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1850年以来西儒吴语文献词汇和语法研究

1850年以来西儒吴语文献词汇和语法研究

作者:林素娥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10-01
开本: 16开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8.5(7.5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1850年以来西儒吴语文献词汇和语法研究 版权信息

1850年以来西儒吴语文献词汇和语法研究 本书特色

以70余种早期吴语西儒文献(含数种首次用于语言学论著的稀见文献)为语料,采用专题形式开展1850年以来吴语词汇和语法项研究;
2024上海市文创基金资助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域外吴语文献的调查和研究” 研究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明以来吴语白话文献语法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1850年以来西儒吴语文献词汇和语法研究 内容简介

该书以七十余种早期(指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西儒吴语文献(包括少量东洋人士所编纂上海话课本)为语料,采用专题形式开展1850年以来吴语词汇和语法项研究。全书共设八大主题,具体有“说”类动词、代词、否定词、使役被动标记、表定指“一量名”结构、短语词序、虚指性代词句和位移事件词化类型等。所选专题,既能结合前贤所论热点或疑点,也能把握语言理论发展动态,在历史语言学和类型学视野下探究吴语的演变轨迹及其动因。该书语料丰赡、分析细致、数据翔实、结论可靠,在文献梳理和研究中,点面结合,既有对早期吴语文献的共时和比较研究,也有对吴语方言区多个方言点语言现象的深入讨论。

1850年以来西儒吴语文献词汇和语法研究 目录

**章 绪论 1 …………………………………………………………1.1 西儒吴语文献语言学研究现状 1 ……………………………1.1.1 书目编纂与文献考录 1 ………………………………1.1.2 单种文献的语言学研究 2 ……………………………1.1.3 同文异言比较研究 3 …………………………………1.1.4 综合研究 4 ……………………………………………1.1.5 小结 7 …………………………………………………1.2 近代吴语历史词汇和语法研究现状 8 ………………………1.2.1 吴语历史词汇研究 9 …………………………………1.2.1.1 词典编纂与历史词汇研究 9 ………………1.2.1.2 词语考证或汇释 10 …………………………**章 绪论 1 …………………………………………………………1.1 西儒吴语文献语言学研究现状 1 ……………………………1.1.1 书目编纂与文献考录 1 ………………………………1.1.2 单种文献的语言学研究 2 ……………………………1.1.3 同文异言比较研究 3 …………………………………1.1.4 综合研究 4 ……………………………………………1.1.5 小结 7 …………………………………………………1.2 近代吴语历史词汇和语法研究现状 8 ………………………1.2.1 吴语历史词汇研究 9 …………………………………1.2.1.1 词典编纂与历史词汇研究 9 ………………1.2.1.2 词语考证或汇释 10 …………………………1.2.1.3 词源探究与用字辨证 11 ……………………1.2.2 吴语历史语法研究 12 …………………………………1.2.2.1 代词研究现状 13 ……………………………1.2.2.2 虚词研究现状 14 ……………………………1.2.2.3 句法研究现状 15 ……………………………1.2.3 小结 15 …………………………………………………1.3 本书所引文献介绍 16 …………………………………………1.3.1 本书所用西儒文献列表 16 ……………………………1.3.2 数种稀见文献 26 ………………………………………1.3.2.1 《上海土白入门》 26 …………………………1.3.2.2 《上海话短语》 27 ……………………………1.3.2.3 《阿里排排逢盗记》 291.3.2.4 《地理志问答》 30 ……………………………1.3.2.5 《蒙童训》 31 …………………………………1.3.2.6 《纺织工场技术用上海语》 32 ………………1.3.2.7 《天路历程》和《续天路历程》 33 ……………1.3.2.8 《一本书》 33 …………………………………1.3.2.9 《幼童初晓》 34 ………………………………1.3.2.10 《日积月累》 35 ……………………………1.3.3 平行语料类文献 37 ……………………………………1.3.3.1 词典类 37 ……………………………………1.3.3.2 《圣经》土白译本 39 …………………………1.4 理论概述和研究方法 50 ………………………………………1.4.1 理论概述 50 ……………………………………………1.4.1.1 历史比较法和词汇扩散理论 50 ……………1.4.1.2 语法化理论 51 ………………………………1.4.1.3 语言类型学理论 53 …………………………1.4.2 研究方法 54 ……………………………………………1.5 引用及标注说明 55 ……………………………………………1.6 常用代号 56 ……………………………………………………第二章 “说”类动词及其演变 57 ……………………………………2.1 早期吴语“说”类动词及其用法 58 ……………………………2.1.1 不带受事宾语的S1 59 ………………………………2.1.2 带人或事作宾语的S2 60 ……………………………2.1.3 带间接引语作宾语的S3 61 …………………………2.1.4 带直接引语句作宾语的S4 62 ………………………2.1.5 带“话”或某种性质的话作宾语的S5 64 ……………2.1.6 带语言或方言作宾语的S6 65 ………………………2.1.7 带话语接收对象作补语的S7 66 ……………………2.2 早期上海话“讲”与“话”的竞争与更替 68 2.3 今吴语“说”类动词格局的形成 75 ……………………………2.3.1 “讲”溯源 76 ……………………………………………2.3.2 “讲”扩散 79 ……………………………………………2.4 结语 83 …………………………………………………………第三章 代词及其演变 84 ……………………………………………3.1 早期吴语三身人称代词词形研究 84 …………………………3.1.1 19世纪中叶以来吴语三身人称代词 85 ……………3.1.2 三身人称代词的演变 89 ………………………………3.1.2.1 苏州话三身人称代词的演变 89 ……………3.1.2.2 上海话三身人称代词的演变 91 ……………3.1.2.3 金华话、宁波话三身人称代词的演变 95 ……3.1.3 小结 97 …………………………………………………3.2 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演变 98 …………………………………3.2.1 苏沪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演变 99 ……………………3.2.2 宁波话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演变 101 ………………3.2.3 台州话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演变 104 ………………3.2.4 金华话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演变 105 ………………3.2.5 温州话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演变 107 ………………3.2.6 人称代词复数标记词源再议 109 ……………………3.2.6.1 金华话复数标记词源类型和层次 109 ……3.2.6.2 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复数标记来源再议 110 ……………………………………3.2.7 小结 114 ………………………………………………3.3 早期吴语中性指示词“?” 115 ………………………………3.3.1 指示词“?”的语用功能 116 …………………………3.3.2 定冠词和中性指示词的来源 122 ……………………3.3.3 作定语的指示词与中性指示词的蕴涵关系 127 ……3.3.4 小结 1303.4 早期吴语指示(代)词“?”与指示词系统的演变 130 ………3.4.1 指示(代)词“?”与指示词系统的类型 132 …………3.4.1.1 以“?”为唯一的基本形指示(代)词 133 …3.4.1.2 以“?”为主要的基本形指示(代)词 138 …3.4.1.3 “?”与近指示词、远指示词同为基本形指示词 148 …………………………………3.4.1.4 以近指示词、远指示词为基本形指示词 ………………………………………… 1563.4.2 指示(代)词系统的演变 160 …………………………3.4.2.1 稳定或较为稳定型 161 ……………………3.4.2.2 合并型 167 …………………………………3.4.2.3 分化型 169 …………………………………3.4.3 小结 172 ………………………………………………第四章 否定词及其演变 174 …………………………………………4.1 早期上海话基本否定词及其演变 174 ………………………4.1.1 基本否定词类型及用法 175 …………………………4.1.2 “勿”“弗”与“唔” 176 …………………………………4.1.3 “呒”与“呒没/末/得/拨” 179 …………………………4.1.4 “勿曾”“弗曾”与“未曾” 181 …………………………4.1.5 否定词的演变 183 ……………………………………4.1.5.1 “唔”“弗”消失与“勿”功能专一化 183 ……4.1.5.2 “呒没”的发展 184 …………………………4.1.6 小结 189 ………………………………………………4.2 早期吴语“没有(无)”类否定词的类型及演变 190 …………4.2.1 “没有(无)”类否定词的类型 190 ……………………4.2.1.1 “呒” 191 ……………………………………4.2.1.2 “呒不” 193 …………………………………4.2.1.3 “呒得” 1944.2.1.4 “呒! ” 195 …………………………………4.2.1.5 “呒没” 196 …………………………………4.2.1.6 “呒有” 196 …………………………………4.2.1.7 “唔硑” 197 …………………………………4.2.2 “没有(无)”类否定词的历时关系 198 ………………4.2.3 “没有(无)”类否定词的演变 200 ……………………4.2.4 小结 206 ………………………………………………4.3 结语 207 ………………………………………………………第五章 使役、被动标记 208 …………………………………………5.1 早期吴语使役、被动标记 208 …………………………………5.1.1 苏州话使役、被动标记 209 ……………………………5.1.1.1 “让”“叫”“教” 209 …………………………5.1.1.2 “拨” 211 ……………………………………5.1.2 宁波话使役、被动标记 213 ……………………………5.1.2.1 “呕”“随”“让” 213 …………………………5.1.2.2 “拨” 214 ……………………………………5.1.3 台州话使役、被动标记 217 ……………………………5.1.4 金华话使役、被动标记 219 ……………………………5.1.4.1 “呕”“等” 219 ………………………………5.1.4.2 “约”“得”“约得” 220 ………………………5.1.5 温州话使役、被动标记 222 ……………………………5.1.6 小结 227 ………………………………………………5.2 早期上海话使役、被动标记 228 ………………………………5.2.1 使役动词的类型及用法 229 …………………………5.2.1.1 “叫”“告”“教” 229 …………………………5.2.1.2 “让”“放”“等” 230 …………………………5.2.1.3 “拨拉” 2325.2.2 被动标记“拨”的形成 233 ……………………………5.2.2.1 给予义动词“拨”及其句法结构 233 ………5.2.2.2 致使义动词“拨”及其句法结构 235 ………5.2.2.3 容许义动词“拨”及其句法结构 236 ………5.2.2.4 被动介词“拨”及其句法结构 239 …………5.2.3 被动标记选择“拨”的成因 240 ………………………5.3 结语 244 ………………………………………………………第六章 表定指的“一+量名”结构 245 ………………………………6.1 早期宁波话“一+量名”结构与定指用法 246 ………………6.2 早期上海话表定指的“一+量名”结构 247 …………………6.2.1 句法特征 248 …………………………………………6.2.1.1 独用 248 ……………………………………6.2.1.2 作中心语 250 ………………………………6.2.2 语用特征 252 …………………………………………6.2.2.1 直指 252 ……………………………………6.2.2.2 回指 253 ……………………………………6.2.2.3 关联回指 253 ………………………………6.2.2.4 认同指 254 …………………………………6.2.3 表定指的成因 255 ……………………………………6.2.3.1 “一+量名”与无定主语句 256 ……………6.2.3.2 回指性“一+量名”与定指 257 ……………6.2.4 表定指的“一+量名”与“量名”表定指 259 …………6.2.4.1 表定指的“个”与“个+量名”结构 259 ……6.2.4.2 表定指的“量名”与“一+量名”结构 261 …6.3 结语 265第七章 动词(短语)带受事的词序类型 267 …………………………7.1 早期宁波话动词(短语)带受事的词序类型 269 ……………7.1.1 连动式带受事 269 ……………………………………7.1.2 兼语式带役事 269 ……………………………………7.1.3 主谓式 270 ……………………………………………7.1.4 双及物动词带受事 271 ………………………………7.1.5 光杆动词带受事 271 …………………………………7.1.6 动补结构带受事 273 …………………………………7.1.6.1 补语表结果 273 ……………………………7.1.6.2 补语表趋向 274 ……………………………7.1.6.3 补语表可能 276 ……………………………7.1.6.4 补语表数量 276 ……………………………7.1.6.5 补语表情态 276 ……………………………7.1.6.6 补语表处所 277 ……………………………7.1.7 动词重叠式带受事 277 ………………………………7.1.8 状中式带受事 278 ……………………………………7.2 早期上海话动词(短语)带受事的词序类型 280 ……………7.2.1 动词(短语)带受事的词序类型 280 …………………7.2.1.1 兼语式带役事 280 …………………………7.2.1.2 主谓式 281 …………………………………7.2.1.3 双及物动词带受事 281 ……………………7.2.1.4 光杆动词带受事 281 ………………………7.2.1.5 动结式带受事 283 …………………………7.2.1.6 动词重叠式带受事 286 ……………………7.2.1.7 状中结构 287 ………………………………7.2.2 词序类型统计分析 287 ………………………………7.3 动词(短语)带受事词序特征比较 289 ………………………7.3.1 宁波话 VOX与上海话 VXO 289 ……………………7.3.2 宁波话受事前置式与上海话动宾式 2907.4 宁波话动词(短语)带受事语序类型演变浅议 295 …………7.5 结语 297 ………………………………………………………第八章 虚指性代词句 299 ……………………………………………8.1 早期宁波话复指性代词“其”字句 301 ………………………8.1.1 “其”在 VP中 V后 301 ………………………………8.1.1.1 使役动词后带“其” 302 ……………………8.1.1.2 动作动词后带“其” 303 ……………………8.1.2 “其”在 VP后 304 ……………………………………8.2 早期上海话复指性代词“伊”字句 308 ………………………8.2.1 兼语式 308 ……………………………………………8.2.2 述补式 310 ……………………………………………8.2.3 “拿”字处置式 312 ……………………………………8.3 早期宁波话与上海话话题—复指性代词句比较 312 ………8.3.1 宁波话复指性代词句与上海话非复指性代词句313 ……………………………………………………8.3.2 宁波话“V其R”与上海话“VR伊”或“V伊X” 316 …8.4 宁波话话题—复指性代词句使用动因与演变 317 …………8.4.1 宁波话复指性代词句与递系式 319 …………………8.4.2 “V其 R”的演变与“动后限制原则” 322 ……………8.4.3 “VV其”的演变与“动后限制原则” 325 ……………8.5 结语及余论 327 ………………………………………………第九章 位移事件词化类型 335 ………………………………………9.1 早期上海话位移事件词化类型 337 …………………………9.1.1 位移事件表达结构及词化类型 338 …………………9.1.1.1 致移事件表达结构及词化类型 338 ………9.1.1.2 有生自移事件表达结构及词化类型 346 …9.1.1.3 无生自移事件表达结构及词化类型 3499.1.2 早期上海话和官话位移事件词化类型比较 350 ……9.1.2.1 致移事件表达结构比较 351 ………………9.1.2.2 有生自移事件表达结构比较 355 …………9.1.2.3 无生自移事件表达结构对比 357 …………9.1.3 从早期上海话看汉语位移事件词化类型演变机制358 ……………………………………………………9.1.3.1 致移事件的演变及其机制 359 ……………9.1.3.2 自移事件的演变及其机制 361 ……………9.1.4 小结 364 ………………………………………………9.2 早期宁波话位移事件词化类型 366 …………………………9.2.1 位移事件表达结构及词化类型 367 …………………9.2.1.1 致移事件表达结构及词化类型 367 ………9.2.1.2 有生自移事件表达结构及词化类型 372 …9.2.1.3 无生自移事件表达结构及词化类型 376 …9.2.2 早期宁波话与上海话、官话位移事件词化类型比较 377 ………………………………………………9.2.2.1 有生自移事件表达结构比较 378 …………9.2.2.2 致移事件表达结构比较 381 ………………9.2.3 宁波话位移事件词化类型特征的成因 383 …………9.2.4 小结 389 ………………………………………………9.3 早期吴语位移事件词化类型比较 390 ………………………9.3.1 致移事件表达模式及内部差异 391 …………………9.3.1.1 [V1+Vpnd/d/nd+d]模式 391 …………………9.3.1.2 [V1+Pnd/d/nd+d]模式 392 ……………………9.3.1.3 [V1]模式 399 ………………………………9.3.2 有生自移事件表达模式及内部差异 400 ……………9.3.2.1 路径动词模式 401 …………………………9.3.2.2 [V方式 +卫星]模式 405 ……………………9.3.3 无生自移事件表达模式及内部差异 4089.3.4 位移事件词化类型差异的成因 411 …………………9.4 结语 414 ………………………………………………………第十章 结语及认识 416 ………………………………………………10.1 内容回顾 416 …………………………………………………10.2 若干认识 421 …………………………………………………参考文献 424
展开全部

1850年以来西儒吴语文献词汇和语法研究 作者简介

林素娥,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主攻西儒吴语文献语言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jiaoyubu项目和浦江人才项目多个,在Language and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方言》、《语言科学》等期刊发展论文数十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