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对冲基金: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实践

包邮 对冲基金: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实践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5-02-01
开本: 16开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71.3(7.2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对冲基金: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5455018
  • 条形码:9787565455018 ; 978-7-5654-5501-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对冲基金: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对冲基金: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实践

Hedge Funds: An Analytic Perspective

【美】罗闻全 著

Andrew W. Lo

寇文红 译


内容简介:

《对冲基金: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实践》是由著名金融学者罗闻全教授主编的一部学术巨作,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美国对冲基金的业绩表现、投资模式、风险管理、系统性风险及监管策略等关键议题。书中结合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实际数据,全面展示了对冲基金行业的复杂性与多维度特点,是了解对冲基金的佳作。作为国内对冲基金研究的开创性著作,它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无论是金融从业者、监管机构,还是学术研究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洞察行业变革的趋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决策能力。


封底专家推荐语:


“任何计划投资于对冲基金,或负责监管金融服务行业的人,都应当阅读本书。”

——《经济学人》杂志


“本书基于大量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展现了权威的视角。罗闻全教授深入剖析了在运用他所提出的知名‘虚拟基金——资本杀手合伙人’模型来估算对冲基金业绩时所面临的挑战。”

——Steven Bell,《商界经济学人》杂志


“对于那些已经熟悉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学者而言,本书是学习对冲基金投资策略的绝佳起点。作为对冲基金领域的**研究者,罗闻全通过本书对行业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设定了研究的新标准。”

——Marcel Mollenbeck,《金融市场与投资组合管理》杂志


“罗闻全的《对冲基金: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实践》无疑将在未来数年内成为对冲基金研究的权威著作。他深入探讨了对冲基金的收益、交易策略、风险特征和市场粘滞性,并提出了新颖且富有洞察力的观点。”

——Richard Bookstaber,《我们自食其果:市场、对冲基金与金融创新的毁灭》


“罗闻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细致入微地研究了收益率与粘滞性的性质,并创造性地引入了‘均值-方差-流动性*优化’的概念,这是其他对冲基金书籍中未曾涉及的重要议题。”

——Narayan Y. Naik,伦敦商学院


“本书对对冲基金行业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极为及时和有益的回顾,全面总结了对冲基金收益率的基本特性。它讨论了为何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可能会误导分析,并强调了诸如序列相关性、收益率平滑和粘滞性等重要因素。”

——Markus K. Brunnermeier,普林斯顿大学


作者介绍:

罗闻全(Andrew W. Lo)
罗闻全是著名的金融学家与金融工程学领袖,MIT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金融工程实验室创始人。1984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MIT任职。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理论、风险管理、对冲基金和金融计量经济学等。罗闻全提出了适应性市场假说(AMH)并创立了生物金融学,为金融学和金融工程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寇文红,2008年获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曾任光大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师。擅长汇率理论、货币政策和股市趋势分析,精通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与经济指标预测,注重宏观经济与政策动向对市场的影响。

对冲基金: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实践 作者简介

本书是2009-2011年翻译的,2011年7月出版,迄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出版社库存早已告罄,我偶尔想买几本送人,亦不可得。现在出版社准备再版,要求修订,于是欣然领命。
2009年我开始翻译此书时,国内金融从业人员和学术界对作者罗闻全(Andrew W. Lo)了解不多,因此我在《译者序》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生涯和学术成就。今天,国内读者对他的学术成就已经很熟悉,不必在这方面再费笔墨。
当时我还提到,在Peter L. Bernstein于2007年出版的Capital Ideas Evolving中,依次介绍了Paul Sameulson、Robert Merton、罗闻全、Robert Shiller、William Sharpe、Harry Markowitz和Myron Scholes的学术思想,当时只有罗闻全和Robert Shiller尚未获得诺贝尔奖,未来获奖也并非不可能。2013年,Robert Shiller获得了诺贝尔奖,目前这个名单中只剩下罗闻全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次主要修订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去掉了几个术语后面的英文原文。2009-2011年翻译时,为了便于理解,在一些术语后面保留了英文原文。现在很多术语业内已经耳熟能详的,不必再保留了。

本书是2009-2011年翻译的,2011年7月出版,迄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出版社库存早已告罄,我偶尔想买几本送人,亦不可得。现在出版社准备再版,要求修订,于是欣然领命。

2009年我开始翻译此书时,国内金融从业人员和学术界对作者罗闻全(Andrew W. Lo)了解不多,因此我在《译者序》中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生涯和学术成就。今天,国内读者对他的学术成就已经很熟悉,不必在这方面再费笔墨。

当时我还提到,在Peter L. Bernstein于2007年出版的Capital Ideas Evolving中,依次介绍了Paul Sameulson、Robert Merton、罗闻全、Robert Shiller、William Sharpe、Harry Markowitz和Myron Scholes的学术思想,当时只有罗闻全和Robert Shiller尚未获得诺贝尔奖,未来获奖也并非不可能。2013年,Robert Shiller获得了诺贝尔奖,目前这个名单中只剩下罗闻全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次主要修订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去掉了几个术语后面的英文原文。2009-2011年翻译时,为了便于理解,在一些术语后面保留了英文原文。现在很多术语业内已经耳熟能详的,不必再保留了。

二是修改了几个术语,使之更符合国内证券基金行业的习惯。例如基金的“liquidation”,之前译为“清算”,过于正式,这次改成“清盘”。“active/passive strategies”,之前译为“积极型/消极型策略”,这次改为“主动型/被动型策略”。但读者要注意,在我国,“主动/被动”的含义较窄,“主动策略”经常指投资者主动选股择时、承担风险;“被动策略”主要指投资者买入一揽子证券标的或指数基金,被动地跟踪模拟指数。本书中的含义则要宽泛一些(具体见第6章)。

三是修改了之前几处疏忽导致的错误;并对几个句子做了润色。


借此机会谈一下过去十几年我国对冲基金的发展情况。主要涉及几个问题:

第一是发展速度。我国对冲基金发展迅速,进步巨大。2011年阳光私募已经很多,但专门的对冲基金较少,主要是一些私募基金在从事商品期货、固定收益套利、事件驱动策略、濒危证券策略、FoF或可转换套利型策略,数量少,规模小。2010年4月16日我国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2011年推出转融通业务,使A股市场投资者摆脱了只能做多、难以采用杠杆的限制,可以进行多空双向交易。此后随着各类股指期货期权、商品期货期权的推出,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发对冲基金产品。有些证券公司还推出了场外个股期权产品,吸引投资者参与。

公募基金方面,几乎每个公募基金产品的募集合同中,都会载明允许采用股指期货合约对冲市场风险。目前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公募基金公司,几乎都设有专门的量化团队,发行量化对冲产品,通常是采用股票市场中性策略。有的公司还会面向特定投资者发行对冲基金产品。私募基金因为受监管限制较少,发行的对冲基金产品更加灵活,包括股票市场中性型、事件驱动型、宏观对冲型、期货与衍生品、多重策略型、濒危债券型等等。

另外,公募基金通常有专门的FoF团队;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券商资管、信托公司也会把部分资金投资于其他基金产品,本质上也是FoF。这些FoF绝大多数都投资于只能或只愿做多的公募基金产品,通常不把它们当做对冲基金;只有很少会投资于私募对冲基金产品。本书提到美国有FoF型对冲基金,是因为它们所投资的标的(基金)本身会采用对冲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对冲基金分散在公募、私募基金公司等机构中。但我国对它们的策略类型没有统一的界定,也没有准确的统计,因此缺乏关于对冲基金规模的准确数据。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4月底,正在运行的对冲基金产品有6714只,资产管理规模达到8731.50亿元。截止2024年8月底,私募基金的总规模是19.65万亿元,粗略估计其中对冲基金的规模应该有几万亿元。

随着对冲基金的发展,量化产品交易量在市场总交易量中的占大幅增长。2022年至2024年9月,A股表现低迷,交易清淡。量化产品大行其道。当时这类产品持股时间较短,经常有10%左右的盈利就卖出,一方面给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迅速消除了本来就不多的盈利机会,被视为股市的“收割机”。当时量化产品的交易量经常占到每日交易量的10%甚至以上,它们不全是对冲基金,但有不少是对冲基金。

总之,过去十几年,我国对冲基金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发展迅速。另外,2015年之后,外资借道陆股通大举进入A股市场,其中不少也采用对冲策略。在每次股市快速涨跌中,总能看到境外对冲基金的身影,例如2024年2月、2024年9月底之后A股的快速上涨行情中,境外对冲基金功不可没。

第二是风险问题。采用对冲策略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风险,但在运营过程中,有时候会导致风险过高,甚至传染至整个市场。本书第10章举了2007年8月6-10日美国某些量化股票中性投资组合减仓,导致持有类似头寸的投资组合净值下跌、跟随减仓,最终风险传染至其他对冲基金的例子。类似的情况在我国也发生过,例如2015年6月中旬至7月初、2015年8月的股灾,以及历次快速杀跌,其中都有对冲基金做空股指期货、导致股指期货快速下跌、并拖累现货市场的因素。对冲基金凭借层出不穷的投资工具和花样繁多的投资策略在市场上兴风作浪,其他基金产品(比如只能做多的公募基金产品)则举步维艰。

第三是监管问题。本书第7章讨论了美国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2008年危机之后,美国开始加强金融监管。2010年7月21日,美国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正式生效,其中第四章是《私募基金投资顾问注册法案》,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在我国,2012年12月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时,已经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纳入监管,但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整体远不如公募基金严格。也就是说,对公募基金设立的对冲基金的监管一直很严格,对私募基金设立的对冲基金的监管则较为宽松。对私募对冲基金管理人的资质、信息披露、信息审查、备案要求等都较为宽松,导致对冲基金运营中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挪用基金资产、操纵股价、内幕交易、操纵流动性差的期权价格、与公募基金经理勾结进行利益输送等,凸显了对冲基金监管的复杂性。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我国召开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预期未来对对冲基金的监管会趋严。

第四是市场变化对冲基金的挑战。对冲基金投资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风险与挑战,能够积累业绩并发展壮大的对冲基金终归是少数。例如,2024年9月24日央行宣布放松货币政策和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A股市场暴涨,那些持有大量股指期货空单和看跌期权的对冲基金损失惨重。2024年10月18日,某百亿规模的量化对冲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变化,对冲系列产品难以同时取得收益和缩小风险敞口,潜在收益风险比明显下降,未来收益将明显低于投资人预期。考虑到对冲产品的风险属性,公司将逐步将对冲全系产品投资仓位降低至0。”10月24日,另一量化对冲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司期权套利策略遭受重创。经公司内部商议后决定,公司未来主推策略将调整为带有多头敞口的策略,而不再推广类中性策略。”这些公告引发了市场上关于“量化基金投降了”、“量化基金失败了”的讨论。其实在本书第10章,作者就讨论过同样的问题。一次小概率事件当然不能说明量化对冲基金就此失败了,但它提醒我们,在对冲基金投资中,风险无处不在。在市场突如其来的动荡中,最稳妥的策略也可能招致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对冲基金策略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冲基金像鲶鱼一样,对资本市场这个生态圈中其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投资理念、研究方法和风险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期看,无论是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保险和券商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学习借鉴量化和对冲的投资理念。不仅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做出买入决策,还要在适当时机做出卖出决策,甚至卖空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第五是关于对冲基金的业绩评价体系和学术研究。在美国,有Lipper TASS、CS/Tremont等对冲基金数据库和HFR这样的对冲基金研究公司,一方面收集对冲基金的业绩信息,建立业绩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在我国,也有像Wind、iFind、私募排排网这样的数据库,但是采用金融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研究我国对冲基金的学术论文还很少(2024年9月24日之后股市暴涨对对冲基金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像本书这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修订再版,是一件好事。


2011年版的《译者序》中曾经介绍过,罗闻全的母亲Julia Yao Lo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在她的悉心教导下,罗家三姐弟都成了各自领域中的著名学者。但是2012年前后,她罹患癌症。罗闻全无法接受这一点,他开始关注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为了加快医药研发,造福患者,他创立了一家采用全新运营模式的生物科技公司——BridgeBio。不幸的是,罗老夫人没有来得及受益。这家公司于2019年6月26日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继续进行药物研发。

2010年6月10日,我完成本书的初稿后,回家探望父母,期间每天陪着年过古稀的父亲在医院打点滴,并在其病榻前修改译稿。当时很后悔自己为了求知,没有早日工作,赚钱赡养父母。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罗老夫人已经仙逝;我的母亲也于2016年6月23日因病离世;我的父亲于2021年7月做过胃癌手术后,元气大伤,2024年6月16日凌晨驾鹤西去。现在修订这本书,读到2011年我在《译者序》中的感慨,不禁黯然神伤。

资本也可以有善举。愿世上有更多的罗闻全,秉持善心,投入医药研发,造福世人。


寇文红

2024年11月10日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