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高等写作学引论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者:马正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10-01
所属丛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开本: 小16开 页数: 373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2.9(7.9折) 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等写作学引论 版权信息

高等写作学引论 内容简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边缘到中心:信息社会与写作学科;在边缘处综合:当代写作学科的独立性;在边缘处崛起:当代写作学的壮丽景观;写作的概念等。

高等写作学引论 目录

绪论 写作学科论
第1 章 从边缘到中心:信息社会与写作学科 
第1节 信息社会:人类进入“写作时代” 
一、信息社会的特征 
二、信息社会与写作时代
第2节 写作在信息社会的作用和地位
一、作为创造和加工信息的写作行为
二、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环节、过程的写作行为
三、作为产生、表现情感的写作行为--艺术和休闲的写作
四、作为学习方法、过程的写作行为--学习通过写作
五、作为思维训练、素质教育手段的写作
六、文章写作在现代传播媒体和传播活动中的独特优势
第3节 信息社会需要建立独立的写作学科
一、信息社会写作教学的迫切性
二、信息社会需要独立的写作学科
第2章 在边缘处综合:当代写作学科的独立性
第1节 写作学不是语言学
一、中国当代写作学的尴尬
二、中国图书分类界对写作学学科归属的理解
三、写作学为什么被误认为是语言学 
四、写作学为何不属于语言学领域
第2节 写作学不是文艺学
一、把写作学确定为文艺学的“边缘学科”、“相关学科”是准确的
二、写作学为什么不属于文艺学的领域
三、写作学:在边缘处综合,便是独立
第3节 写作学·修辞学·文体学
一、写作学与修辞学的关系
二、写作学与文体学的关系
第4节 中国学术传统:有独立的写作学
一、文章大国与写作理论的辉煌
二、理论关注:中国古代写作学的特点
第3章 在边缘处崛起:当代写作学的壮丽景观
第1节 世纪前 年中国写作学的命运
一、西方语法学、修辞学、文体学的引进与中国现代写作学基本话语的形成
二、“八大块”文本主义写作学的形成
三、被人颠覆的历史教训:对 世纪 年代以前中国现代写作学的反思
第2节 世纪 年代:写作行为宏观操作机制的探索
一、 年至 年:从“八大块”转向“文体技法”论
二、 年至 年:从文本主义转向写作过程论
三、 年至 年:从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
四、 年至 年:从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
第3节 世纪 年代:探索写作行为微观操作原理
一、从梯级模型到场论模型:写作能力内在机制研究
二、从非线性、非稳态到写作分形:对写作复杂性的思考 
三、“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
四、对思维的思维:“写作策略”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五、非理性写作与非构思写作的观念与理论的提出
第4章 写作的概念 
第1节 狭义写作、亚写作、广义写作
一、狭义写作
二、亚写作
三、广义写作
四、前写作、写作、后写作 
第2节 写作的特征
一、写作成品的特征
二、写作行为的特征
三、写作思维的特征:充分性
第3节 写作的概念
一、流行的写作定义
二、写作新定义
第5章 写作哲学
第1节 秩序创生:人类写作的*终渴望
一、秩序:写作行为的本体 终极动力
二、秩序的类型、结构
三、写作秩序的三个层次
四、写作秩序的功能
五、秩序化:写作行为的终极本质
第2节 性质思维:写作秩序与写作选择
一、写作选择是表达秩序的选择
二、选择即秩序化
三、选择机制:处境、前提与写作文化控制
四、写作思维即性质思维
第3节 秩序感:作为文章规范的本质 
一、“文”、“章”与“文章”的本义与引申义
二、“章”之本义与本质
三、文章的定义
第4节 写作的本质
第6章 写作状态
第1节 对写作状态的自律性描述
一、“四体化一”论
二、“五要素”论
第2节 对写作状态的自律与他律性的描述
一、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论
二、华莱士·马丁的叙述模型
三、当代修辞学的三维修辞状态模型
第3节 写作行为状态的控制场论
一、*后中介的缺席:对他律性写作状态模型的批判
二、场的基本概念
三、写作控制场的描述
四、微观写作场现象
五、作为写作意识的写作场
六、未完成线性:写作场状态的内在机制
七、探索写作复杂性的写作场论学术方向
八、场论写作学:当代写作学的学术突破
第7章 写作意识
第1节 文章图样意识
一、文章图样是一个客观存在
二、文章图样是什么
三、文章图样的层次结构
四、文章图样的形成
第2节 主题意识
一、主题的定义
二、主题的本质:对象意识
三、主题的流动意识   
四、主题的多维意识   
第3节 读者意识   
一、读者心理   
二、读者接受能力   
三、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  
第8章 写作美学
第1节 写作美学何以可能   
一、写作美学:一门年轻而古老的学科  
二、写作美学研究是当代写作学深化的必然  
三、写作美学研究的艰巨性   
第2节 写作美学的概念与结构   
一、何谓写作美学   
二、写作美学的学科边缘性   
三、写作美学的内涵   
第3节 写作美学的形态与理想   
一、作为写作审美本体的时空   
二、写作的时间之美--节奏美   
三、写作的空间之美--境界美   
四、写作审美理想   
第9章 写作文化学〖ST〗   
第1节 〖BF〗写〖BFQ〗作文化概念的提出   
一、对抽象化写作学的困惑与反思   
二、写作文化:对写作行为的真正控制中介的揭示   
三、写作文化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 
第2节 写作文化的结构   
一、写作文化的精神结构   
二、形式写作文化与内容写作文化:写作文化指涉领域的拓展   
三、写作文化与写作禁忌   
四、写作文化的特征   
第3节 写作文化的内在机制   
一、写作文化:作为一种多层次的结构与系统   
二、写作文化:作为一个过程的精神行为  
三、生存关注:写作文化的本质与精髓  
四、时空情绪:写作文化的*终动力  
五、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之关系   
六、写作文化的内在机制   
第4节 写作文化学:理论意义与实践功能   
一、写作学观念的变革   
二、写作学研究思维方式的革命  
第10章 写作过程论   
第1节 写作行为过程的表层描述   
一、陆机的“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  
二、“选材-立意-结构-表达-修改”的写作过程分析   
三、“立意-选材-结构-表达-修改”的写作过程分析   
四、动机-立意-开笔-行文-修改   
第2节 “转化”观写作过程论   
一、双重转化论   
二、三级飞跃论   
三、三重转化论   
第3节 “生长”观写作过程论   
一、知行递变论:对写作行为内在机制的揭示   
二、“双非”过程论:对线性化稳态化写作过程论的批判   
三、写作分形论:对写作行为混沌现象的消解   
第4节 非构思写作过程论   
一、非构思写作过程论:对构思主义过程论的解构   
二、非构思写作学的特征、观念、方法论  
三、非构思写作学的价值与意义  
第11章 写作思维学 上  
第1节 对传统思维概念的质疑   
一、从形象思维研究的困窘谈起   
二、形象思维到底是不是一种思维   
三、传统思维定义的局限   
四、创构也是思维:当代学者的新思考   
第2节 对思维概念的重新定义   
一、关于思维概念的新思考   
二、思维,还应包括应变策略   
三、思维新概念:一种秩序化的意识行为  
第3节 对思维活动的重新分类   
一、一般思维和现实思维   
二、日常思维和生产思维   
三、认识思维和创构思维   
四、操作思维和控制思维   
五、目标思维和行为思维   
六、表层思维与深层思维   
七、显性思维和隐性思维   
第4节 人类思维的操作技术原理   
一、对分析与综合的再次分析与综合:从思维定义说起   
二、分析与综合 思维 的五大类型:思维行为的宏观操作模型   
三、对五大思维操作模型的再分析:思维行为的微观操作模型  
第12章 写作思维学下  
第1节 写作立意思维操作原理   
一、立意的概念   
二、通过因果思维立意   
三、通过相似思维立意   
四、立意思维操作的思维方式  
第2节 写作赋形思维操作原理   
一、什么是赋形思维   
二、赋形思维的基本原理:重复与对比  
三、赋形思维的本质:复制生长  
第3节 写作路径思维原理   
一、什么是路径思维   
二、分析与综合:写作路径思维的基本原理  
三、分析与综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 
四、写作路径思维文体意识   
第13 章 写作智慧学   
第1节 什么是写作智慧   
一、写作智慧概念的提出   
二、什么是写作智慧   
三、写作智慧的思维性质和意识特征  
四、智慧的本质   
五、写作智慧与生存智慧   
第2节 写作智慧的思维原理   
一、写作过程的写作智慧   
二、写作智慧思维的内在机制   
三、写作智慧的思维操作   
第3节 写作智慧论视野中的写作教学   
第14章 写作措辞学上  
第1节 行文措辞学是写作学研究成熟的标志   
一、从宏观到微观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逻辑   
二、从宏观到微观:西方写作学史的规律  
三、从宏观到微观同样是中国写作学发展的规律   
第2节 行文措辞学的基本概念   
一、何为写作措辞学   
二、写作行文措辞的单位   
三、行文思维的心理结构   
第3节 写作行文措辞的过程模型   
一、当代语言学关于句子生成的基本模型  
二、句子生成的写作学模型:措辞为语境而展开   
三、行文措辞语义展开的基本形态   
第15 章 写作措辞学下  
第1节 句内行文措辞的操作原理   
一、行文措辞的目标、理想--表现力的形成:语感与美感  
二、句内行文展开性措辞思维操作 内容  
三、句内行文语感性措辞思维操作 形式  
四、句内行文策略性措辞的思维操作 修辞   
五、行文措辞落笔思路的生成  
第2节 句、段间行文措辞的操作原理   
一、逻辑化展开   
二、具体化展开之一:相似展开   
三、具体化展开之二:构成展开   
四、具体化展开之三:过程展开   
五、具体化展开之四:程度展开   
六、衬托性展开   
第3节 写作行文措辞的思维规律   
一、行文措辞的状态特征:思辞隐显共时,逻辑形象统一   
二、行文措辞的本质特征:功能语义扩展,语境读者至上   
三、行为思维的过程特征:尺度宏微异质,先叶枝后主干   
四、行文措辞的思维特征:赋形路径,宏微有别   
第16章 当代写作能力观  
第1节 心理学、教育学的能力观   
一、能力:在心理学家眼中   
二、能力:在教育家眼中   
第2节 人才学、人格学的能力观   
一、能力:在人才学家眼中   
二、能力:在人格理论家眼中  
第3节 哲学家、文化学家的能力观   
一、能力:在哲学家眼中   
二、能力:在文化学家眼中   
第4节 写作能力的内在机制   
一、能力的内在机制   
二、写作能力生成的内在机制   
三、写作能力状态的内在机制:场化模型   
第5节 动力学写作教学新视野   
一、重新审视过去的写作能力观   
二、动力学写作教学新视野   
第17 章 当代写作操作观  
第1节 写作操作技术原理研究的迫切性   
一、写作教学的出路与希望在于现代化、科学化   
二、现代化、科学化写作教学的任务  
三、写作教学现代化、科学化的内涵  
第2节 操作技术生成的基本原理   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   
二、技术的思维结构   
三、技术:“是什么”与“怎么做”  
四、写作操作技术中渗透着写作理论  
第3节 写作操作技术来自写作模型   
一、写作模型建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  
二、写作行为的基本的思维操作模型  
三、写作文化、写作能力结构仍是一个写作模型问题   
四、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模型的内在机制  
五、写作技能、写作技法、写作技术、写作操作、写作技巧的区别   附 重塑中国写作学的当代形象 
后记   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