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所有关于网络文化价值的维度描述,其中发现国内外关于网络文化价值描述与研究的巨大差异。首先,方法不同,国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一般是规范化研究,国外还是主要是量化研究。其次,核心概念不同,国内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一般在对文化现象的描述,即对网络群体文化的定义。而国…
本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从我国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教学实际出发,坚持重思维,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和思想,用生动的语言和大量的实用案例,避免过多的数学推导和论证,开启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本书稿注重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文献资料,结合田野考察、从民族、民俗、舞蹈的角度,将视角聚焦于“舞蹈人类学”、“舞蹈与文化”的背景中,用思想、信仰、习俗来解释西北地区民间舞蹈的现存形态、从文化功能、审美意识等方面对西北民间舞蹈进行阐述。 书稿以民事活动为重要载体,通…
在西方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存在一个基本问题,即在国家或政治共同体中,个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或者说,个体应该经由何种身份与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发生关系。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以来,思想家不断赋予这个论题以时代意义和学派“偏见”,随之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理论面貌和斑…
本书根据作者博士学位论文修改完成,内容聚焦于“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所谓社会性弱势群体,指的是因为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弱势群体,排除了残疾人、生活无着的老年人、孤儿、精神病人等因为生理原因而导致的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一般包括下岗失业人群、进城农民工、“体制外”人员、较早退休…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发表的美学论文选集,第一篇论审美学和中国美学;第二篇论美学史和西方美学;第三篇论审美文化和文艺美学。全书主要以美学的范式与转型为切入点,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学说、范畴及其变化发展,探讨现代审美学建设的基本问题。作者力求拓宽学术视野,将美学理论与美学史、审美学…
现象学美学思想存在一个“存在之维”,即鉴于传统思辨哲学对存在的遗忘,转而从艺术(诗歌、文学、绘画……)、物等审美现象的角度追问存在。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英加登、杜夫海纳诸家,或间接或直接、或自觉或非自觉地走向了审美对象。在“此在——存在者——存在”这个存在追问的三重…
本书系统研究了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视域下经济伦理思想,梳理了西方经济伦理学者们为寻求道德的逻辑自洽和经验上的可验证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归纳了学者们寻求逻辑自洽的数理推理方法和寻求经验上可验证的实验方法,探寻了伦理学的几个元命题:道德产生的根源、本质及其运行机制机理。认为新实证主…
西方新社会运动是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研究问题。本书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全书除导言外,共有八章。第一章考察北美的新社会运动与工人运动,第二章考察当代西方和平运动,第三章考察新社会运动范畴下的黑人争取平等权利…
当代都市空间是文化研究不应忽视和不可回避的对象。本书中所谓的都市新空间是指近二十年来北京的新建筑和新规划的场所。一些新空间以旧地名或历史陈迹命名,并不是为了复古或修旧如旧,而是为使空间呈现出更加丰厚的历史意蕴。在将新空间与历史的结合过程中,既有经济考量、商业目的,也有文化功…
同行评议是国内外科学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民主决策,而同行评议专家的来源和遴选却直接关系到同行评议结果的公平、公正与质量。本书以科学评价的外部执行者的视角——科学计量,研究科学评价的内部执行者——同行评议专家;以科学计量作为研究方法,从科学共同体的外部视角…
该书以1915-1938年武汉棉纺织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其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问题展开论述,并对由此形成的“武汉模式”进行分析。该书先对武汉棉纺织业资金的来源和运行状况进行考察,进而论述武汉棉纺织业技术引进、内化和取得的成效探讨西式“科学管理法”和治理结构在武汉棉纺…
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沪杭甬铁路对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在交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工程性影响”的概念,借助交通规划学、铁路工程学的理论工具,运用我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英、美、日等国所藏的各类史料,通过研究路线布置、土地征收、主体施工对上…
本书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鲜明特色,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载体出发,分别揭示了石质、金属质、陶质、木质、骨质等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支撑材料的特性及其损毁规律,并继而探讨了其修护保护的技术方法。其目的亦是希望能够从历史档案的载体材料角度,对历史档案的保护有所启示。…
历史乡土地理研究,聚焦于历史时期区域地理之变迁,以县域为核心单位,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本书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即寒食节文化篇、政区与地名篇、聚落地理篇、灾害篇,分别从寒食节文化、政区沿革与地名特征、聚落构建与分布格局、历史时期灾害发生等多个方面对于介休地区历史地理之…
本书着眼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新态势,以地方社会治理为主题,聚焦于新常态下地方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挑战和任务,从地方社会冲突治理、县乡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和基层公共服务五个维度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地方社会冲突治理从信访行为、底层抗争、妇女维权等维度,重点关注了…
该书从员工关系的视角出发,利用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来研究不同员工关系约束条件下组织行为的差异以及员工关系对组织行为结果的影响,针对员工之间的竞合关系、知识共享关系、集权-分权关系以及用工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尝试着调节员工之间的关系来干预个体互动…
本书以发达国家人才战略与机制为研究主题,对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的人才战略与机制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其中,法国的案例研究集中于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招募,并就法国国家科技中心的人才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英国的案例主要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战略;德国的案例分析了专业技术人才…
本书以宏观的总体概括和分阶段具体探讨相结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理论研究思潮和学人思想及著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以“序”勾勒整个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分章论述不同时期的各自特点、评价学者们著述的价值相结合,综合、推绎大量文献,针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学人…
本书以英汉语各有的2000多个(条)植物名及植物词语为主要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并结合植物民间分类、词汇语义学和文化语义学的有关观点,对英汉植物词汇所蕴含的命名机制、认知方式、语义特征及所表现的组合情况、惯用构式、语用特点和词群概貌等,作了较深入系统的对比与分析…
古代中国女性很少创作小说,小说界最早的女作者群体出现于清末民初。而其作品大多经由当时小说报刊得以出版。本书考证了民初小说界女作者群体的人数、籍贯、生平、作品数量等基础数据,对代表作家作品给予了具体阐释分析;钩稽了《礼拜六》《眉语》等分别作为男性编者为主的小说杂志或女编者为主…
本书在大规模语料统计基础上,采用多平面和多角度研究方法,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认知构式语法、语块、语体语法、概念整合及语法化、主观化等多种理论方法,全面系统研究了汉语紧缩构式的句法、语义特点及语用语篇功能,考察了紧缩构式的动态构式化、语法化过程、特点及紧缩关联标记…
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强公共服务提供的大背景下,本研究从四个角度构建公共服务分析框架: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基层政府的角色、公共服务的多元机制(市场化、社会化、公民参与、混合竞争)和公共服务绩效。这四个方向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在基层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已有的和潜在的工具选择、各种…
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榜样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传播功能。新媒体时代,解构榜样的浊流肆意蔓延,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的诋毁消解着人们对榜样的认同,进而制约着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建设。捍卫榜样就是捍卫我们的价值观。面对榜样教育实效性的缺失,本书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
徐明*的《集团化管控与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对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a村集体经济组织撤村建居的背景的研究、农村集体经济改制后的现状分析到变革的难点和存在的瓶颈,对撤村建居后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swot分析,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从集团化管控、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分阶段分步骤的对该企业进…
关于自然灾害研究,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但是,关于抗震救灾精神的总结并将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联系起来研究,是我国当前才提出的新课题。本文的研究,以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为研究对象,将抗震救灾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
文化是国家的根基,民俗尤是。用比较视角来展现传统的中外民俗,在已有研究中并不鲜见,但用英语撰写的专著相对较少。 为切实响应中国政府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号召,让中国民俗真正走向世界,《中西民俗对比研究》全书用英文撰写,共十二章,试图对民俗在定义、分类、特点、功能、发展历史等宏观介…
本书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要素和特征,围绕信息化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标实现途径,深入探讨信息化推动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努力在以信息化手段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开展探索性和开拓性的思考与研究。本书的…
畜牧业标准化是以畜牧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如何积极引导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发展,研究其运行机理与绩效是一项重要课题。本书以肉羊产业为例,基于标准化相关理论,从产品质量与效益双维视角,理论探讨并实证研究了肉羊产业链上各环节标准化实施主体行为、运行机理与绩效。其最终成果对丰富我国畜…
本书收录两年内全院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章,集中反映全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