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与工艺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与工艺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90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01.2(7.8折) 定价  ¥2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与工艺 版权信息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与工艺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天然水体中有机物的特性,并着重介绍了其有机物分子量,亲疏水性以及三维荧光光谱;饮用水处理的各种技术、特点和所起的作用;饮用水不同的处理工艺及其优缺点;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特点以及去除的技术和工艺;同化有机物和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生成、特点及去除的技术和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技术以及膜技术等。本书适合从事饮用水处理的研究、设计以及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给排水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亦可作为饮用水深度处理课程的研究生教材。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与工艺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地表水有机物的分类与特性 1.1 测定有机物分子量的原理和方法 1.1.1 凝胶色谱法和超滤膜法 1.1.2 OCD法 1.1.3 OCD法与超滤膜法的比较 1.2 有机物组分 1.2.1 分离方法 1.2.2 天然原水的有机物组分 1.2.3 藻类有机物的组分 1.3 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1.3.1 三维荧光光谱 1.3.2 天然原水的三维荧光光谱 1.4 有机物亲疏水性与三维荧光光谱的关系 1.5 有机物亲疏水性与分子量的关系 1.6 有机物荧光光谱与分子量的关系 1.7 有机物分子量、亲疏水性及其荧光响应之间的关系 1.8 荧光强度与有机物含量的关系 1.9 有机物组分在处理工艺流程中的变化 1.9.1 有机物组分的变化 1.9.2 有机物组分中分子量的变化 1.10 三维荧光在处理工艺流程中的变化 1.11 平行因子分析 1.11.1 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 1.11.2 平行因子分析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2章 饮用水处理技术 2.1 饮用水处理技术概述 2.2 混凝处理法 2.2.1 胶体性质 2.2.2 混凝反应 2.2.3 混凝过程机理 2.2.4 混凝剂 2.2.5 混凝去除有机物 2.2.6 强化混凝 2.3 活性炭吸附 2.3.1 活性炭的性能 2.3.2 吸附性能 2.3.3 影响吸附的因素 2.3.4 活性炭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2.4 化学氧化 2.4.1 氯 2.4.2 二氧化氯 2.4.3 氯胺 2.4.4 高锰酸钾 2.4.5 臭氧和高级氧化 2.4.6 氧化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2.4.7 臭氧对天然有机物组分和分子量的影响 2.5 生物预处理 2.5.1 好氧生物膜处理工艺 2.5.2 生物预处理机理 2.5.3 生物预处理的处理效果 2.5.4 生物预处理工艺 2.5.5 生物预处理工艺的应用 第3章 饮用水处理工艺 3.1 饮用水处理工艺概述 3.2 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协同性和多级屏障 3.2.1 协同性 3.2.2 多级屏障 3.3 绿色工艺 3.4 处理工艺的比较和选择 3.4.1 处理工艺的比较 3.4.2 处理工艺的选择 3.5 处理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3.5.1 嗅味 3.5.2 藻类 3.5.3 氨基酸的去除 3.5.4 抗生素的去除 第4章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4.1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产生 4.2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原理 4.3 影响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因素 4.4 穿透曲线 4.5 臭氧与生物活性炭的协同作用 4.6 活性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 4.7 生物活性炭的运行 4.7.1 生物活性炭的生物膜形成 4.7.2 生物活性炭运行的不同阶段 4.8 生物活性炭长期运行的水质变化 4.8.1 水质的变化 4.8.2 有机物参数的数学拟合 4.8.3 生物活性炭的不同有机物 4.8.4 不同运行年限的生物活性炭的分子量分布 4.8.5 不同运行年限的生物活性炭出水的三维荧光 4.8.6 不同运行年限的活性炭表面特点 4.8.7 不同运行年限生物活性炭的有机物组分变化 4.8.8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流程的亲疏水组分变化 4.9 新旧生物活性炭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9.1 试验装置 4.9.2 试验原水和活性炭 4.9.3 新旧生物活性炭对有机物去除 4.9.4 溶解氧与氨氮、BD()C的关系 4.9.5 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 4.9.6 新旧生物活性炭的反冲洗 4.10 新旧活性炭去除嗅味有机物 4.10.1 活性炭以及过滤装置 4.10.2 新旧炭柱去除有机物和嗅味的效果 4.10.3 嗅味有机物随炭柱深度的去除效果 4.10.4 新旧炭柱去除DOC和UV254的效果 4.10.5 新旧炭柱去除BDOC和NBDOC的效果 4.10.6 荧光光谱 4.10.7 分子量分布 4.10.8 实际水厂新旧活性炭去除嗅味物质 4.11 臭氧生物活性炭的预处理 4.11.1 预处理的目的 4.11.2 预处理去除有机物对后续活性炭的影响 4.11.3 超滤作为预处理的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第5章 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5.1 管网中微生物再生长的影响因素 5.2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5.3 AOC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5.4 BDOC的测定方法 5.5 AOC和BDOC随生物降解时间的变化规律 5.6 各类水质参数对BDOC的影响 5.6.1 有机物亲疏水性对BDOC的影响 5.6.2 pH值和电导率对BDOC的影响 5.6.3 有机物分子量对BDOC的影响 5.7 常用水处理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效果的研究现状 5.7.1 常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控制效果 5.7.2 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控制效果 5.7.3 深度处理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控制效果 5.8 臭氧、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投加对BDOC的影响比较 5.9 AOC的前体物及生成影响因素 5.9.1 臭氧生成AOC的前体物及影响因素 5.9.2 臭氧氧化生成AOC的动力学 5.9.3 氯化处理生成AOC的前体物及影响因素 5.10 常规与深度处理工艺控制生物稳定性的探索 5.10.1 活性炭去除A()C 5.10.2 膜去除AOC 5.10.3 混凝和砂滤去除A()C和BDOC 5.10.4 常规工艺去除AOC和BDOC的中试试验 5.10.5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工艺去除AOC和BD()C 第6章 消毒副产物 6.1 几种重要的消毒副产物 6.2 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 6.3 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6.4 不同技术去除消毒副产物的效果 6.5 不同处理工艺去除消毒副产物的效果 6.5.1 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滤-臭氧生物活性炭和超滤-纳滤 6.5.2 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工艺的中试试验 第7章 膜分离 7.1 膜的性能 7.1.1 膜的分类 7.1.2 膜结构 7.1.3 膜组件 7.1.4 膜孔径 7.1.5 膜材质 7.2 膜的运行模式 7.2.1 恒流过滤和恒压过滤 7.2.2 终端过滤和错流过滤 7.2.3 内压过滤和外压过滤 7.2.4 压力式和浸没式 7.2.5 膜的过滤过程 7.3 膜污染 7.3.1 可逆污染和不可逆污染 7.3.2 膜污染的数学模式 7.3.3 影响膜污染的因素 7.3.4 有机物对膜污染的影响试验 7.3.5 膜污染的控制 7.3.6 混凝预处理工艺 7.3.7 吸附预处理工艺 7.3.8 氧化预处理 7.3.9 氧化-混凝-微滤膜处理黄浦江水的中试试验 7.4 膜的小试、中试和现场试验 7.4.1 膜的小试 7.4.2 膜的中试和现场试验 7.4.3 超滤膜组件的膜丝长度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 7.5 超滤-纳滤工艺处理太湖水的中试试验 7.6 膜处理组合工艺及其应用案例 7.6.1 膜处理组合工艺概述 7.6.2 膜处理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与工艺 作者简介

董秉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7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03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主要从事饮用水处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深度处理技术,特别是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主持和参与数十项横向科研项目和参与“863计划”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