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仁寿堂药镜:校点本

仁寿堂药镜:校点本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5-01
开本: 29cm 页数: 20,187页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19.5(8.6折) 定价  ¥1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仁寿堂药镜:校点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7363556
  • 条形码:9787117363556 ; 978-7-117-36355-6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仁寿堂药镜:校点本 本书特色

【1】医典重光——珍版海外中医古籍善本丛书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及国家科技部课题,搜寻散佚海外的、国内失传的古医籍、失传的珍稀版本,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和应用价值。【2】每种古医籍包括影印本、繁体校点本及简体校点本,做到影排对照,繁简互检。【3】我国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郑金生教授和张志斌教授担纲整理、校点,顾问为王永炎院士及第六届“树兰医学杰出贡献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德国知名汉学家文树德教授,日本知名汉学家真柳诚教授。

仁寿堂药镜:校点本 内容简介

该书为明代官员郑二阳辑于明末。郑氏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大中丞。晚年取诸名家本草精义,手汇成帙,得常用药318味,辑为此书。该书10卷,分金石、木、谷、菜、果、禽、兽、虫、人、草10部。书前总论,每药条下先出产地,或载佳品特征;次罗列诸家所载性味、归经;继而精选前人药论,突出临床运该药之特点,或附加炮制法。若干药物之后加按语阐发己见(计96条)。此书主要辑录前人精义,颇便实用。其资料主要来源于《证类本草》《汤液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该书不见中国明清书志著录,亦未见后世医书转载。今惟日本存此孤本,可收录以存真续绝。

仁寿堂药镜:校点本 目录

卷之一 /001
金石部 計二十四味 /002
丹砂 /002
石鍾乳 /002
滑石 /003
石膏 /004
硫黃 /005
雄黃 /006
盆硝 /006
玄明粉 /007
禹餘糧 /008
代赭石 /008
鉛丹 /009
鉛粉 /009
赤石脂 /009
紫石英 /010
伏龍肝 /010
白礬 / 011
自然銅 / 011
鹵鹹 /012
硇砂 /012
東流水 /012
繰絲湯 /013
漿水 /013
麻沸湯 /013
十二水 /013
卷之二 /015
木部 計五十九味 /016
桂/016
茯神 /018
茯苓 /019
琥珀 /020
柏子仁 /021
側柏葉 /021
柏皮 /021
酸棗 /022
槐實 /022
槐花 /023
蔓子 /023
大腹子 /023
山茱萸 /024
吳茱萸 /024
益智 /025
猪苓 /025
胡椒 /026
川椒 /026
厚朴 /027
没藥 /028
乳香 /028
丁香 /028
檀香 /029
蘇合香 /029
沉香 /030
龍腦 /030
墨/030
檳榔 /031
梔子 /031
黃蘗 /032
桑白皮 /033
梓白皮 /034
紫葳 /034
訶黎勒 /034
杜仲 /035
枳殼 /035
枳實 /036
郁李仁 /037
巴豆 /037
芫花 /038
蘇木 /038
川楝1 子 /038
樗木皮 /039
金櫻子 /039
烏藥 /039
乾漆 /040
皂莢 /040
竹葉 /040
竹茹 /041
淡竹葉 /041
竹瀝 /041
瀝 /041
茗苦茶 /042
秦皮 /042
松節 /043
楓香脂 /043
胡桐淚 /043
杉材 /044
五倍子 /044
1 楝:原作“練”。通“楝”,雖爲通假字,此乃藥名,使用通用藥名。后同不注。
卷之三 /045
穀部 計十五1 味 /046
粟米 /046
糯米 /046
粳米 /046
赤小豆 /047
大豆黃卷2 /047
黑大豆 /047
大麥糵 /047
小麥 /048
神麴 /048
香豉 /049
白扁豆 /049
大麻子 /049
酒/050
苦酒 /050
飴/051
卷之四 /053
菜部 計十六味 /054
芥穗 /054
薄荷 /054
乾薑 /055
生薑 /056
紫蘇 /057
白芥子 /057
茄子 /057
葱白 /058
1 五:原作“四”。按正文多出“大豆黃卷”一味,因改。
2 大豆黃卷:原脱。據正文補。
蒜/058
韭白 /059
薤白 /059
萊菔 /059
蘿蔔子 /059
瓜蒂 /060
冬瓜 /060
莧/060
卷之五 /063
果部 計二十三味 /064
大棗 /064
生棗 /064
陳皮 /064
青皮 /065
芡實 /065
乾柿 /065
荔枝子 /066
安石榴 /066
梨/066
橄欖 /066
胡桃 /066
乳糖 /067
桃仁 /067
杏仁 /067
烏梅 /068
木瓜 /068
榧/069
櫻桃 /069
甘李根白皮 /070
枇杷葉 /070
龍眼肉 /070
山查 /070
蓮藕 /071
卷之六 /073
禽部 計四味 /074
雞/074
雞子黃 /074
鴨/075
雀/075
卷之七 /077
獸部 計十六味 /078
龍骨 /078
虎骨 /078
犀角 /079
羚羊角 /079
麝香 /080
穿1 山甲 /080
牛黃 /080
鹿茸 /081
鹿角膠 /081
阿膠 /081
羊肉 /082
犬/082
猳鼠糞 /082
猪膚 /082
猪膽汁 /083
猪肉 /083
1 穿:原作“川”。據正文改。
卷之八 /085
蟲部 計二十四味 /086
牡蠣 /086
鱉甲 /086
龜甲 /087
蛇蜕 /087
蟬蜕 /088
白僵蠶 /088
蝦蟆 /088
蜣螂 /089
文蛤 /089
鱔魚 /090
鯽魚 /090
蚯蚓 /090
螻蛄 /090
虻蟲 /091
水蛭 /091
?蟲 /091
鼠婦 /091
蜘蛛 /092
蠐螬 /092
蜜/092
五靈脂 /093
烏蛇 /093
斑猫 /093
緋帛 /094
卷之九 /095
人部 計五味 /096
乳汁 /096
人溺 /096
秋石 /097
紫河車 /097
髮灰 /097
卷之十上1 /099
草部上 計一百三十四2 味 /100
人參 /100
沙參 /101
黃芪 /102
防風 /103
升麻 /104
葛根 /105
當歸 /106
川芎 /107
生地黃 /108
熟乾地黃 /109
柴胡 / 110
細辛 / 111
羌活 / 112
獨活 / 113
白术 / 113
蒼术 / 114
甘草 / 115
麻黃 / 116
白芷 / 117
芍藥 / 118
木通 / 119
燈心草 /120
1 上:此字及下文“草部上”的“上”字原無。據正文補。
2 四:原作“三”。據實際藥數改。此一百三十四味包括草部上與草部下兩個部分的
藥數。
藁本 /120
桔梗 /121
牡丹皮 /121
黃連 /122
大黃 /124
澤瀉 /125
瓜根 /126
天花粉 /127
天門冬 /127
麥門冬 /128
秦艽 /129
天麻 /129
五味子 /130
山藥 /131
薏苡仁 /131
萎蕤 /132
茵陳蒿 /132
玄參 /133
木香 /134
知母 /134
貝母 /135
卷之十下1 /137
草部下 /138
黃芩 /138
香附子 /139
延胡索 /140
地骨皮 /140
枸杞子 /141
1 卷之十下:及下文“草部下”原無。據正文補。
天南星 /141
半夏 /142
草龍膽 /143
三棱 /144
蓬莪荗 /145
白豆蔻 /145
肉豆蔻 /146
草豆蔻 /146
紅豆蔻1 /146
縮砂 /147
黑附子 /147
烏頭 /149
甘遂 /150
大戟 /150
葶藶 /151
茴香 /151
紅藍花 /152
藿香 /152
茺蔚子 /152
艾葉 /153
蘭葉 /153
澤蘭 /154
香薷 /154
牛膝 /155
萆薢 /155
菊花 /156
百合 /157
何首烏 /157
菖蒲 /158
遠志 /158
1 蔻:原脱。據正文補。
蓯蓉 /159
五加皮 /159
蘆根 /160
補骨脂 /160
骨碎補 /160
黃精 /160
胡麻 /161
菟絲子 /161
決明子 /161
鼠黏子 /162
車前子 /162
蕘花 /162
前胡 /162
旋覆花 /163
款冬花 /163
紫菀 /164
蜀漆 /164
常山 /164
草果 /165
山豆根1 /165
連翹 /165
白頭翁 /166
地榆 /166
紫草 /166
馬鞭草 /166
射干 /167
蒲黃 /167
薑黃 /167
白附子 /167
胡蘆巴 /168
1 山豆根:原脱。據正文補。
白斂 /168
白及 /168
青黛 /168
蒲公英 /169
鬱金 /169
續斷 /169
石斛 /170
紫參 /170
苦參 /170
海藻 /171
百部 /171
青蒿 /171
丹參 /171
高良薑 /172
威靈仙 /172
王不留行 /172
商陸根 /173
瞿麥 /173
牽牛 /173
白前 /175
白薇 /175
木賊 /175
夏枯草 /176
蛇床 /176
御米殼 /176
昆布 /176
校後記 /177
藥名拼音索引 /183
展开全部

仁寿堂药镜:校点本 作者简介

从事中医及医史文献研究53年。曾任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海外散佚古医籍的抢救回归课题7项,主持的课题获得部局级科技一等奖2个,2等奖6个。获2016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2004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著作奖一等奖、2003年第4届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二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