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医者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奠基者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包邮 医者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奠基者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5-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2
中 图 价:¥39.1(5.8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医者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奠基者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560398
  • 条形码:9787507560398 ; 978-7-5075-6039-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医者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奠基者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本书特色

若要介绍他,他的名字前面,可以有太多瞩目的前缀:剑桥大学**位中国医学博士、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扑灭百年前东北鼠疫大流行的总指挥、首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伍氏口罩发明者、中国海港检疫主权得以收归的推动者、中华医学会创办者、人民医院创建者……但当这些前缀回归原点,糅成短短朴素的几个字,他的出场,也许可以这样介绍:他是医者伍连德。

本书描绘了伍连德的一生,并配以大量珍贵照片,带领读者回到那些破天荒、开先河的历史瞬间。


医者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奠基者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辉映的叙事方式,记述了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伍连德的传奇一生。他生于南洋槟榔屿,求学于英国剑桥大学,之后毅然归国立志传播现代医学科学。当东北暴发鼠疫,朝廷束手无策,他义无反顾逆行一线,以解剖、隔离等在当时封闭的中国属于破天荒的科学抗疫手段,在短短67天内扑灭了鼠疫。他视发展中国现代医学事业为己任,成立中华医学会,筹建人民医院、滨江医学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协和医(学)院等,使现代医学在中国渐成燎原之势。此外,他也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领航者,在他的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正如本书作者所写,“他曾经顶天立地地站着,是一个伟大国家现代化的先锋和旗手”。

医者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奠基者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目录

序 史海流芳,国士无双—再记伍连德先生

1. 诞生于槟榔屿:开启传奇人生 001

2. 跨越重洋:远赴英伦的求学岁月 009

3. 初返马来亚:剑桥医学之光的波折 024

4. 踏上中华大地:开启中国卫生事业新篇章 038

5. 东北鼠疫:中国科学防疫**人 046

6. 学术丰碑:肺鼠疫研究的卓越贡献 089

7. 人定胜天:坚忍不拔的医学家 101

8. 奉献与执着:在防疫事业中不懈追求 125

9. 培育英才: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先驱 152

10. 医疗先锋:构筑中国现代化医院、医学院 164

11. 海港检疫管理处:守护国门与民众安全 185

12. 重返南洋:在马来亚的晚年时光 198

13. 引领世界舞台:公益为怀的学问家 212

14. 家庭与亲情的纽带:家庭故事与情感世界 224

得之于人 用之于世 医学家伍连德自述 242


展开全部

医者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奠基者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相关资料

1.诞生于槟榔屿:开启传奇人生

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海岛。这里有着碧蓝的海水,细腻的沙滩,郁郁葱葱的植被,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更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槟榔屿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华人的传统文化和马来人独有的当地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岛上,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华人的传统习俗,也可以感受到马来人的热情和友好。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槟榔屿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此外,槟榔屿还充满传奇色彩。这里曾经是海盗的巢穴,也是英雄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战场。如今,这些历史故事成为槟榔屿独特的文化遗产,使得槟榔屿的名字中带着神秘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索它的每一个角落。而它的每一个角落,似乎也彰显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源于其自然风光,也源于其丰富的人文历史。
在槟榔屿的历史中,伍连德的贡献无疑占据重要的地位。伍连德,这个名字在20世纪初的中国和东南亚的医学界如雷贯耳。而他的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绝不局限于医学领域,更遍布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伍连德的一生与槟榔屿紧密相连,而槟榔屿也见证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华人少年,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医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的历程。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海外殖民地马来亚槟榔屿。这个位于马来亚西北部的小岛,当时既有英国人的定居点,也有华人社区。伍连德是伍祺学和林彩繁夫妇的第四个儿子,在家中的十一个孩子里,他排行第八。家中的儿子们属连字辈,前面三个儿子分别是连胜、连兴、连发, 伍祺学为这个新出生的儿子取名连德。不知道是否因为伍祺学本身也行四,所以他在为第四个儿子取名的时候,似乎特别注入了一些美好期望。
伍连德的父亲伍祺学在槟榔屿的中华街上开了一间金铺,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富足。在这间伍祺学租下的房子里,楼下是金铺,人来人往, 楼上则是一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19世纪末期的马来亚是纷乱的,各民族混居,移居至此的华人也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多数是讲粤语的广东人、讲闽南语的福建人,还有些客家人,他们在这里仍坚守着自己在中国时的生活习俗。除华人外, 这里还有高傲的英国人,衣着艳丽的印度人,以及少数靠打鱼为生的马来人。这里不仅有民族的区分,也有阶层的区分—富人和穷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槟榔屿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伍连德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和多元的文化。这使得他自童年起便养成了平等、包容的生活态度, 以及善于和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他也因此熟练掌握了汉语、英语和马来语等多种语言,这为他日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诞生于槟榔屿:开启传奇人生


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海岛。这里有着碧蓝的海水,细腻的沙滩,郁郁葱葱的植被,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更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槟榔屿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华人的传统文化和马来人独有的当地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在岛上,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华人的传统习俗,也可以感受到马来人的热情和友好。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槟榔屿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此外,槟榔屿还充满传奇色彩。这里曾经是海盗的巢穴,也是英雄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战场。如今,这些历史故事成为槟榔屿独特的文化遗产,使得槟榔屿的名字中带着神秘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索它的每一个角落。而它的每一个角落,似乎也彰显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源于其自然风光,也源于其丰富的人文历史。

在槟榔屿的历史中,伍连德的贡献无疑占据重要的地位。伍连德,这个名字在20世纪初的中国和东南亚的医学界如雷贯耳。而他的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绝不局限于医学领域,更遍布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伍连德的一生与槟榔屿紧密相连,而槟榔屿也见证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华人少年,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医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的历程。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海外殖民地马来亚槟榔屿。这个位于马来亚西北部的小岛,当时既有英国人的定居点,也有华人社区。伍连德是伍祺学和林彩繁夫妇的第四个儿子,在家中的十一个孩子里,他排行第八。家中的儿子们属连字辈,前面三个儿子分别是连胜、连兴、连发, 伍祺学为这个新出生的儿子取名连德。不知道是否因为伍祺学本身也行四,所以他在为第四个儿子取名的时候,似乎特别注入了一些美好期望。

伍连德的父亲伍祺学在槟榔屿的中华街上开了一间金铺,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富足。在这间伍祺学租下的房子里,楼下是金铺,人来人往, 楼上则是一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19世纪末期的马来亚是纷乱的,各民族混居,移居至此的华人也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多数是讲粤语的广东人、讲闽南语的福建人,还有些客家人,他们在这里仍坚守着自己在中国时的生活习俗。除华人外, 这里还有高傲的英国人,衣着艳丽的印度人,以及少数靠打鱼为生的马来人。这里不仅有民族的区分,也有阶层的区分—富人和穷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槟榔屿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伍连德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和多元的文化。这使得他自童年起便养成了平等、包容的生活态度, 以及善于和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他也因此熟练掌握了汉语、英语和马来语等多种语言,这为他日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伍连德的童年是平静而愉快的。金铺生意热闹而纷繁,幼年的伍连德常常被姐姐和店员带到楼下或者街上玩耍。他也常常被自家阿叔背着走街串巷,去感受和触碰这个世界:早晨去打探市场上各类用品的价格和用途,晚上去观音庙前看各式街头演出。最令伍连德印象深刻的是离家不远处那座香火旺盛的观音庙,以及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中国春节。平日,小伍连德观察众多香客向中国的神明求占问卜,而到了春节,他又能整整两周全身心地沉浸在华人的重大庆典里。这些极具中华美学的传统仪式,建立起了他的民族归属感。

华人在槟榔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唐朝时便有华人在此定居,而槟榔屿的命名也是沿用了记载在《郑和航海图》中的名字。槟榔屿环境宜人,物产丰富,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的移民经过几个世纪的迁徙融合,让槟城a成为马来西亚华人占比最多的一个州,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海外华人文化。

伍连德出生之时正值中国清朝晚期。1909年,清政府颁发《大清国籍条例》,第一章第一条即规定:“凡下列人等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一)生而父为中国人者。(二)生于父死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三)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生而父为中国人者”,即父亲是中国人,子女无论何地出生、何地生活均被认同为中国人。具有中国国籍的男子的子女,若出生地在国外,其取得所在国国籍的同时也取得中国国籍,也就是被承认拥有双重国籍。当时,这一条例让身处海外、心系祖国的华侨及其后代,更加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永远都是中国人。

伍祺学和林彩繁都是华侨,二人对孩子的教育也带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时常教育子女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随着伍连德渐渐长大,一家人围坐吃饭或闲暇无事时,好奇的他也会常常缠着父亲、母亲或者哥哥、姐姐,央求他们再讲一讲上一代人的故事。

18世纪中期,中国广东沿海一带便有人出海闯世界。有的人漂洋过海到北美洲或大洋洲淘金,有的人背井离乡到南洋谋生。原籍广东新宁(今广东台山)的伍氏一家也不例外。伍家行四的儿子伍祺学是一位有勇气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人们背井离乡大多是生活所迫。按照习俗,伍祺学的大哥和姐姐们留在了家乡,二哥三哥则远渡北美成了华工,收入很低, 仅能自保。16岁的伍祺学听说南洋是一块富饶的宝地,赚钱很容易,而且气候宜人,终年无冬,便决定独闯南洋。

伍祺学刚到槟榔屿时,行李只有一张草席和一个枕头。然而,幸运的是他很快就进入了一家金店做学徒,几年后他学成手艺,自己开了金铺, 雇用了几位助手专门制作当地女子佩戴的各种首饰。由于手艺好,他制作的金银饰品玲珑精美,样式新颖、别致,深受当地妇女的喜爱。渐渐地,顾客越来越多,生意越发兴隆,他也成为家族中唯一能照应、接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人。这一年,伍祺学这位闯南洋的佼佼者到了26岁的年纪,业已立但家未成,是时候给店铺找个老板娘了。这时,有人给他介绍了同是华侨的林家。

林家祖上也是从广东来南洋闯荡并扎根于此的。林彩繁的父亲林道解出生于广东新会,娶了一位槟榔屿本地出生的客家女子郭氏,第一胎生下的孩子就是女儿林彩繁。林道解夫妇不甚满意,此后一连生了五个儿子,接着又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林彩繁一直承担着照料六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的重任,出嫁后也时常帮助娘家。

也许是林彩繁有特别的育人之道,她曾照料多年的六个弟弟各自都有不凡的成就。林家六兄弟都曾在长大后回到祖国,同在清政府水师服役, 这是十分罕见的。长弟林国祯退伍后回到槟榔屿,成了政府译员;二弟林国祥担任“广乙”舰管带,参与中日甲午战争,后又被清政府派往英国, 在英国的纽卡斯尔停留了三年时间,监督造船;三弟林国裕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与邓世昌一道英勇牺牲,成为北洋先烈;四弟林国礼回到马来亚,定居霹雳州;五弟林国湖留在福州担任海军军官;小弟林六经回到马来亚后,依靠过人的经商头脑,成了槟榔屿的首富。

伍祺学与林彩繁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够提升整个家族的地位。伍家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养育下,都十分优秀。长子回到祖籍广东,成为伍家“大家长”。次子进入英语学校,三子进入中文学校,两人分别在年少时就显露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几个女儿纵使生活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也在林彩繁的教导下成长为或精明能干,或贤惠善良的优秀女性,三女林月清甚至有机会接受了教育。父亲仁义忠厚, 母亲育人有道,伍连德的亲人们为他树立起非常好的人生榜样,影响和激励着他一步步走向“传奇”。

1886年,7岁的伍连德到了入学的年纪,虽然家里开着金铺,但要养活一大家子人,以及接济亲属,开销实在不小。伍连德上不了学费昂贵的私学,就进入英国人在槟榔屿设立的公立学校—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在那里接受教育。大英义学建于1816年,它的优点是每月仅收极少学费,对贫困学生可以减免,师生的思想与信仰也比较自由。在校期间,由校长、英国人威廉·哈格里夫斯老师亲自教授学生英语、文学、历史。伍连德在这所学校接受了十年的教育,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和文明。

伍连德从小学习刻苦。家中没有专门用于学习和睡眠的房间,他就在店铺后面找个能放下一张小桌子和一把椅子的空间。没有电灯,晚上吃饭时一家人会点一盏煤油灯,他就借着这点儿亮光学东西;吃完饭以后就不准再点煤油灯了,伍连德便只能靠一个小小的椰油灯看书。尽管生活朴素,但伍连德的童年是快乐的。他深受哈格里夫斯老师的影响,喜欢阅读各种书籍,从科学到文学,从历史到哲学,这些书籍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此外,他还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如社区的庙会和庆典等。这些活动不仅让他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还让他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和人群。这一切深深地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而这种渴望和热爱也帮助他日后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少年时期的伍连德学习成绩一直很好。1885年,槟城总督史密斯爵士设立了英女皇奖学金,每年集中东南亚优秀学生到新加坡进行一次会考, 其中前两名的优秀学生可被授予每人每年200英镑奖学金,共四年,并提供去英国的船票,目的是鼓励学生继续求学,让有潜力的学子有机会赴英国进一步深造。这几乎是华人子弟唯一的上进途径,竞争十分激烈。即使伍连德刻苦勤勉,学习成绩优异,也是在参加了四次考试后才获得这份珍贵的机会。1893年,14岁的伍连德名列第八;1894年,他名列第五,得到政府颁发的奖金50英镑;1895年,他考取第二名,但由于岁数太小,未达到留学年龄,所以不能领取奖学金,不过得到了180英镑的政府奖金; 1896年,17岁的伍连德考取了当年唯一的英女皇奖学金名额,获得去英国读书的资格。

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好事情,但当时有一部分亲戚反对伍连德只身前往英国,怕他赴英留学后会脱离家庭,还需要剪掉脑后的辫子—这将使他失去中国人的身份,更怕伍连德会娶一位英国女子回来。然而,伍连德的二哥伍连兴非常支持他去英国。当时伍连兴正在槟城地方法院任副翻译官,见多识广,眼界更高一些,他力排众议,竭力支持伍连德出国留学。在伍连德的坚持和二哥的支持下,伍家父母最终同意了。

那么,出国该学什么呢?伍连德考虑再三。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曾遭受病痛折磨几近丧命的经历,又看到当地平民缺医少药的情景,决定学医, 为民服务。他向自己钦佩的哈格里夫斯校长请教,哈格里夫斯将伍连德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槟城的首席行政长官威尔金森先生。威尔金森建议伍连德选择一所小型且费用较少的学院,例如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这样他不仅可以得到导师们更多的关注,而且结交的朋友也大多比较节俭。不过,威尔金森也提到,获得医学学位是相当困难的,不要企图找捷径,如果他真的热爱这个职业,有志于此,不妨一试。威尔金森还热情地表示, 如果伍连德愿意接受他的建议,他将即刻写推荐信给该学院的领导。伍连德认真听取了威尔金森的建议,回家后便马上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申请进入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

医者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奠基者伍连德的传奇人生) 作者简介

方蕾亚,本名方丽丽,福建漳州人,马来西亚槟城伍连德学会会员,北京伍连德研究会(筹)成员。

师永恒,河南漯河人,北京伍连德研究会(筹)主要筹办者,伍连德文化研究资深专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