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卡里姆·库达伊别尔吉耶夫(1858—1931)是哈萨克斯坦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音乐家、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究哈萨克民族历史渊源、发掘民族文化宝藏、开启民众心智,创作了大量诗文,翻译了俄罗斯及东方作家的小说,并在哲学、历史学领域留下了重量级作品。他远赴麦加等地朝觐,两次离…
《当代文学新空间》是文学批评家贺绍俊近年来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的结集。贺绍俊强调批评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他认为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以最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文学实践活动中新的要素,并对这些新要素进行理论总结,从而为拓展文学的新空间提供理论支持。在这一本论文集里,贺绍俊通过对…
为使我们构建的评估框架能够落到实处,本书以青岛市的重庆路改造项目为案例。重庆路是青岛市南北发展的交通要道,是城市对外的出入通道,道路改造效益显著。同时,重庆路改造项目涉及交通的改善、地下官网的改造、道路周边的绿化等,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道路改造项目,以之为案例也能较好地验证本…
本书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城市形象,以湖南电视中的长沙形象为个案,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下,抽取湖南电视发展40多年来的代表性频道、栏目和节目样本,立足传播学的学科范式,结合城市学、形象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叙事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探讨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
本书选取地域文化与京都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对唐两京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的思路基于以下三个层面。一、对唐两京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作静态观照。二、动态地考察唐两京与文人、文学创作的关系。三、通过典型个案分析,对长安与文学、洛阳与文学进行内部比较,展示两京文化及其在文学表述中…
晚清以降,西方对中国多次的军事征服与领土占领逐步驯化了中国人的思维。对领土主权问题的重视、谈判桌上对国际法的解释与利用、公理世界观的流行、自由与民主的日益兴盛,皆意味着国人心灵主权的丧失。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西方化”,中国人已经逐步接受了西方现代性理念之下所蕴含的一整套语言符…
本研究基于江苏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诞生对农村土地金融产生迫切需求现状分析基础上,按照农村土地直接融资(主要是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农村土地间接融资(主要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两个维度,建立分析框架,不仅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占有大量农村土地股…
对国际关系而言,当今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全球化与多极化。全球化体现为各国互相依赖,多极化体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这其中尤以中国的崛起最具代表性。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治理机制由G7演化为G20、并凸显出中国声音,很好的诠释了上述变化。《变革时代的中国角色》就是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不学哲学的人必须要有“哲学思维”,学哲学的人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因而,本文对实践活动生态性转化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探析主要就是围绕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的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性探索和源头性治…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我国的公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教育作为未来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我国改革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校公民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素质、推动现代化民主社会建设的重要途…
本书聚焦1949—1966年这一时段,考察政界与学界对于外国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经典的批评观念。由于政治的干预,文学批评的许多案例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文学批评主体勉为其难地适应当时的“经典”尺度,在作品阐释中体现了尴尬和犹疑。本书并非一本体例上大而全的教科书式的文学批评史…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民族思想的系统研究,结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对马克思民族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理论渊源、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研究,力求完整地展现马克思民族思想的博大精深。…
本书以地处鲁西北的一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研究历时性地考察了在社会变革中婚居模式的变化,以及婚居模式的变化所导致的家庭关系和性别关系的变化。传统的从夫居和从妻居与生育的男孩偏好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形成农村社会特有的“根”文化。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导致传统婚居模式发生…
鉴于“准确的经典注疏可以拿来当作解释的一种特殊的具体化”,本书从阐释学的视角观照“于楚辞诸註之中,特为善本”的洪兴祖《楚辞补注》。著作主要探寻了洪兴祖感于时政、感于己遇、不满旧注的阐释《楚辞》的动因;阐发了洪兴祖发凡起例的“补注”阐释体式;管窥了洪兴祖阐释《楚辞》时的思想理…
近年来,国际投资仲裁裁决不一致现象备受关注,成为批评和质疑国际投资仲裁机制的主要理由。本书以仲裁管辖权为核心,以解决裁决不一致问题为目标,研究晚近投资仲裁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和设想,为我国投资条约实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在厘清国际投资条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书对产生不一致裁决的…
该书以浙江地方融资圈及其风险传染问题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为企业间融资结网及其风险传染问题的理论研究,其下分为5个章,部分内容曾获教育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篇为浙江地方融资圈实证考察,其下分为9…
本文根据刘醒龙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十七岁出门远行”情结和对存在之谜的执着索解表征,以解谜的方式探析刘醒龙的文学创作,力图突破刘醒龙研究普遍采用的文化社会学视角,知人论世地将其创作与其生活经历和社会发展联结起来,还原其心灵发展史,理清其创作的发展脉络与嬗变过程,以解析其意欲建…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法系也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但由于诸多的原因,对少数民族法制史的研究非常薄弱,本书从该问题的综合研究、地方法制史研究、民族法制史研究、民族法制理论研究、相关问题考证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法制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
该书先通过对现行征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及问题分析,解释了现有的征地制度框架下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根源,然后侧重对试点改革成果“嘉兴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在农用地征收与宅基地征收方面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嘉兴模式”制度变迁过程展示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自上而下”的…
法律是否有性别?法律与现实中的性别结构是怎样的关系?法律参与建构了性别不平等还是服务于消除性别不平等这一目标?女性在法律中是否享有与男性同等的主体地位?......本书从理论与文本两个方面展开对法律性别问题的论述。本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在将性别(gender)理论贯穿论证的…
刑事庭前程序起始于检察官提出公诉之时,终结于庭审开启之日,在公诉程序和审判程序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该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庭前法官对公诉合法性的审查、控辩双方的证据展示和争点整理、案件分流、审判对象的确定以及各种常规性庭审事项的提前安排等问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系统分析和比较分…
《重建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批评与重构》是徐兆寿自2005年以来十年间写作的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论性文章,其中关于孔子与儒家文化论述得较多,涉及到道家、佛教、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等。本书所有文章都围绕一个重大问题而展开:如何理解传统?又如何复兴传统。故而本书的诸多讨论就有价…
本研究关注英汉学术语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旨在考察构建作者身份的语言资源。所选语料是英汉语本族语者发表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本研究是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双重对比,即语言文化的对比和学科对比。这种对比研究有助于探讨影响作者身份构建的因素…
本书以后殖民翻译研究的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围绕关键词、主要理论家及其代表作,系统反思后殖民翻译研究,对后殖民译论的普适性提出质疑,并结合东方翻译语境,以中国翻译实践验证并修正后殖民译论,以语言势差论、共有系统论和文化研究派的其他翻译思想弥补后殖民译论的激进偏失,进而重建后殖民…
本书由生存论立场出发,对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性命问题、情感内涵以及情礼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考察。目的有三:一、揭示先秦儒学的独特生存意涵;二、为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个案;三、在当代一面强调法治建设,一面力促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借助对情礼互证、礼法互补的…
该书从当代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传统的角度,对传统都市节日进行深入研究。北京有近千年的城市历史,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政治化都市。北京同时是民族文化交融之区,多元文化特色鲜明。当今的北京是国际都市,世界文化在此交汇。北京的节日文化在中国历史社会中具有典范意义。…
本书以中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从生平、交游、版本、思想、语言等多方面对散文家李观及其所著《李元宾文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首先,对李观的生活行事进行集中编年,细致考辩其生平交游情况。其次,比勘校对现存《李元宾文集》版本及历代书目著录材料,以时代为序,考查《文集》版…
本书根植于文本细读,密切结合作品,从题材艺术、叙事人称艺术、心理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其他艺术与艺术影响六个方面系统地解读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作者总结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为:以精巧的题材艺术、精致的叙事人称艺术、精细的心理描写艺术、精湛的语言艺术呈现出以精美…
《文源》,有十二卷。林义光撰。林义光认为《说文解字》只就篆字说解,不足以探文字制作之源,因采辑钟鼎遗文,审察六书,以定本形、本义。虽有臆说,亦多创见。本书对〈文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对〈文源〉进行评注。…
本书收集了徐兆寿自1990年代以来的部分文学评论作品,共分为六辑,但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一些作家或作品的评论,另一部分则是具体的文学理论阐释。这些文章都是在公开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其中,《论伟大文学的标准》等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学的困境与超越》等文章曾引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