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北朝文学的本土性及其对南朝文学的接纳

包邮 北朝文学的本土性及其对南朝文学的接纳

作者:金溪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12-01
开本: 不计 页数: 270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86.1(7.3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北朝文学的本土性及其对南朝文学的接纳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3214638
  • 条形码:9787573214638 ; 978-7-5732-1463-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北朝文学的本土性及其对南朝文学的接纳 本书特色

本书虽以北朝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纳作为主题,但并非直接从文学创作与交流的层面入手,而是从北朝自身政治环境、文化渊源及文化追求为出发点,分析北朝的不同人群如何在接纳南朝士人、南朝文化以及南朝文学创作习惯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文化圈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对其接纳的南朝文学进行改造,从而*终对隋唐文学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本书通过平齐民与逃亡士族这两类入北南人的不同模式、入北琅琊王氏子弟的情况、用于安置入北的南朝士族的麟趾殿和文林馆两处皇家著述机构的设立和用途、北朝官方音乐文献制撰及其在礼乐制度建设的作用、“3 5”起句体杂言诗在南北的诗体变迁情况、以河北士人为主体的北方士人对齐梁诗体的学习与改造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作者在深入掌握相关文献的前提下,对所论述的问题展开系统性的分析,不作繁琐冗重的文献引用,语言清畅。袁行霈先生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说:“本书中关于北朝上层对入北南人及南朝文化态度变化的论述,关于北魏治国意识形态的概括,关于墓志文献的运用以及入北琅琊王氏的考证,关于麟趾殿与文林馆中入北南士的考察,都能发前人所未发,言之有据令人信服。尤其值得的注意的是,书中关于北朝文学与文化‘自主性’的阐述,并将这种‘自主性’与地域性相联系,进而指出北朝文化进程与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南朝士人,而是以河北大族与平齐民为主的北方士人,可谓慧眼独具。”

北朝文学的本土性及其对南朝文学的接纳 内容简介

本书虽以北朝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纳作为主题,但并非直接从文学创作与交流的层面入手,而是从北朝自身政治环境、文化渊源及文化追求为出发点,分析北朝的不同人群如何在接纳南朝士人、南朝文化以及南朝文学创作习惯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文化圈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对其接纳的南朝文学进行改造,从而*终对隋唐文学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本书通过平齐民与逃亡士族这两类入北南人的不同模式、入北琅琊王氏子弟的情况、用于安置入北的南朝士族的麟趾殿和文林馆两处皇家著述机构的设立和用途、北朝官方音乐文献制撰及其在礼乐制度建设的作用、“3 5”起句体杂言诗在南北的诗体变迁情况、以河北士人为主体的北方士人对齐梁诗体的学习与改造等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作者在深入掌握相关文献的前提下,对所论述的问题展开系统性的分析,不作繁琐冗重的文献引用,语言清畅。袁行霈先生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说:“本书中关于北朝上层对入北南人及南朝文化态度变化的论述,关于北魏治国意识形态的概括,关于墓志文献的运用以及入北琅琊王氏的考证,关于麟趾殿与文林馆中入北南士的考察,都能发前人所未发,言之有据令人信服。尤其值得的注意的是,书中关于北朝文学与文化‘自主性’的阐述,并将这种‘自主性’与地域性相联系,进而指出北朝文化进程与文学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南朝士人,而是以河北大族与平齐民为主的北方士人,可谓慧眼独具。”

北朝文学的本土性及其对南朝文学的接纳 目录

序一……袁行霈 1

序二……傅 刚 1

绪论……1
    一、研究综述 ……1
    二、选题意义 ……10
    三、研究方法 ……12
    四、基本思路 ……13

**章  南朝士人入北的两种模式——兼论北魏中期的正统意识及对南朝的态度 ……17
  **节  “内迁模式”入北南人回归北魏社会的过程 ……17
    一、河北大族南下青齐后的本土化与南朝化 ……17
    二、入北青齐士人的知识结构 ……25
    三、青齐士人融入北魏上层社会的途径 ……37
  第二节  北魏中期归降南人的地位、作用及其原因……43
    一、孝文帝汉化改革参与者的构成 ……44
    二、归降南人进入北魏政权的方式 ……60
    三、太和年间归降南人在北地位与南北正统性之争 ……66
  结语 ……75

第二章  墓志文献中所见的入北琅琊王氏 ——兼论宣武、孝明帝时期对待入北南人态度的转变………… 86
  **节  入北琅琊王氏成员的基本状况 ……88
一、王奂子孙的集中入北 ……88
    二、琅琊王氏成员在洛阳的住所与葬地 ……91
  第二节  入北琅琊王氏的婚姻状况及其融入北魏上层的方式 ……94
    一、入北琅琊王氏的婚姻状况 ……94
    二、入北琅琊王氏婚姻状况的时代背景与新特点 ……98
    三、入宫琅琊王氏女性与王氏地位提高的深层原因 ……103
  第三节  琅琊王氏在北仕宦及其政治背景与文化意蕴……107
    一、琅琊王氏在北仕宦的基本情况 ……107
    二、中书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人员构成的变化 ……109
  第四节  琅琊王氏墓志个案研究———《王诵墓志》考释……114
    一、《王诵墓志》的历史价值……115
    二、《王诵墓志》的文学价值……118
  结语……127
  附录:《王诵墓志》录文与校注……128

第三章  麟趾学士与待诏文林馆中的入北南士——兼论北齐、北周对南人的接纳 ……138
  **节  麟趾殿与文林馆的渊源与建置……140
    一、皇家著述机构的渊源与发展过程 ……140
    二、“麟趾殿”一词的多重性质与北周麟趾学士的设立……146
    三、北齐文林馆的设置、职掌与成果 ……150
  第二节  南人学士在北仕宦及北朝政权在政治层面对其的接纳…… 159
    一、麟趾殿南人学士的仕宦与地位 ……159
    二、文林馆南人学士在北齐的仕宦与地位 ……169
  第三节  麟趾殿、文林馆学士的文学活动及北朝对其在文化层面的
接纳……179
    一、麟趾殿南人学士在北周的文学活动 ……180
    二、文林馆南北士人的文学活动及其作用 ……190
  结语……199
第四章  北朝礼乐制度建设与官方音乐文献编纂……208
  **节  “正统”观念下的北魏礼乐建设:北朝礼乐建设的指导思想
与文献依据……212
    一、引论:北魏前后两阶段礼乐建设的推进方式 ……212
    二、北魏后期礼乐建设中的评判标准 ……217
    三、北魏礼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221
    四、北朝礼乐制度对南朝因素选择与接纳 ……234
  第二节  官方音乐文献制撰与北朝礼乐政治……237
    一、引论:北朝官方音乐文献的类型、特征及研究方法……238
    二、北朝官方音乐文献编纂活动的参与者 ……240
    三、北朝官方音乐文献编纂的流程 ……248
    四、北朝官方音乐文献的类型 ……255
  第三节  北朝官方音乐文献的编纂思路及其南朝渊源——从《隋书• 音乐志》所载北朝仪式歌辞的文献来源说起 ……264
    一、《隋书•音乐志》所载四代雅乐歌辞的不同体例……266
    二、北齐雅乐仪式歌辞著录体例及编纂思路的来源 ……272
    三、北齐雅乐歌辞创作中的南朝因素 ……275
  结语……279

第五章  “3+5”起句杂言诗体在南北两地的演变轨迹——兼论南北朝诗体的共生与分流……282
  **节  《悲平城》《悲彭城》和《问松林》的创作情况 ……282
    一、《悲平城》与《问松林》创作情况考辨……283
    二、元勰叹美《悲平城》之原因试析……286
  第二节  “3+5”起句杂言诗的起源及其在南北方的共生 ……288
    一、“3+5+5+5”体杂言诗的起源 ……288
    二、“3+5”起句杂言诗在东晋南朝的存在状况 ……291
    三、“3+5”起句杂言诗在北朝的存在状况 ……303
  结语……315

第六章  北齐文人对齐梁诗的学习与改造……322
  **节  北齐文人对齐梁诗的学习与模仿……322
一、北齐诗人用韵的南化 ……324
    二、北齐诗的格律化趋势 ……332
  第二节  北齐士人对已有诗风的改造及诗歌述怀功用的复归…… 342
    一、东魏北齐河北士人的进取心态与文学观念 …… 342
    二、南北士人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的共同尝试 ……347
  结语……350

结论……351

参考文献……359

后记……392


展开全部

北朝文学的本土性及其对南朝文学的接纳 作者简介

金溪,1982年出生于北京。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从袁行霈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于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校任教。现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文献学、中国古代音乐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曾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出版论文集《四达集:金溪音乐史研究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发表论文《中古乐录类文献的编纂与演变》《北魏石窟寺伎乐形象的出现、演变及其原因》《“正统”观念下的北魏礼乐建设》等三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