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微观学术史——以田联韬学术传承谱系为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3109793
- 条形码:9787523109793 ; 978-7-5231-0979-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微观学术史——以田联韬学术传承谱系为例 本书特色
在艺术学和艺术人类学学科领域,音乐学术发展史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史或艺术史,而是作为学科学和学术史存在。如今,中国音乐学术发展史研究还刚刚起步,亟需在新文科思维指引下,针对各个子学科进行微观学术史的书写。为了应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上述迫切需求和紧要目的,田联韬教授的**、二代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近40年来的教学研究及学术发展为考察对象,通过撰写一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微观学术史,去完整地论述田联韬教授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构所做的杰出贡献,以及由田先生引领和执教,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学科发展与代际交叠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微观学术史——以田联韬学术传承谱系为例 内容简介
全书含绪论,上下编21章,参考文献,附录和后记。
上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格局”共11章,绪论及**、二章从学科架构、学术布局、研究思维和分析方法等不同角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语境下,对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课题的整体研究状况、研究路径及其思维与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横向梳理和系统描述。第三到第十一章从少数民族音乐区域分布状况及微观学术史角度,对田先生的学术论著及其三代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运用上述学术研究思维和学科方法论的状况及创新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描写。下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代际传承”共10章,该编选择了田先生及其早期和后来的9位主要衣钵传人,结合他们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经历,从更为微观的个体层面,对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50年来在该学术和教学领域所做的贡献,以及前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整体学术研究格局和思维与方法论系统怎样通过田联韬教授学术传承谱系得到具体实施的状况做了进一步的细致描写,由此将田先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代际传承拓展到了第二代与第三代的衔接过程上面。本书近500千字,并附有相关照片插图200余幅。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微观学术史——以田联韬学术传承谱系为例 目录
开拓与引领:田联韬先生对建构少数民族音乐“三大体系”的 杰出贡献/ 001
一、以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为对象的微观学术史 / 001
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历史回溯 / 004
三、田联韬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学术
作用 / 006
四、四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究观念转向的六个方面 / 008
五、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讨论构架和内容涉及范围 / 017
上编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格局
从实求知 问学落地:田联韬先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理念与 传承实践/ 025
一、立足国家和民族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观 / 028
二、从实求知、为我所用与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及治学原则 / 032
三、重视本体、兼及文化的学术立场与教学思想 / 040
四、由单个族群研究切入到跨区域/ 跨界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与
策略 / 045
联横合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面向“多元分层一体格局” 的跨世纪转型/ 051
一、**阶段:从“族群—地域—个案”向“ 民族— 区域— 比较”的整
体化态势转型 / 051
二、第二阶段:从“ 民族— 区域— 比较”到“走廊”连通“板块”的
“ 多元分层一体”音乐分布格局 / 052
三、田联韬先生与学生们的相关民族音乐学研究实践 / 056
第三章 田联韬先生的藏族音乐研究及其学术传承/ 059
一、一脉两支的藏族音乐研究 / 060
二、学术理念的承袭成为研究的先导 / 062
三、研究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 071
四、研究领域及现状的梳理和阐析 / 073
五、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及扩充 / 089
结语 / 091
第四章 学术谱系视域下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实践/ 093
一、研究队伍的多元化:“他者”与“我者”共述多彩音乐文化 / 093
二、议题的多元化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 094
三、视角的多元化:跨学科角度探索学科前沿 / 103
结语 / 108
第五章 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多民族音乐研究/ 110
一、强调“本土文化和音乐经验”的学术传承谱系 / 111
二、“音乐本体”切入、多学科结合的新疆多民族音乐研究 / 113
三、丝绸之路新疆段多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 / 125
结语 / 128
第六章 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研究/ 130
一、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研究的微观学术史脉络 / 130
二、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研究领域的拓展 / 137
三、云南傣族与孟高棉语族音乐学科发展与方法范式的特征 / 145
结语 / 153
第七章 川滇黔藏缅语族音乐文化研究/ 156
一、川滇黔藏缅语族音乐学术研究传承谱系 / 158
二、藏彝走廊音乐文化的“ 多点” 比较和“定点”个案研究 / 160
三、多点与古道: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 166
四、多点与板块型民族文化区域: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传统仪式音乐
文化圈 / 170
五、多点民族志:“板块与走廊”及跨学科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交织和运用/ 174
六、川滇黔藏彝走廊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形态学分析 / 175
结语:定点、多点、多模态与“族性”“通道”“板块”的融合 / 179
第八章 百越走廊上的多民族音乐研究/ 180
一、黔桂粤琼多民族音乐研究:学术塑形与团队架构 / 181
二、西南族群音乐研究:以关注文化多样性与地域差异性为起点 / 185
三、“共生音乐文化圈”:华南族群音乐研究 / 189
四、“中间圈”与“蛋糕夹层”——跨界意识之觉醒 / 191
五、“流域”与“通道”—— 区域图景之构建 / 194
六、“定点”、深耕——个案研究的回归与超越 / 197
结语 / 199
第九章 武陵走廊音乐文化研究的微观学术史叙事/ 200
一、聚焦土家族音乐:以单一民族研究为起点 / 201
二、从点到面:区域音乐研究视野与文化地理学观照 / 208
三、武陵走廊:整合性研究范式的孕育与形成 / 209
结语:点、线、面一体,族性、板块与通道结合 / 211
第十章 南岭走廊的瑶族音乐文化研究/ 214
一、扎根广西、定点开拓:南岭走廊瑶族音乐研究的定点“个案”/ 215
二、学者互通,板块互融:由定点到多点的瑶族音乐研究 / 217
三、区域联通,通道交错:瑶族音乐文化生态的形成 / 223
四、多位实践,中国经验:研究实践中的方法产出 / 225
五、通道延伸,跨境研究:瑶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海外实践及拓展
空间 / 227
第十一章 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教学实践与学术思考/ 230
一、植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
教学实践 / 230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教学成果/ 235
三、乐通族心: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学术思考 / 240
结语:以奋斗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 247
下编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代际传承
第十二章 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 251
一、立足田野:学科背景下的田联韬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法 / 251
二、兼收并蓄:“田氏风格”教学理念的建构与发展 / 254
三、硕果累累: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 / 260
结语 / 262
第十三章 杨秀昭——广西、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265
一、在山水间精耕——田野与科研 / 265
二、在诗意中坚守—— 团队与教学 / 273
三、在合作中延伸——研讨与交流 / 277
结语 / 280
第十四章 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民族音乐志研究方法/ 282
一、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力量的统合 / 283
二、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实践 / 285
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的探索 / 288
结语 / 292
第十五章 赵毅——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族性音乐研究/ 294
一、学术与工作贡献 / 296
二、壮族音乐研究 / 299
三、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研究 / 305
四、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 / 306
五、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研究 / 308
结语 / 308
第十六章 杨民康——南方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研究、音乐民族志研
究方法/ 311
一、学人印象:学科史上的主要贡献 / 312
二、坚守与超越:治学特点及其知识传统来源 / 315
三、整体与局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实践与经验 / 318
四、从借鉴到建构: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研究与本土经验 / 329
结语 / 332
第十七章 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纳西族音乐研究/ 336
一、知者行之始——人生经历与学术成长过程 / 336
二、行者知之成——学术贡献与深厚文化底蕴 / 342
结语 / 358
第十八章 包爱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蒙古族音乐研究/ 361
一 作为学者:以蒙古族宗教及祭祀音乐研究为业 / 362
二、作为导师: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理论人才为己任 / 366
三、作为教育管理者:以推进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学科为使命 / 369
第十九章 嘉雍群培——藏族音乐研究、佛教仪式音乐研究/ 378
一、进京求学:从玉树到北京的艺术学习之路 / 378
二、返回故土:浸润于藏族母语文化的土壤中 / 379
三、再次进京:开启藏族文化艺术教学研究途径 / 380
四、亲证践行:在藏族音乐文化中深耕 / 387
结语 / 391
第二十章 格桑曲杰——藏族音乐研究、佛教仪式音乐研究/ 393
一、人生与艺术经历 / 393
二、饱满的学术热忱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 399
三、创新藏族音乐研究方法,提出以文化为架构的区域音乐理论 / 400
四、对以往研究格局的突破 / 401
五、佛教音乐研究 / 404
六、重大项目成果 / 405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406
结语 / 407
第二十一章 王华——藏族热巴、蒙古族安代音乐研究/ 409
一、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 / 409
二、研究领域与学术思想 / 413
结语 / 419
结 语 回溯以往、面朝当下、指向未来:中国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 乐研究的几点展望/ 422
主要参考文献/ 428
附录一:田联韬教授口述访谈/ 463
附录二:田联韬先生年谱(简表)/ 477
附录三:田联韬先生著作、作品目录/ 479
展开全部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微观学术史——以田联韬学术传承谱系为例 作者简介
主要作者简介★杨民康:白族,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及多所院校客座教授。★刘 嵘:土家族,博士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延红: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吴宁华: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蒋 燮: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张 璐: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书峰:博士,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者简介
★杨民康:白族,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及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刘 嵘:土家族,博士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延红: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吴宁华: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蒋 燮: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 璐: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书峰:博士,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胜兴:博士,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银卓玛:藏族,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楚高娃:蒙古族,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王 慧: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董 宸: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路菊芳:博士,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白 雪,博士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