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诠释与阐发**章 共同体与个体: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的一对重要范畴 一 古代社会是共同体本位的社会 二 资本主义社会是个体本位的社会 三 自由人联合体中的共同体与个体关系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特征与意蕴 一 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概念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一般特征 三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有机体 四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理论意蕴 结语第三章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 一 批判蒲鲁东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二 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特征的总结 三 马克思关注社会有机体的方法 四 当代启示第四章 从共同体到市民社会的嬗变 一 共同体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 共同体社会的解体机制 三 从共同体社会走向市民社会的历史逻辑第五章 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再思考 一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史意蕴 二 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再思考 三 对马克思“颠倒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再评价第六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辨析与重构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经典注解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其他规定性 三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重构第七章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解及其不同语境的传播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解读 二 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传播 三 非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传播第八章 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性特质 一 市民社会属于私人领域 二 市民社会的诸原则 三 市民社会的精神是现代精神第二编 唯物史观重要概念在我国的理解与运用第九章 唯物史观所有制概念的汉译与概念生成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Eigentum”一词的使用 二 《共产党宣言》汉译过程中所有制概念的生成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概念疏义 四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所有制话语体系第十章 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汉译及其内涵流变 一 社会存在概念译名的考证与辨析 二 社会存在概念内涵的溯源 三 现阶段我国学界对社会存在概念内涵的争议第十一章 唯物史观“人民”概念中国化与党的人民话语历史建构 一 马克思主义“人民”概念在中国的生成与阐释 二 人民概念的运用与人民的革命话语建构 三 人民概念的运用与人民的建设话语建构 四 人民概念的运用与人民的改革话语建构 五 新时代人民话语的建构 结语第十二章 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生成与辨析 一 马克思从主体维度建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历程 二 马克思从主体维度建构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 马克思从主体维度建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意义第十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渊源考释与话语创新 一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理论渊源 二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实践渊源 三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话语创新第十四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汉译与理解研究 一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重要概念 二 “人的本质”概念在我国的定译过程 三 汉语“人的本质”概念的理解与疏义第十五章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渊源考释与原创性贡献 一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二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三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实践渊源 四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集体智慧渊源 五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原创性贡献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史研究 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充分张扬市场激励机制的“小政府,大社会” 二 计划经济对政府作用的倚重 三 当代自由市场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认识 四 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结语第三编 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价值与意蕴第十七章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考辨与时代化解读 一 共同体概念的内涵辨析 二 共同体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域 三 共同体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第十八章 资本对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 一 资本逻辑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建构 二 资本逻辑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解构 三 资本逻辑的扬弃与共产主义第十九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概念的双重语境 一 资本主义道德批判与科学批判的边界及其勾连 二 道德批判语境中的分配正义 三 科学批判语境中的分配正义 四 区分道德批判与科学批判才能化解有关分配正义的纷争第二十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一 学界对分配正义的基本看法 二 要历史地看待分配正义问题 三 真正正义的分配是按需分配 四 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当代启示第二十一章 从马克思的货币异化概念到列宁的金融帝国主义概念 一 马克思货币异化理论 二 金融帝国主义的种种表现 三 金融帝国主义的货币异化第二十二章 道德内化:从外在规范向内在律令的转化 一 两种不同的道德规范:显性的道德规范与隐性的道德规范 二 道德内化的过程分析 三 道德内化的评价机制 四 道德内化的困难及实现条件第二十三章 自然法概念的内涵及其所蕴含的理念 一 自然法源于人的理性 二 自然法诸理念 三 自然法在政府形成中的作用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概念的多维解读 一 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维度解读共产主义概念 二 从产品分配的维度解读共产主义概念 三 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维度解读共产主义概念 四 从消除旧式分工的维度解读共产主义概念第二十五章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当代研究 一 争议的焦点 二 学界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多维度解读 三 研究特点与努力方向参考文献后记**编 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诠释与阐发**章 共同体与个体: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的一对重要范畴 一 古代社会是共同体本位的社会 二 资本主义社会是个体本位的社会 三 自由人联合体中的共同体与个体关系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特征与意蕴 一 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概念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一般特征 三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有机体 四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概念的理论意蕴 结语第三章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 一 批判蒲鲁东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二 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特征的总结 三 马克思关注社会有机体的方法 四 当代启示第四章 从共同体到市民社会的嬗变 一 共同体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 共同体社会的解体机制 三 从共同体社会走向市民社会的历史逻辑第五章 黑格尔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再思考 一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史意蕴 二 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再思考 三 对马克思“颠倒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再评价第六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辨析与重构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经典注解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其他规定性 三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重构第七章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解及其不同语境的传播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解读 二 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传播 三 非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传播第八章 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性特质 一 市民社会属于私人领域 二 市民社会的诸原则 三 市民社会的精神是现代精神第二编 唯物史观重要概念在我国的理解与运用第九章 唯物史观所有制概念的汉译与概念生成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Eigentum”一词的使用 二 《共产党宣言》汉译过程中所有制概念的生成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概念疏义 四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所有制话语体系第十章 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汉译及其内涵流变 一 社会存在概念译名的考证与辨析 二 社会存在概念内涵的溯源 三 现阶段我国学界对社会存在概念内涵的争议第十一章 唯物史观“人民”概念中国化与党的人民话语历史建构 一 马克思主义“人民”概念在中国的生成与阐释 二 人民概念的运用与人民的革命话语建构 三 人民概念的运用与人民的建设话语建构 四 人民概念的运用与人民的改革话语建构 五 新时代人民话语的建构 结语第十二章 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生成与辨析 一 马克思从主体维度建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历程 二 马克思从主体维度建构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三 马克思从主体维度建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意义第十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渊源考释与话语创新 一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理论渊源 二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实践渊源 三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话语创新第十四章 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汉译与理解研究 一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重要概念 二 “人的本质”概念在我国的定译过程 三 汉语“人的本质”概念的理解与疏义第十五章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渊源考释与原创性贡献 一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二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三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实践渊源 四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集体智慧渊源 五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原创性贡献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史研究 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充分张扬市场激励机制的“小政府,大社会” 二 计划经济对政府作用的倚重 三 当代自由市场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认识 四 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结语第三编 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价值与意蕴第十七章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考辨与时代化解读 一 共同体概念的内涵辨析 二 共同体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域 三 共同体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第十八章 资本对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 一 资本逻辑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建构 二 资本逻辑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解构 三 资本逻辑的扬弃与共产主义第十九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概念的双重语境 一 资本主义道德批判与科学批判的边界及其勾连 二 道德批判语境中的分配正义 三 科学批判语境中的分配正义 四 区分道德批判与科学批判才能化解有关分配正义的纷争第二十章 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一 学界对分配正义的基本看法 二 要历史地看待分配正义问题 三 真正正义的分配是按需分配 四 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当代启示第二十一章 从马克思的货币异化概念到列宁的金融帝国主义概念 一 马克思货币异化理论 二 金融帝国主义的种种表现 三 金融帝国主义的货币异化第二十二章 道德内化:从外在规范向内在律令的转化 一 两种不同的道德规范:显性的道德规范与隐性的道德规范 二 道德内化的过程分析 三 道德内化的评价机制 四 道德内化的困难及实现条件第二十三章 自然法概念的内涵及其所蕴含的理念 一 自然法源于人的理性 二 自然法诸理念 三 自然法在政府形成中的作用第二十四章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概念的多维解读 一 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维度解读共产主义概念 二 从产品分配的维度解读共产主义概念 三 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维度解读共产主义概念 四 从消除旧式分工的维度解读共产主义概念第二十五章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当代研究 一 争议的焦点 二 学界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多维度解读 三 研究特点与努力方向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