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中 图 价:¥81.0(7.5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42229
  • 条形码:9787522742229 ; 978-7-5227-4222-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内容简介

当前,全球科技领域呈现重大基础科学发现相对放缓、应用研究成果加速涌现、科学研究范式深刻转变的“三期叠加”特征,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新的科技趋势,蕴含新的战略机遇。中国科技创新一方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加速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另一方面也须警惕国际规则非正常调整、前沿领域赛道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脱节等风险挑战。面对新的科技趋势和风险挑战,中国需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数据与场景优势向科技与产业优势转化、主动应对国际规则非正常调整、加强颠覆性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目录

总论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 全球科技发展呈“三期叠加”特征 二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风险挑战 三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利条件 四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选择**章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重点与难点 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及科技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 二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 三 国际经验与教训 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分析 五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与难点分析第二章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衡量与评价 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基本方略总论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 全球科技发展呈“三期叠加”特征 二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风险挑战 三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利条件 四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选择 **章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重点与难点 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及科技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 二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 三 国际经验与教训 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分析 五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二章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衡量与评价 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基本方略 三 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经验与特征 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评价指标构建 五 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状、目标值及实现路径 六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 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99木高向武 一 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大意义和理论逻辑 二 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进展与问题 三 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四 中国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国平水高要优势和挑战 五 推动中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好小对策建议 第四章 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提高研究能力 一 基础研究概念内涵及分类特征 二 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及中国面临的形势 三 基础研究投入现状及问题分析自 四 提高研究能力的其他重点关键问题分析 五 提高研究能力的建议 第五章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 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新要求 二 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体制改革理论逻辑 三 当前科技体制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五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建议 第六章 推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 一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二 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比较分析 三 推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推动人才培养和支持机制改革 一 中国高端人才队伍现状 二 人才培养和支持机制探索 三 人才培养和支持机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四 美、德、日人才培养与支持机制经验 五 完善人才培养与支持机制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简介

李雪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政策效应评估、战略规划与结构升级等。主持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论著等200余篇(部)。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及优秀对策信息奖等60余项。 张慧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社会综合集成与预测中心秘书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策评估与科技创新。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期刊和报纸上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李雪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政策效应评估、战略规划与结构升级等。主持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论著等200余篇(部)。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及优秀对策信息奖等60余项。 张慧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社会综合集成与预测中心秘书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政策评估与科技创新。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期刊和报纸上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 朱承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秘书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科技创新政策与评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