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园动植物指南
-
>
世界鸟类百科图鉴:亚洲鸟类/欧洲鸟类/非洲鸟类/澳洲鸟类(全五册)
-
>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
-
>
爱因斯坦在路上:科学偶像的旅行日记
-
>
不可思议的科学史
-
>
动物生活史
-
>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新修订版)
动物建筑 本书特色
《动物建筑》通过跨界融合建筑学与生态学,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在“人类世”背景下,人类如何与动物共享这个星球?书中不仅探讨了动物如何适应和利用人类建造的环境,还展示了动物自身的建筑智慧如何为人类提供灵感。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与动物“共居”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提到了猫、狗、蜜蜂、狐狸、大象、河狸等30种动物,通过大量令人信服的实例,证明了建筑与城市环境不应只以人类为中心,仿生建筑、生态建筑可以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为其他生物提供宝贵的栖息之地。这种“共居”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共享,也是野性与文明的深度融合。
本书具有敏锐的文化视角。作者多布拉什切齐克梳理了丰富的古今建筑案例、文学影视作品、当代装置艺术,并精心挑选103幅插图,生动呈现了动物与人类社会之间千丝万缕、难以分割的联系。这种文化深度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隐秘的情感纽带,激发我们重新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
《动物建筑》打开了创造全新空间形式的思路,通过切实可行的生态设计理念,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环保和可持续的选择,从而构建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未来。
动物建筑 内容简介
无论是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还是在暗处结网的蜘蛛,在建筑环境中,几乎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动物的身影。
本书探索了蜜蜂、燕子、河狸、猫等30种动物利用空间的独特方式,及其对人类建筑的启发和影响,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其他生命形态的关系、创造全新的建筑形式打开了思路。建筑作家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不仅巧妙地将建筑学与生态学融为一体,还从文学、电影和当代艺术作品中梳理人类对动物的复杂情感,呈现了游走于理性与想象力之间的多元视角。在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对于人类与自然如何更好地和谐共生,本书给出了别具一格的精彩答案。
动物建筑动物建筑 前言
2010年,由建筑师珍妮·甘设计的摩天大楼爱克瓦大厦在芝加哥落成,并被誉为既适合人类居住,又考虑到其他动物生活的典范建筑。它那波浪形的外立面和烧结玻璃可以避免鸟类接近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鸟类受伤或死亡。对于“动物友好”建筑来说,设定的门槛也许并不高——这也不足为奇,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将动物排斥在外,甚至视其为“低人一等”。更常见的是,动物只有在被认为对人类有用时,如作为牲畜、家养宠物、实验动物,或动物园和水族馆等消费场所中的景观时,它们的建筑才会被特别设计。如果这些动物并没有特殊的用处,那么它们常被视为“有害动物”,并被清除或消灭。当地球上的建筑行业成为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时,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自身与动物的关系,不仅要在设计建筑时考虑动物,而且要将其视为“共居者”,并寻找一些措施来改变我们长期观念中的“人类例外论”。
动物建筑 目录
导言 重返大地
**章 微型世界
第二章 天际
第三章 野生
第四章 水生
第五章 家养
尾声
注释
扩展阅读
致谢
译名对照表
动物建筑 相关资料
与鸽子一样,燕子很可能在几万年前就开始与人类密切接触,那时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建造永久性定居点。燕子的巢筑在洞穴、悬崖缝隙、岩洞或空心树中,对于崖沙燕来说,河流的泥岸或沙岸更合心意。不管是燕子还是毛脚燕,它们的杯状巢都是由数以千计的泥团黏合而成的,它们将泥团与稻草混合,并用唾液粘在一起,然后放置在墙上露出的任何合适物体上,例如钉子上。燕子的巢紧靠屋檐,巢的入口是一个半圆形的小孔;燕巢相对来说比较开放,这也许是燕子与人类的家庭生活联系比崖沙燕更加紧密的原因。与白蚁丘一样,这种建筑方法与乡土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泥土和稻草的结合在世界各地的传统住宅和农业建筑中随处可见,在如今的生态建筑中也越来越多。正如导言中提到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将燕子筑巢作为人类最初住所的灵感来源之一。维特鲁威认为,人类语言和建筑的起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建筑的进化只是动物世界中已存在构造的延续和发展。
燕子筑巢所需的只是陡峭墙壁上的落脚点,以及足够的遮蔽物。正如家燕的英文俗名 barn swallow(意为“仓燕”)一样,燕子通常喜欢在人类的谷仓内筑巢,当然,它们也会在其他各种环境中筑巢。据鸟类学家安吉拉·特纳的记录,有个燕巢建在屋外挂着的一把花园剪上,还有个燕巢建在谷仓外悬挂着的猫头鹰尸体上,甚至还有一些燕子的巢建在移动的物体上,比如每天穿越同一条路线的轮船,甚至是往返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两湖之间的火车上。在奥斯曼帝国,人们经常在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和宫殿的外墙上为燕子及其他鸟类建造精致的鸟屋与浴盆。这些装饰性鸟屋用石头、木材或泥土建造,从14世纪到19世纪一直长盛不衰,但现存的仅有几座。伊斯坦布尔阿亚兹马清真寺(1757—1761年)的外墙至今仍保留着精美的石雕鸟屋。这种鸟巢可以容纳燕子、麻雀和鸽子,是奥斯曼帝国宫殿的微缩复制品,配有圆顶、拱形入口和一栋奇特的侧楼,大概是为了容纳不合群的住户。
为了带来好运而建造一座模仿人类建筑的鸟类版建筑,是一种拙劣的模仿和糟糕的拟人化。一些鸟类保护组织,如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已经对这种方式提出了警告——在设计巢箱时,他们主张不带感情色彩的功能主义。然而,正如海伦·麦克唐纳所言,这种态度更多是源于人类的喜好(和阶级)问题,而非经验证据。实际上,鸟类对我们的设计理念漠不关心:从鸟屋中获得乐趣的只有我们,而且这种乐趣只属于我们人类自己。
动物建筑 作者简介
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Paul Dobraszczyk),英国建筑作家、摄影师、视觉艺术家,伦敦大学巴特利建筑学院客座教师。其写作和研究涵盖了生态学、城市未来、地下空间和废墟、印刷文化及工业建筑等主题,著有《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铁艺、装饰和建筑》《潜入野兽的腹地:探索伦敦维多利亚式下水道》《死亡之城:城市废墟与破败奇观》等。
中国品牌十大病根
¥22.9¥39.8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纪念版
¥10.5¥29.8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the great art of Dunhuang
¥294.5¥398.0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10.5¥28.0沙岸风云
¥34.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