在美
学专著《美的形态学》后记中所自述的,为着学术上的追求,他经历了许多苦
涩与艰辛。他后来担任中文系、文学院的行政工作,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
做烦琐的行政工作,但仍不放松学术的思索与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术
研究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学术研究,生命才充实。这在当今时代实
在难能可贵。
    柯汉琳教授学术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是文艺学与美学等,《篱侧论稿》就
是他在这个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书中大部分论文涉及文艺学、美学的基本原
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生产、文学的符号活动、文学意象、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艺门类的序列与规律和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意
象、审美创造等;此外,还有对具体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学、美学研究方
法的研究等。全书涉及的问题宽广,研究视野开阔。
    作为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工作者、研究者,我深知理论研究的艰辛,尤
其是理论创新,不付出艰苦的智力劳动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得出,柯汉琳教授
这些论文是下了苦功夫的,因而其中时而可以发现某些颇具独见性的亮点。如
《艺术系统的序列及其规律初探》一文,在论述了艺术作为感性物质与纯粹精
神的“之间”产品的地位、性质之后,对各种艺术门类的序列关系及其内在规
律所作的理论概括就颇有意思,虽然受到黑格尔美学的启示,但也有自己的创
新。
    《“中间范畴”与美学研究》一文运用辩证法原理,提出了“中间范畴”
的概念,认为任何对立面之间都存在着中间物、“第三者”,世界是三分天下
而非二元对立,美丑之间存在着非美非丑、亦美亦丑的审美范畴,艺术与非
艺术之间存在着“亚艺术”的灰色地带;进而,作者认为,一些事物之所以
难以标示其美或丑、艺术或非艺术,不仅由于人们的审美眼光不同,更是由
于该事物恰好是处于美与丑、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中间物。这一见解很具新
意。这也是我特别赞同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这一思维方式充分估计到了事
物的复杂性。
    《丑的哲学思考》和《中和美的哲学定位》等论文也是循着这种辩证观念
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见解。正是这种辩证观念和学术见解
后来成为作者的美学专著——《美的形态学》理论建构的基础。
    再如,《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一文,针对学术界关
于两种境界的种种阐释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停留在有没有我的感情色彩或
这种感情色彩或浓或淡、或显或隐的理解水平上,都是对王氏两种境界说的表
层化认识;作者认为,两种境界是两种不同的体物方法的结果,前者是以一己
之情(有我)观物(以我观物)的境界,后者是以万物之理(无我)观物(以
物观物)的境界,前者难免为一己之情所蔽,后者超越了一己之情而进入了澄
明境界。这些见解应该说是深刻的。
    此外,《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一文对创作主体内涵的分析、
对创作主体身份的论述;《审美实践意象与美的创造》一文对审美实践意象内
涵的阐释及对其在美的创造过程中的中介地位的论述;《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
剧意识》一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反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其对悲剧性的消解作用
的论述,等等,都不时显示了作者学术思维的敏锐性和独见性。
    柯汉琳教授的学术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一种强烈的哲学意识。
黑格尔曾说过,哲学科学的“再醒觉”必然引起艺术科学的“再醒觉”。这
一点用来考察柯汉琳教授的一系列论文,可以发现,他在文艺学、美学研究

篱侧论稿(文艺学与美学论文选) 作者简介

p>柯汉琳,1947年生,广东省汕头人,文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东方文化》杂志主编。
  著有《美的形态学》、《日常审美心理》、《在路上》(文艺评论、编辑手记、读书札记、杂感随笔集);合著有《文学与时代主旋律》、《青年美学向导》、《文学理论教程》、《文学概论》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广东版)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一百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