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五芳斋三部曲”的第二部,积蓄“五芳斋”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被旧社会摧残得奄奄一息的“五芳斋”,在社会主义的雨露、阳光、土壤里重获新生。书中描写五芳斋粽子传人姚九华,用毕生心血呵护五芳斋粽子的传奇经历,再现了“五芳斋”茁壮成长的过程,展现了五芳斋人如何抓住历史机遇…
本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上海市文化发展年度报告。分为7本,包含7个专题,即“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9)”“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9)”“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9)”“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
历来唐诗选本,影响很大的无疑是清代蘅塘退士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自此选本问世两百余年间,各家注本蜂起,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诗人、学者的陈鹏举,自幼也是在《唐诗三百首》的指引下,步入旧体诗之门的。陈鹏举说:“今天我还相信,因为它(《唐诗三百首》),我的少年不孤独。眼睛一眨,五…
“龙隐轩”系列是作者徐爱丽(笔名海的温度)虚构历史背景的原创作品。《如意骨》以历史人物为蓝本笔下的唐朝,描绘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生活起居中折射的人生百态,作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虚构的独具功效的古玩奇器、传统美食为引,讲述出一段段奇思妙想的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原创文学巧妙结…
本书作者广泛搜集相关史料,根据历代文人笔记小说以及相关资料、典籍记载,先行白话翻译,并按条目分类归纳、整理而成。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性的提炼和挖掘;在语言风格上注重趣味性的表达和呈现,对古典文言进行了当代通俗化的改写。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件件庸常琐事中,力求窥见一个王…
本稿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9年至1992年的散文和书信,是继《书带》《春苔》《帘青》《随宜集》之后的第五部随笔、小品文集。由真禅法师作题,文史学者钱仲联、邓云乡作序。其中记述了当时陈老与昆曲界的往来情谊,收录了一部分苏、浙两地考察游览的游记,和《梓室余墨》的节选。白描中出脱浓郁,通…
本稿是已故中国有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于《书带集》《春苔集》之后的第三部随笔著作。由数学家苏步青作题,文史学者冯其庸作序。内中收录陈从周先生80年代考察香港与海盐的游记、关于书画、花鸟、昆曲的文化随笔,以及摘编《说园》《苏州园林》等古建园林专著而加以浓缩精简的园林…
本稿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7年至1989年的散文和书信,是继《书带》《春苔》《帘青》之后的第四部随笔、小品文集。由书法家王西野作序,书法家苏局仙作题。其中记述了当时陈老与昆曲界的往来情谊,以及一些浅显的园林学说理散文。陈老力倡文理想通之道,以学者的睿智,诗文家的灵感,博古汇今,纵笔…
本稿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0年至1985年的讲稿、散文和其他发表作品。由古建筑学家陈植作序作题。其中包含叶圣陶、俞平伯、俞振飞等文人艺匠的鱼雁往来,有考察皖南、浙中等地的风景游记。文字清雅闲净,白描中出脱浓郁,通俗而不落俚俗。文笔平淡而含意隽永,透映出陈老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对祖…
这部作品创作于56年前, 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冯骥才先生著作史上的“处女作”。珍贵手稿首次公开出版。身为文学大家的冯骥才先生, 曾一度放下文学创作, 一心一意地去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冯先生萌发抢救文化遗产的想法, 就是从《天津砖刻艺术》这小小的书稿开始的。当年冯先生对津门地域的文化十分痴…
本书收集作者发表在《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肖巍专栏”中的50余篇文章,作者将自己五年多来相关的体会和行踪点滴都写进这方专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闻。本书分为三部分:身体、精神与伦理;女性、女性主义与哲学;文化、体验与教育。书中多从女性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于细微见闻和人…
本书是历史学家郭志坤、陈雪良所撰写的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普及性读物,共分三十三卷,以人类文明为主线,描述了从一万年以前的远古社会到现今的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变化的历程。本书以讲述远古时代的中华文明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考古成果,以一半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远古人的制陶手法、村落栖居、…
“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从民国初年即开始写作,在其漫长的文坛生涯中,结交了许多书画界的朋友,这些朋友中颇多精于篆刻者。郑逸梅与他们意气相投,他经常会在文章里点赞朋友们的精湛作品和刀法,而朋友们也常常以精制的名章、闲章投桃报李。多年积累,郑逸梅先生拥有了数十方“自用印”,在其身…
本书收录了思南读书会上的讲演稿, 包括《此情可待成追忆》《致敬出版人 —— 思南读书会2017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梦开始的地方 —— 漫谈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等, 从中可以领略上海公共阅读建设的实绩, 世界思想文学的图景, 以及当代文学文化的最新发展动态等。…
本书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科研项目“鲁迅在上海资料丛书”之一种,从鲁迅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后的日常生活出发,重点关注鲁迅的居住状况和饮食细节,分上下两编。上编考察鲁迅所租住的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的生活设施和水电煤等公用事业,以及很好时期上述地点对鲁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下编考…
1854年英文版《上海年鉴》由北华捷报馆编印,作为上海的地方性年鉴,此书由当时在上海的英国人编辑,在20世纪之前中国年鉴稀缺的情况下,为后人保留了研究当时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的资料,弥足珍贵。本次出版函装二册,其中一册全文影印、原样复刻1854年版《上海年鉴》,另一本平装本是以…
这是作者继《城市化的权力傲慢》后又一本城市评论选集。城市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凭着天性和理性的驱使,人创造了城市。数千年人类文明历经变迁,但对城市的想象和追随,一直没有停歇。 期待在情绪的震颤下寻求城市的一点诗意,成了作者写下这些文章的动因。鲜明的观点和感性的叙述,是作者坚持的…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很好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中短篇小说集,以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为主。批出版名单包括孙颙、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竹林、陈丹燕、傅星、姚鄂梅、薛舒、滕肖澜等十位作家的作品集。本书是孙…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很好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中短篇小说集,以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为主。批出版名单包括孙颙、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竹林、陈丹燕、傅星、姚鄂梅、薛舒、滕肖澜等十位作家的作品集。本书是傅…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很好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中短篇小说集,以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为主。批出版名单包括孙颙、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竹林、陈丹燕、傅星、姚鄂梅、薛舒、滕肖澜等十位作家的作品集。本书是薛…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很好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中短篇小说集,以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为主。批出版名单包括孙颙、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竹林、陈丹燕、傅星、姚鄂梅、薛舒、滕肖澜等十位作家的作品集。本书是姚…
本书是第一部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的光荣历史与奋斗历程为主题的口述史、访谈记和回忆录史料文献的汇编,作者群包括李达、陈望道等参与中共创建活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胡乔木、张爱萍等曾于不同历史时期在上海工作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晓、刘长胜等一大批长期在上海英勇奋斗的老领导老干…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很好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中短篇小说集,以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为主。批出版名单包括孙颙、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竹林、陈丹燕、傅星、姚鄂梅、薛舒、滕肖澜等十位作家的作品集。本书是陈…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很好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中短篇小说集,以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为主。批出版名单包括孙颙、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竹林、陈丹燕、傅星、姚鄂梅、薛舒、滕肖澜等十位作家的作品集。本书是殷…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很好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中短篇小说集,以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为主。批出版名单包括孙颙、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竹林、陈丹燕、傅星、姚鄂梅、薛舒、滕肖澜等十位作家的作品集。本书是王…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很好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中短篇小说集,以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为主。批出版名单包括孙颙、王小鹰、王周生、殷慧芬、竹林、陈丹燕、傅星、姚鄂梅、薛舒、滕肖澜等十位作家的作品集。本书是竹…
本文是一本对昆曲艺术进行介绍和赏析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来对昆曲艺术感悟的总结。昆曲,是一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有天生的优势,也先天地注定不易传承。针对当下人们对昆曲的了解情况和曲艺传承现状,作者立意于解答“什么是昆曲”“怎样看待昆曲”“如何传承和发扬”等问题,以独特的视觉赏析…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编选的廖世承校长与光华大学史料选辑, 主要是廖世承生平述要, 与光华大学相关之编年纪事, 廖世承主持光华大学期间的各种活动记录、讲话、书信、公文往来, 以及光华大学日常办学的各种文献档案等。…
本书为有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著《小逻辑》与《美学》靠前卷的研读记录,展现了作者对于黑格尔的个人感受及独立理解,包括关于《小逻辑》里所阐述的三范畴论、知性的分析方法、《美学》中的某些重要概念如“情志”等。同时书中也对黑格尔哲学和别的哲学进行比较和探讨其间的关系…
上海开埠前,其在江南的城市地位远不及临近的苏州、杭州及南京。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后,受靠前外诸多因素的推动,很快成为中国靠前枢纽大港,超越了苏宁杭,成为江南乃至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江南的城镇格局,特别是经济格局、城乡关系,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上海的崛起伴随着长江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