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

包邮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

作者:朱佳木 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25-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93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02.6(6.8折) 定价  ¥2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14140
  • 条形码:9787515414140 ; 978-7-5154-1414-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本书收入了作者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的56篇论文(外加2篇访谈),并按照“新时代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新时代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阐释和总结”“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和宣传”等5个专题,加以分类编排。 作者认为,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在新中国史中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新中国史的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的精神,进一步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审视和阐释国史,加强国史学科建设,为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作出国史工作者的新贡献。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 目录

目 录


新时代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联系实际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应当着力解决的两个问题 / 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 2013 年“1·5”重要讲话的几点学习体会 / 007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纪念毛泽东、邓小平、陈云诞辰座谈会讲话中蕴含的

三个重要观点 / 02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之一 / 035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之二 / 044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 054

“革命理想高于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要义 / 080

新时代与改革开放航向的校准

——论我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根本经验 / 086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时代特色 / 1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篇之作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1·5”重要讲话发表10 周年 / 135

结合新中国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16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原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 168


新时代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 / 184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198

正确把握党的*高纲领与当前纲领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个宝贵经验 / 21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对初心的不渝坚守 / 230

用党的初心校准改革开放的实践 / 250

学习老一辈,深刻悟“初心”/ 288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精神的塑造 / 291


新时代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现实、历史、未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三个视角

——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体会之一 / 30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把握好的三对重要关系 / 318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性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及前进方向 / 350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 373

从新中国 70 年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定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体会 / 379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 38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格局 / 436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阐释和总结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 442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贯通总结和研究新中国的历史经验 / 476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 487

如何观察当代中国 / 491

新中国反封锁反制裁反干涉的历史及启示 / 509

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者 / 514

陈云经济思想的再认识 / 542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评价 / 563

“156 项工程”的当代启示 / 592

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 / 595

新中国 65 年的发展与抓住历史机遇 / 605

新中国的 70 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新长征 / 613

新中国 70 年的变与不变 / 62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75 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 637

新中国的 75 年在世界当代史中的地位 / 687

研究当代中国史离不开对世界社会主义史的研究 / 699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和宣传

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当代中国史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建设 / 704

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鼓舞和指引下推动新中国史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 / 731

加强国史研究和宣传,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 736

以唯物史观推进新中国史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 / 740

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 746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展中国当代史理论研究 / 757

牢固确立新中国史研究的学科定位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贺信精神 / 786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史学科理论建设 / 795

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范畴与方法论 / 826

正确看待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是搞好新中国史编撰的关键

——评《新中国 70 年》/ 843

再谈国史分期问题 / 849

当代中国史理论研究的学科建设及当前任务 / 866

切实开展好国史进校园活动 / 881


中国当代史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

——朱佳木教授访谈录 / 888

探寻历史足迹 启迪来者奋斗

——访新中国史史学家朱佳木教授 / 923

展开全部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 相关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节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75 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无疑是其中最为光辉的篇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列宁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建立了第一个横跨欧亚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的七八个国家和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老挝,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由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了世界1/3 的人口和 1/4 的土地。尽管苏东剧变以后,世界只剩下中国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一国的人口数量便超过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总和,并早已成为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这一事实不仅有力证明了苏东剧变并不意味社会主义的消亡,而且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
只要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新中国的75年,人们就会看到,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无论是在建设方针正确的时期,还是在有所偏差的时期,这75年历史的主题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的,首要主线都是把中国早日建成国力强盛、人民富庶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取得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总结出丰富的宝贵经验,获得了许多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人们至今虽不能说完全清楚了,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释,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百余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对它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原则还是清楚的,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这一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迈向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消除工农、城乡、脑体劳动的三大差别,还不能做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 而且,“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但它在前进方向上,是以达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在制度设计上,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做准备的;在价值观上,是以共产主义为取向的。因此,社会主义阶段属于共产主义的范畴,是与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资本主义是“以资为本”的社会,一切围绕资本的利益、服从资本的需要,即资本至上;而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围绕人民的利益、服从人民的需要,即人民至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节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75 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无疑是其中最为光辉的篇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列宁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建立了第一个横跨欧亚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的七八个国家和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老挝,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由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了世界1/3 的人口和 1/4 的土地。尽管苏东剧变以后,世界只剩下中国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一国的人口数量便超过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总和,并早已成为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这一事实不仅有力证明了苏东剧变并不意味社会主义的消亡,而且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

只要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新中国的75年,人们就会看到,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无论是在建设方针正确的时期,还是在有所偏差的时期,这75年历史的主题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的,首要主线都是把中国早日建成国力强盛、人民富庶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取得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总结出丰富的宝贵经验,获得了许多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人们至今虽不能说完全清楚了,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释,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百余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对它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原则还是清楚的,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这一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迈向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能消除工农、城乡、脑体劳动的三大差别,还不能做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 而且,“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但它在前进方向上,是以达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在制度设计上,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做准备的;在价值观上,是以共产主义为取向的。因此,社会主义阶段属于共产主义的范畴,是与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资本主义是“以资为本”的社会,一切围绕资本的利益、服从资本的需要,即资本至上;而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围绕人民的利益、服从人民的需要,即人民至上。

社会主义阶段究竟需要多长时间?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出现之前也不可能讲。列宁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初,曾认为社会主义阶段不过10 年、20 年,但他后来发现实现共产主义没那么容易,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推行了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部分私营与外资企业的新经济政策。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也犯过急性病,1936 年就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但后来纠正了这个提法。新中国同样出现过把社会主义阶段看短的情况,犯过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后来虽然经过挫折冷静了下来,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才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也有高级阶段和初级阶段之分;在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认识上,也重新回到了党的八大的判断,即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中国已历经近70年建设的实际出发,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任务已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做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重要论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虽在某些具体政策上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有所区别, 但在主要原则上,遵循的仍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前进方向上,仍然是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为目标;在制度设计上,仍然在为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作准备;在意识形态上,仍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作指导。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 作者简介

朱佳木,1946年6月生于黑龙江佳木斯,汉族,籍贯江苏南通。1970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理事长。

1975年由部队调入国务院政治研究室,1977年任胡乔木秘书,1980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简报组工作,1981年任陈云秘书(1982年担任办公室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1985年任天津港务局副局长,1987—1990年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临时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90—1999年历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组组长、室务委员兼秘书长、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1999年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后兼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2000年12月—2012年4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

曾被聘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政协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