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菊花
-
>
我的父亲母亲 - 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
>
吴宓日记续编.第7册.1965-196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4册:1959-1960
-
>
吴宓日记续编.第3册:1957-1958
-
>
吴宓日记续编.第2册:1954-1956
-
>
吴宓日记续编.第1册:1949-1953
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 版权信息
- ISBN:7533432703
- 条形码:9787533432706 ; 978-7-5334-3270-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 本书特色
在“木犁书系”中,如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子系:补天文丛。单从名称看,其中的寓意似乎不难理解。女娲补天的传说早已经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很基本的常识性内容了。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的概念本来说法是多义的,既可指自然之天,也可指义理之天。在这里,我们倒不妨站在某种当代的立场上,将其“合一”起来,借指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我们的科学。
谈到科学,同样也是在更现代的立场上,我们并不仅仅认为只有那些既成的具体的科学知识才是它的全部。与科学知识相共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也都可以被认为是科学整体的各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科学的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对于科学知识的“硬内容”和这样一些与之相伴的“软内容”的关注,也是同样需要兼顾而不可厚此薄彼的。对于科学界以外包括其他领域的学者以及范围更广的广大公众来说,后一部分内容甚至也许更加重要,只有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和科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但是,在国内以往的科学普及和传播工作中,传统的科普,也即只注重对具体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一直占据了主导的地位。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也随着与国际相接轨的过程中对更先进的科普理念的学习,国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类似于“公众理解科学”那样新式的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工作中,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研究和传播。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努力也正是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中所谓要沟通两种文化的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有了观念上的改变仅仅是**步,更重要是,将观念诉诸行动。当然,我们看到,在社会上,在学术界,致力于此的人士大有人在。他们,就是在科学传播领域中可敬的“补天者”。但不可否认,我们与其他在科学本身的研究和发展、科学传播工作、科学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得更好的国家相比,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意味着,要马上就拿出与新观念相适应的大量大部头的著作来满足学术界和公众的迫切需求,一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这部文丛中,我们选择的方法是,将目前那些已经公开发表的,以及部分尚未公开发表的与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内容相关的短篇文章,还有一些精彩的访谈等汇集起来。这种集多人成果,集中而且及时体现在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领域中“补天者”们*闪光的思想的做法,也许在目前阶段是可取、可行而且产生效果和影响*快的一种办法。
在我们的科学文化研究和科学传播的领域中,希望能有更多的“补天者”加盟。毕竟,我们是在“同一片蓝天下”。
科学的成果已被多数公众接受,而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可曾与之一起深入人心?《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汇多人成果,集中地体现了当前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研究和传播。本文选自其中对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专家李元的访谈《让科普艺术化》。
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 内容简介
为何要补天?自然是天有缺憾了。如果把现在传播到公众心目中的科学比作天,那么它的缺憾就在于大部分所传播的仅仅是具体科学知识,而与其相共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则相对匮乏。它的后遗症之一就是造成了社会上许多人处于"有技术却不懂科学"、"有知识却没有文化"的状态。如何弥补这种缺憾?读读《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一书,你或许对“补天之道”有所顿悟。
这本访谈录中所采访的对象是活跃在中国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领域中的科学文化名人,也是名副其实、辛勤而又执著的“补天者”。他们之中既有年长的知名科学家、发明家、学者,又有在科学文化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涉及科学研究、科学发明、科学普及、科技管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与社会、科技著作及科普图书的译介编辑和出版发行等方面,可以说囊括了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中的所涉及的基本领域。正因为如此,读这本书至少有两大益处:其一,通过此书,可以认识中国科学文化及其传播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了解补天者提出的各种补天之术;其二:通过此书,可以获得对科学文化名人感性认识。因为它是以问答的方式来阐释科学和文化,所以读起来就如同和这些名人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和他们一起感悟
科学、畅谈文化。既能使你的心智得到启迪,又能让你领略到名人们各具特色的风采和魅力。
深入其中,仔细倾听名人们的谈话,你会发现他们对各种各样有趣话题的独特阐释:
看似脱离实际的数学在社会中有什么作用呢?胡作玄先生会告诉你:“数学是*便宜的风险投资,如果投准了就会相当好。比如在各个领域内能干出比较大的事来的,都是数学与他那个学科结合得比较好,物理尤其明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至少有一半靠数学,至少有两位当代**流的数学家”。可中国数学界却处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尴尬境地,而在公众的心目中也有个普遍的数学无用思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胡先生认为可以通过数学史数学思想的教育来逐步解决。不过数学家王元院士认为:“数学不需要这么多人搞,否则就会给老百姓带来灾难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懂得,这只能几个专家去搞”。他还认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很重要的在于评价体系。假如评价体系好,就像一个人的造血功能好,人才会涌出,评价体系不好,好的人才就出不来。中国的评价体系在某些外国人看来不太好。”不过他坚信:中国*早达到世界一流成果的领域,就是数学。他还引用杨振宁先生的话说“中国的数学*容易达到诺贝尔奖这种水平”。
怎样做科普才*有效果?著名科普专家李元会告诉你:“让科普艺术化!”他说“我在美国看迪斯尼乐园,它们都是用科学的内容加上娱乐的形式。娱乐和科学结合起来很有效果,就是不要划得那么清,这是科学那是娱乐。原本这应是统一的结构,应该把科学娱乐普及相结合,因为把科学、艺术、文化娱乐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才是*有效的,也是深入人心的,更是喜闻乐见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则提出:“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有科普作家来担当”,“科学家应起到发球员的作用,因为科学成果这个球是从科学家手中抛出来的,科学家应有意识地向社会公众宣传,让公众了解科学。”
科学史能做什么?一般人从功利的角度看科学史是“无用”的,然而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却一针见血的指出:“看问题光从‘无用’、‘有用’这样的角度看不一定是合适的,没有用的东西或许是*有用的”。“通过历史的手法来宣传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科学史是宣传科普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科学和人文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恰到好处?江晓原教授认为:“要保持必要的张力,适度的融合。在两者的边缘上不要弄的很清晰,这边缘是模糊的,边缘上活动的一群热能够经常沟通。达到适度的平衡,这比较理想化”。他还主张科普本身应成为一种职业,而这个职业可以由科学文化人来做。怎么样才能成为科学的文化人呢?他认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设计某种特殊的课程,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人;第二种是个人追求。”事实上从其经历可以看出,他本人就是第二种方法的成功践者。而目前他又在尝试没有先例的**种方法: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并担任中国**个科学史系的首任系主任,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科学文化人。科学哲学对于社会有怎样的意义?范岱年研究员认为:科学哲学是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科学哲学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思想启蒙,是促进思想解放,科学哲学的突破往往是科学革命的先导。中国科学哲学学科的现状又如何呢?吴国盛教授会直言不讳的告诉你“一点像样的成绩也没有”,所以他呼吁:中国科学哲学应建立起合理的金字塔,要有范式。
科学精神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田松博士认为:“科学精神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没有超自然力量的地位,这大概就是理性精神;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理论都必需经得起实验的检验,这应该是实证精神。”
除此之外,一些科学文化名人们还探讨了诸如“为什么伪科学、邪教、迷信会泛滥成灾?、为什么疾病也需要敬畏?、文化衰退是必然的吗?、科学文化出版怎样才能走出窘境?”等与科学文化相关的问题,相信读过此书后,对这些问题你会获得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
听这些名人们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谈话,你不仅能够了解到他们从事补天的心路历程,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殷殷沉思、对人文的切切关怀!他们在科学文化领域辛勤耕耘、积极探索的目的就是把科学知识与其相共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传播给公众,是要“为科学注入人文因素”,弥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裂痕,“让人生理智而不失丰富”!正如补天丛书主编刘兵教授所说的那样“他们就是在科学传播领域中可敬的‘补天者’。”(当然也包括他本人)他们各自所提出的“补天之道”,虽然见仁见智,却都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相信一定会对读者有所启迪,会给被科学束缚的芸芸众生,带去人文的关怀!
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 目录
胡亚东: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完美结合
李元:让科普艺术化
张开逊:科学家、发明家的人文情结
胡作玄:数学文化与国力
郭正谊:反伪科学反邪教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席泽宗:科学史纵模谈
余谋昌:走向实践的生态伦理与科学伦理
戈革:说起来,我是悲观主义者
樊洪业:科学体制与国情关系种种谈
范岱年:科学哲学
——连接自然科学和文科学的桥梁
李大光:公众科学素养关乎国家振兴
江晓原:科学文化人与科学文化的发展
金吾伦:还原·整体·生成
吴国盛:为科学注入人文因素
刘华杰:让人生理智而不失丰富
田松:写在科学的边上
刘兵:出版与研究相辅相成
王一方:人的医学与医学人文
王鸣阳:一个出版热点——科学文化
暴永宁:科普图书的翻译
卞毓麟:发球员·二传手·时装设计师
韩建民:从科学主体宣传科学精神
范春萍:选中亮点,熬出好书
黄明雨:科学文化出版,需要怎样的操盘手?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5.8¥16.0
-
文学常识二十二讲
¥15.4¥42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6.4¥45 -
中国小说史略
¥9.9¥35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3.8¥32 -
鲁迅的微博
¥9.4¥20 -
挑选缪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奇幻故事集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