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编年体编撰。全书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个历史阶段。以重大事件为主题,选编了300多套邮票,配以相关内容的历史照片和说明文字。…
★挖掘历史深处尘封的细节,品味犀利独到的观点见解。 ★从曾国藩、李鸿章到左宗棠等近代能人,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到军机处,大到政治权谋,小到人情世故,那些鲜为人知的轶事,那些犀利独到的观点,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独到观察与深刻理解。 …
《中国断代史·清史卷》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为学生讲授清史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孟森先生在利用《清实录》、《清史稿》的同时,又兼采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通过对各种史料的鉴别、考证,在全书“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
此书主要由隋史和唐史两个方面组成,具体详尽地讨论了隋唐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例如:对黄巢大起义研究的贡献、关于陈子昂在唐文化改革中地位的卓见、关于四镇始末的通考、关于均田制与租庸调有关系的证定等,其集中反映了岑先生数十年中读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论上亦常发前人之未发…
《中国断代史·先秦卷》是吕思勉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一部。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先生自谓:“论古史材科,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它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
全书从鸦片战争记录至辛亥革命,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一一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家国命运、社会发展之趋势。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
《史记探源》书八卷,先为序证,论说贯串全书之问题,如春秋古文、尚书古文、书序、终始五德、十二分野等事,然后分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一进行考辨,除《管蔡世家》等十篇外,全部都有仔细深入之辨析。在对《史记》原文的勘误论证大都可从,唯所论刘歆窜改之事多有主观臆断之…
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中国俗文学研究目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全书分为十四章,以时代为顺序详述俗文学发展史,对从先秦至清代诸朝民歌、民谣、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鼓词、子弟书等俗文学样式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与全面的梳理。本书引证资料丰富,以作者自藏…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摘自历史的志书、笔记、下编钞自近代的报刊、杂著等,两编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自古至今,以近为主,把散见于浩繁的卷帙之中有关风俗民情的资料加以摘钞整理,汇集成册,免除了人们的翻检求索之劳。…
本书是1922年梁启超先生淡出政治舞台,致力于学术著述和文化教育事业后,在东南大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讲义。书中分析了儒、道、墨、法四大政治思想流派的哲学观点与政治主张,论述了统一、寝兵、教育、生计、乡治、民权等颇具时代意义的话题。反映了梁启超在经历了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怀疑后…
本书运用大量史料,以中国历史分期为章节,以汉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同化为主线来进行介绍与讨论。各章节引经据典,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各个族群部落融入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对外发展的事迹。本书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族际交往和族际融合为主线,来贯穿中…
《中国文化史》共分三编七十八章从文字与图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史学、社会习俗、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书中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现象与文化制度的发生与发展,内容照顾到点与面、时间与地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勾勒出…
《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是中国近代史学名著。本书全面反映新史学首倡者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研究影响巨大。书中先论述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接着评价中国的旧史学,谈及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后专谈史料的来源、搜集与鉴别,并阐述了怎样发现史实纵横方面的联系。今…
《清史讲义》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是有关清史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学派扎实细密的功夫考订清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历史的诸多核心问题。本书主要分为“开…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惟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玩索所得”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期间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于1940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部分1944 年出版。上部分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部分分章按时代顺序…
本书是有名历史学家童书业先生的代表作。该书清晰梳理了春秋时期的周以及各主要封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关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脉络,将中国历目前春秋时期的各个方面动态的展现给读者。纵横会通,将极其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极通俗浅显的白话文,体例谨严,文字通俗,是的一部关于春秋历史的著…
本书为是吴晗先生的杂文集之一。收录了十八篇精彩的杂文。这些文章有的是论述历目前的人物,有的是记述自己的好友,有的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吴晗先生的文章短小精悍,文辞犀利,很好值得一读。…
本书是童书业晚年之作,“为总结本人六十岁以前全部之先秦史考证性研究”,包括《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该书立论于大量史籍与出土文献,论证翔实,对《左传》呈现的史实有不少精彩的阐发,是研究春秋左传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江南景观史》是我国首部以“江南地区的景观变迁史”为研究对象的、有着宏大景观体系理论建构、严密动力机制分析和环境效应论证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通论篇”,对景观研究的理论与概念、国外景观史撰写范式、魏晋南北朝观海风尚、江南早期景观的发展历程,以及大运河与古代…
本书根据考古资料、文献记载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讲述了中国蚕桑、丝织的产生、发展和外传历程, 论述了蚕桑、丝织产业对“丝绸之路”的建设, 促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世界的商贸往来, 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传播中华文明,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原名《中国史学概论》,乃朱希祖先生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时所作的讲义,原分两卷,分别为《中国史学之起源》、《中国史学之派别》。本书虽是讲义之作,却是朱希祖先生潜心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心得。本书概述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与流派,从外在形式上勾勒出了中…
《通史新义》是何炳松有鉴于中国传统史学之弊端,“介绍西洋新之通史义例”而作。《通史新义》分上、下二编,上编用十章的篇幅论述社会史料研究法,系统讨论史料考订与事实编比的理论与应用;下编阐述社会史研究法,详解社会通史之著作法及相关问题。何炳松在引介西方历史学理论的同时,注意结合…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所著的第二本《中国民族史》,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历目前的汉、匈奴、鲜卑、丁零、貉、肃慎、苗、粤、濮、羌、藏和白种等十二个主要族系作了系统的叙述,并附有详尽的考证文字,在同类著作中堪称翘楚。…
《千古风流》系原创长篇历史纪实小说,着力展现从江西临川走出的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以及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众多历史人物的本来品貌,多方面显现北宋宫廷官场、社会习俗、边塞风情、胥吏衙役、名妓高僧、市井细民、男人女人的世风世情,楬櫫王安石新法成与败、喜与忧及其引爆的波诡云…
昭宗原名李杰, 即位前改李敏, 即位后更名李晔。奇了怪了, 唐朝的皇帝怎么喜欢改名字? 懿宗本名李温, 成为太子监国后改名李漼 ; 僖宗本名李俨, 做皇帝后改名李儇 ; 位子变了, 名字也要跟着变………
盛唐隆宋之间, 帝国迷失了方向, 社会已面目全非。从末唐时代, 天下陷入了持续的动荡与混乱, 历经五代割据十国, 随机兴灭的区域政权不下百数。五代十国时期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有太多改变历史的人物登场………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意外死亡为李嗣源的兵变带来了合法化的契机。如果李存勖不死, 或许他们君臣二人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即便不是激战也一定会是生死战。以李存勖多年来对李嗣源的怀疑和猜忌, 李嗣源明目张胆地起兵对抗朝廷后………
三月十五, 朱全忠大会群臣。这是朱全忠做皇帝后第一次召开全体会议, 也是朱全忠第一次坐得这么高。在开封府空阔的大殿中, 放眼四望, 一切亦幻亦真, 朱全忠觉得有些晕乎乎的。一切是那么熟悉真实, 却又若即若离………
★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经典读本 ★融汇古今贯通中西 ★全面、通俗、易懂 ★与梁启超一起被誉为“中国新史学派领袖”的何炳松的经典作品 ★有影响力的世界历史读本·史学名家经典作品!在本书中,著者摆脱了旧式史学欧洲中心主义的惯常写法和思维视角,融汇东西方历史文化,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