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手机画语(画家致友人书与画)

手机画语(画家致友人书与画)

作者:刘玉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07-10-01
开本: 03 页数: 227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5(5.5折) 定价  ¥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手机画语(画家致友人书与画)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056328
  • 条形码:9787100056328 ; 978-7-100-05632-8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手机画语(画家致友人书与画) 本书特色

21世纪,手机不再是一种时尚,它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以至八九旬的老人举着手机拉家常也不再是件稀罕事。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便利,发条短信即可沟通信息、互致问候。谁能想到个别有心人却在生活、工作、行旅的间隙,以手机短信为手段,似无意却有心地进行别出心裁的艺术创作呢?画家刘玉山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玉山先生63岁学会使用手写笔发送短信,65岁于无意中摸索到用手机作画的功能,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本书收集了他发给亲友们的近三百则手机短信和六十余幅手机画。透过这些文字和画作,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这些灵感引爆背后的长期思考和积淀。

手机画语(画家致友人书与画) 内容简介

该书汇集了画家刘玉山用手机描绘的画作和书写的短信文字。书中所收入的近三百遍短文包括:社会生活札记、绘画艺术笔记和写生旅行日记。绘画作品多是作者在旅途中的写生。作者刘玉山擅长版画、美术评论。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手机画语(画家致友人书与画) 目录

秦晋 方寸问的浩然才情代大权 它们为何使我怦然心动——读玉山兄手机画有感贰零零叁年(陆月至拾月)贰零零肆年(壹月至玖月)贰零零伍年(壹月至贰月)贰零零陆年(壹月至抬贰月)贰零零柒年(壹月至玖月)后记
展开全部

手机画语(画家致友人书与画) 节选

问的浩然才情
秦晋
    当我翻看刘玉山的手机绘画和他的书稿时,想到了一个词:出“手”
不凡。
    有两个古人讲到过绘画与心和手的关系。一位是中国唐代的著名诗
人白居易,他在评论一位张氏画师时说:“张但得于心,传于手,亦不
自知其然而然也。”另一位是罗马时期的希腊作家弗·菲罗斯特拉图
斯,他认为画家的工作是“用心和手来图绘万物”的。随着社会科学的
发展,绘画的方式也在变化。刘玉山的《手机画语》,就使我们对“得
于心,传于手”有了新的认识。当初谁能想到可以在手机上绘画和写作,
并且在瞬间传到天南地北呢?更让我们没有料到的是,这样一个在现代
艺术发展中,处于前卫的,率先实践新技术的,竟然是一个年逾六十,
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的著名画家。然而,当读这些“手机画”
和“短信文”的时候,我们不仅会被那浓缩在方寸间的深邃的才思和炽
热的情感所打动,而且也会明白这种十分超前的探索性的创作,为什么
会是由刘玉山去完成的。
  《手机画语》中所收集的近三百篇短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社会生活札记。反映作者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关注和思
考。社会改革问题,市场管理问题,遏制腐败问题,生态环保问题,弱
势群体问题,城市改造问题,文物保护问题,乃至国家足球的状态及前
途问题……他为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问题忧心忡忡,他把所有的事情都看
成是自己的事情而为之殚精竭虑。这就是刘玉山。一个在绘制抽象画时,
完全进入超现实思维的艺术家,心中却充满了对真实的具体的现实生活
的思考。我觉得刘玉山身上的社会和公益情结,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不仅没有妨碍他的艺术创作,反而是他绘画艺术不断提高、不断
拓展、不断保持生命感的巨大动力。社会观是艺术观念的内核和艺术实
践的基础。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是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先驱。一个对社会
状况视而不见、对民生疾苦无动于衷,没有激情和缺乏爱心的人,肯定
不会在艺术上创造奇迹。用刘玉山的话说:“艺术是创作者情感和思绪
的一种凝结形式。”所以无论是什么思潮和流派,不管是什么样的表达
形式,*重要的永远是它传递出来的精神情感和思想理念。艺术的价值
归根结缔是由艺术家的人格、灵魂所决定的。
  另一类是绘画艺术笔记。这是“画语”里篇幅*多、*有价值和意
义的部分。涉及绘画艺术理论、绘画创作体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
艺术与人生、与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这些被高度浓缩的艺术思考和艺
术感受,反映了刘玉山的绘画艺术观和他的创作态度。这其中有三点是
刘玉山特别强调的,也是我们研究现代艺术时值得重视的。一、艺术的
前提是艺术家“有话要说”。绘画是一种表达和倾诉,是画家情绪和思
想的外化。刘玉山说:“怕的是无病呻吟、造作、虚伪和装腔作势。”许
多人因为看不懂现代绘画就认为现代画派的作品是故弄玄虚。毕加索指
出:“人们不能光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首先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
识。”这个“认识”就是画家要说的话。艺术的创造和变革,是一种社
会文化现象,不是无缘无故的,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不过是在不断寻找
更能表达自己的方式罢了。所以,有话要对这个世界说,是一切艺术内
涵的本质。二、作画,一定要“独善其美”。“要善于发现对象在你视觉
中独有的形式美”。刘玉山在这里强调的不仅是一个艺术个性和艺术风
格的问题,而是一种艺术创造的审美境界。就是说,你不是想方设法拿
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来给别人看,而是在你观察事物时,就要有独特
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让自然融于个性,服从于绘画
的精神。这样,才能使绘画成为“自在自如的状态”和“自主自觉的行
为”。三、现代艺术所揭示的是深层心理的变化。刘玉山在几处讲到他
在外地作画的情景。当他忽然被一种景致和气氛感染和触动的时候,在
没有画具的情况下,会就手拿出草纸,用香烟过滤嘴蘸着墨汁,快速捕
捉下当时的感觉;一幅油画会突然因为一缕阳光的感动,而刮去已经上
好的油彩,把他瞬间的印象用新的色彩表现出来。这种现代绘画艺术的
灵感和直觉、对主观感受的强调、对色彩效应的追求、对绘画精神力量
表达的执著,在刘玉山的创作中十分突出。他说:“艺术是人的性灵和
自然、社会相结合的精神产物。艺术创作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情感、思
维凝结和喷发的过程。直觉判断和不断调整是作画的关键。”这与在美
术史上著名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所说的,“一切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努力
都是在人的心灵深处完成的。创作开始时,艺术家一步一步地认识、理
解对象,并且用心灵去同化它,直至被描绘的对象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是相通的,这和自居易所谓的“不自知其然而然也”,表达的是一个意
思。这里,都涉及了艺术知觉过程的无意识结构,即画家在作画时反映
出的“无意识视觉样式”。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绘画心理学问题。19世
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他说:“一句
话,将模糊的思绪还原到心理生活中应有的位置上,这正是我如此迫切
地想提起注意的事情。”詹姆士显然已经意识到,很多在意识中模糊的
东西,只有在潜意识的层次上才能找到答案。正因为这是一个有待探索
的问题,所以他特别强调这是他“如此迫切地想提起注意的事情”。我
们由此可知,刘玉山在不足700字的短信中所涉及的不是一个小问题。
    第三类是写生旅行日记。这一部分凸现了刘玉山与大自然的那种与
生俱来的独特的亲近感。戈壁沙漠、高原雪山、黄土地、大草原、江
南水乡、边城古镇、繁华都会、穷乡僻壤,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他说:
“珍惜一切生命活体,同情并关心一切弱者,景仰一切与我们同在的大
自然,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大自然使他对生命、对美、对
人的意义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他不是在画室里培育出来的,
而是在大自然中磨炼和成长起来的。《手机画语》本身就是离乡背井、
行途漫漫的产物。他把旅行当作人生,当作艺术。借用后印象派画家塞
尚的话说,他的世界存在于“眼睛的思维里”;看,是一种创造性的事
业。刘玉山的这些旅途记录里,有些是相当漂亮的散文,如“沙漠中墨
黑一片”、“玛纳斯湖”、“魔鬼城的魅力”、“伟大,隐藏在深山中”、“半
个月亮爬上来”、“穿红衣衫的女孩”等。这些散文虽然短小,但有一种
特殊的美感,因为它是从一个有爱心、有良知、有品位的艺术家的眼睛
里折射出来的,是一个画家与大自然的真诚对白。
    诚然,《手机画语》并非刘玉山创作的主要部分,与他的油画、彩
绘和雕塑相比,也许是一种顺带延伸出来的品种。但这无疑是他*具特
色、*富创意、*有想象力的创作。它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奇
特别致的构想,不同凡响的才情,热烈纯粹的人品,以及无处不在的活
力和永无止境的探求精神,都会让读到它的人感到一种清新的气息和震
撼的力量。
    2007年8月26日北京
说在乃平同学画作后面的话
  前两天去四中开会,校友报编辑同仁交给我一本书——《关乃平彩
墨画集》,要我从中选几幅作品,并顺便写篇短文在校友报上予以介绍。
我赶忙答应下来,因为我了解他,喜欢他和他的画。
    50年代中期,我上高中,他读初中,我们都迷恋艺术。那时,我不
知道他爸爸是已故的大艺术家关广志。虽然我早就为他那光影斑斓、充
满沧桑感的水彩画所震撼和感动,但乃平却从未对我说起过。我只知道
他有着一位在三十九中当教员的朴朴实实的妈妈,还有就是他家有一辆
菲利浦牌的旧女车。周日,他常把这辆车借给我,使我能背上画夹子到
城郊去写生。至今,我还有一幅西直门老城楼的炭笔加淡彩的速写,可
作那段时日我们友谊的纪念。
    乃平皮肤白白的,说话慢而柔,一双大眼睛总是透闪出一股渴望和
对你的信任感,他是个单纯而求知欲很强的人。
    后来,我到中央美术学院读书,在美术馆曾碰到过他,他告诉我,
他已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好啦!咱们又快成校友了。”我说。俩人谈得
特投缘。
    可没成想,没过多久再碰到他时,他又告诉我,他已从中央美院附
中退学了,重新考入了北京四中读书,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妈妈不同
意他搞艺术,坚决不同意。“为什么?”我问。他垂下头,一脸的无奈,
没回答我。大约他也真的不知为什么吧!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有
一次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偶然再和他相遇时,我得知他在北京一远郊文化
馆中当差的情况,这才恍然意识到,他妈妈不让他弄艺术,可能就是看
破了艺术这行当没作为——“你爸爸关广志艺术上那么精熟,在英国学
习时就攀上了令人惊羡的高峰,回国后又怎么样了?不仍是陷入到一个
凄凄冷冷的窘境吗?”再看眼下中国艺术家的处境,连关广志先生那时
还不如。在“文化大革命”那疯狂的时代,像乃平小弟这样一介白面书
生在精神上所陷囹圄之深,是想而得见的。那时,尽管我们心有所想,
亦不敢深谈,两人眼中只能透着热切的同情,握握手,相惜而别。
    但为“四人帮”始料不及的是,历史自有它运动的规律,而规律是
不能人为制造的。*终,他们彻底垮台了。举世欢腾,中国大地一片阳
光灿烂,艺术家终于可以有所作为了。那么,乃平怎么样了呢?我始终
惦念着,但再无他的音讯。
    1993年,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地编辑出版一部48卷本的《中国现代
美术全集》。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包从日本寄来的厚厚邮件。拆开后,
才知是乃平弟寄来的,内中不但有他写给我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叙
述了他这么多年在日本求发展的情况,对少年时情谊的眷恋、珍爱,而
且,还有他先父关广志先生的几幅十分宝贵的水彩、水粉和铜版画的反
转片。它们,正好是对《全集》有关卷册中涉及早期代表流派的一个补
充和印证,十分有价值。“一个大孝子——他在适当的时机找到了一个
*为恰当的形式,为他的先父确立了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地位。”我
心中默然想着,对他生发了一股由衷的敬意。
    1994年,我应邀赴日本办展和讲学,在东京终于再次和他相会了。
他穿着笔挺的西服,肤色白净的他显得更加儒雅和自信。我参观了他的新
家,墙上挂着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一派娴静、清逸之感。我参观了他
多年来一直司职的东洋美术学校中国画科,感受到了他为中国艺术传播到
日本所付出的辛劳和不菲的成果。粉碎“四人帮”后,他终于在人生的舞
台上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艺术活动家、艺术教育家和艺术家的角色。
    看他的画,如观其人。以这本彩墨集中的作品为例,那轻柔、淡雅
的画面氛围,总能带你进入一个宁谧、诗意的境界,一如他为人的纯朴、
坦率。那素雅和谐的色彩,总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舒畅感和优雅的美感,
它们很自然地传导出了他内心世界的平静和对外部世界深挚的爱恋。而
他那似水墨又似水彩的画作形式,不总是能给人一种中西艺术调和相融
的另类吸引力吗?乃平是个沉静的人,但也是个勤于思考和探求的人。
我想任何企图通过文字来复述艺术作品情境的努力都是笨拙的,*妥帖
的办法还是由观者自己去品味艺术家的作品。
    好啦,拉拉杂杂铺陈了这许多,算是为您欣赏乃平画作时的一种背
景声吧!
    玉山转发原写的一篇小文2005.1.2
  在新疆通往塔什库尔干的山口,我曾钻进过一个柯尔克孜人的石砌
小屋,其简陋、贫困之状,令人难以置信,但主人公脸上那质朴、友善
的表情,至今仍浮现在我眼前。
  现在社会上人和人贫富的差距愈来愈大,而且,其“分离”的速度
亦变得更快:一个用汽油筒改装成烤白薯炉子的下岗工人,再拼力干,
也不过是多卖上三五斤白薯,多挣它几块钱而已。但一个有几百万运转
资金的房地产商,就可以从银行贷它几千万元开盘售楼,然后先不付施
工队的建筑款,却从买房者手中收受预订款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不要两
年,他就成了亿万富豪。这种差距和速度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吗?抑
或是社会演进的一种必然?我心存疑问。
    不论公允与否吧,那些诚朴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精神中所保有的
品格、道德,却活生生地感动着我,并引发着我对他们的敬重。
    玉山2005.6.29
  这是发生在这个酷热夏天中的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
  昨天晚上8点半左右,吾正俯身在小桌上画画,突有一蝇飘然落下,
一跤跌倒在画纸上,猝然而死。吾甚惊诧,估摸系中暑之故,因此刻室
温已达摄氏35度。
  稍晚小息,我以手机短信形式,将此事报告给二弟。不久,二人即
分别致函于我,坦陈其推断。前者提出“殉情说”:“你画上的墨点被该
蝇误认为是它的异性,吸引了它。”后者则提出“诱杀说”:“是你墨缸
中的水杂质太多,有异味,被其误饮所致。”
    虽然二位均具想象力和幽默感,但结论却相去甚远。缘由大概是:
前者系一位“女权主义者”,后者则为一激进的“环保主义者”。
    一笑!
    玉山画余报之2005.7.8晨



手机画语(画家致友人书与画)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1940年生于北京。
1954年至1960年就读于于京四中。
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1976年开始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历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
1985年至2000年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职称编审。
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全集》(60卷本)编辑出版委员会编委、《中
国现代美术全集》(48卷本)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北京四中校友会副会长。
装帧设计和责编的《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故宫博物院藏明清扇面书
画集》、《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曾在1986年、1987年、1988年获莱比锡“世
界最美图书”铜牌奖两枚、银牌奖一枚。1989年《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再获
六年一次的“国际艺术图书”金牌奖。
出版有《中国古代花鸟画百图》、《刘玉山画集》、《刘玉山速写集》、《刘玉山画
盘作品选》、《刘玉山黑白画作品选》、《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个案研究——刘玉山
江南水乡画集》等。
美术作品曾在欧、美、亚等地区展出,并在中国北京、厦门、大连、青岛、中
国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葡萄牙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
1994年获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大学颁发的“美国国际荣誉学者”证书,1995年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