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会元(校点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7363907
- 条形码:9787117363907 ; 978-7-117-36390-7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药性会元(校点本) 本书特色
【1】医典重光——珍版海外中医古籍善本丛书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及国家科技部课题,搜寻散佚海外的、国内失传的古医籍、失传的珍稀版本,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和应用价值。【2】每种古医籍包括影印本、繁体校点本及简体校点本,做到影排对照,繁简互检。【3】我国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郑金生教授和张志斌教授担纲整理、校点,顾问为王永炎院士及第六届“树兰医学杰出贡献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德国知名汉学家文树德教授,日本知名汉学家真柳诚教授。
药性会元(校点本) 内容简介
该书为明代梅得春编集。梅氏为幕僚而兼通医药,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撰成此书。其书3卷,共收药560味,分12部。梅氏谓该书可“统会杏林百氏之元”(元者,善之长),故以“会元”名书。该书早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且李时珍未能见到此书,故其书设立药条,非同《本草纲目》以药物基原(种)为条目,而是以处方药名立条,如熟地黄、生地黄,白芍药、赤芍药,草乌、川乌等各分别立条。各药先明性味良毒、反畏及升降浮沉、阴阳归经等,次述药物主治及配伍用药法等,或阐释其理。条末或简述药物形态、质量鉴别或药物炮制等内容。其书所引多为《证类本草》《汤液本草》《本草衍义补遗》,尤推崇朱丹溪用药法。该书国内仅见清初书目著录,原书失传,惟日本存该书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序刊本一部。
药性会元(校点本) 目录
卷上 /001
药性升降浮沉补泻之法2/002
五臭凑五脏例/002
诸经泻火之药/002
引经报使 /002
草部** 计一百九十四3 味 /003
当归 /003
防风 /003
升麻 /004
羌活 /004
独活 /004
柴胡 /005
葛根 /005
前胡 /005
甘4 菊花 /006
细辛 /006
白芷 /006
芎? /007
藁本 /007
1 目录:原书各卷有目录,今均集中于书前,各药后增标页码。原各卷目录末之“卷×目
录终”删讫。各部药数用小字。
2 药性……之法:此条前原有“附”字。原书将此条及此下三条作附录,缀于上卷目录之
后。今去“附”字,将此四条标题补入上卷目录之首,正文置于草部之前。
3 四:据正文实际药数当作“五”。
4 甘:原无。据正文补。
麻黄 /007
桔梗 /008
半夏 /008
南星 /009
人参 /009
天门冬 /010
麦门冬 /010
甘草 /010
熟地黄 / 011
生地黄 / 011
白术 /012
苍术 /012
黄耆1 /013
白芍药 /013
赤芍药 /014
石菖蒲 /014
远志 /014
五味子 /014
知母 /015
贝母 /015
黄芩 /015
黄连 /016
胡黄连 /016
大黄 /017
连翘 /018
龙胆草 /018
天花粉 /018
1 耆:原作“蓍”,据《证类本草》卷七“黄耆”条改。
瓜蒌仁 /019
苦参 /019
香附子 /019
缩砂仁 /020
玄胡索 /020
秦艽 /020
威1 灵仙 /020
木香 /021
泽泻 /021
车前子 /021
玄参 /022
牛膝 /022
天麻2 /022
白蒺藜 /023
防己 /023
紫菀 /023
百部 /024
款冬花 /024
马兜铃 /024
百合 /024
茵陈蒿 /024
郁金 /025
姜黄 /025
蓬莪术 /025
京三棱 /025
白豆蔻 /026
1 威:原作“葳”,不合命名原意,据《证类本草》卷十一“威灵仙”改。
2 天麻:原脱。据正文补。
草豆蔻 /026
红豆蔻 /026
肉豆蔻 /026
茴香 /027
旋覆花 /027
肉苁蓉 /027
锁阳 /027
山药 /028
菟丝子 /028
黄精 /028
巴戟天 /028
破故纸 /029
何首乌 /029
葶苈子 /029
石斛 /030
蒲黄 /030
续断 /030
艾叶 /030
地榆 /031
大小蓟 /031
白薇 /031
金银花 /031
益母草 /031
青黛 /032
蓝实 /032
红花 /033
附子 /033
乌头 /033
天雄 /034
白附子 /034
高良姜 /034
萆薢 /035
木通 /035
通草 /035
瞿麦 /035
牛蒡1 子 /036
射干 /036
常山 /036
青蒿 /037
蛇床子 /037
牵牛子 /037
甘遂 /038
大戟 /038
山豆根 /038
木贼 /038
使君子 /039
芦荟 /039
石韦2 /039
仙茅 /039
兰叶 /039
芫花 /040
紫草 /040
芦根 /040
灯心草 /040
1 蒡:原作“旁”,据《证类本草》卷九“恶实”条改。
2 韦:原作“苇”,据《证类本草》卷八“石韦”条改。
海藻 /041
昆布 /041
藜芦 /041
白敛 /041
白及1 /042
苍耳 /042
水萍 /042
牡丹皮 /042
地肤子 /043
商陆 /043
骨碎补 /043
白头翁 /043
阿魏 /044
荜澄茄 /044
荜拨 /044
马蔺花 /044
淫羊藿 /045
狗脊 /045
白鲜2 皮 /045
茅根 /045
刘寄奴 /046
贯众 /046
葫芦巴3 /046
预知子 /046
1 及:原作“芨”,据《证类本草》卷十“白及”条改。
2 鲜:原作“藓”,据《证类本草》卷八“白鲜皮”条改。
3 巴:原作“芭”,据《证类本草》卷十一“葫芦巴”条改。
茵芋 /046
萎蕤 /047
草决明 /047
萱草根 /047
赤箭 /047
狶莶1 草 /047
蒲公英 /048
漏芦 /048
萆麻子 /048
茜根 /048
羊踯躅 /049
夏枯草 /049
庵子 /049
营实 /049
络石 /049
生卷柏 /050
麦句2 姜 /050
丹参 /050
景天 /050
沙参 /050
王不留行 /051
白花藤 /051
石龙芮 /051
败酱 /051
酸浆 /051
1 狶莶:原误作“稀签”,据《证类本草》卷十一“狶莶”条改,下同此误径改。
2 句:原误作“狗”,据《证类本草》卷七“天名精”条改,与正文合。
大青 /052
王瓜 /052
泽兰 /052
白药 /052
荭1 草 /052
甘松香 /053
王孙 /053
茅香花 /053
莨菪子 /053
钩吻 /053
青葙2 子 /054
羊蹄根 /054
狼毒 /054
马鞭草 /054
苎根 /054
甘蕉根 /054
续随子 /055
金星草 /055
鹤虱 /055
蚤休 /055
山慈菰 /055
马勃 /056
海金沙 /056
鸡冠子 /056
草乌 /056
川乌 /056
1 荭:原误作“红”,据《证类本草》卷九“荭草”条改,与正文合。
2 葙:原误作“箱”,据《证类本草》卷十“青葙子”条改。
卷中 /057
木部第二 计八十九1 味 /058
桂/058
茯苓 /058
赤茯苓 /059
茯神 /059
琥珀 /059
松脂 /059
槐角实 /060
槐花 /060
柏子仁 /061
侧柏叶 /061
枸杞子 /061
地骨皮 /061
黄蘗 /062
山茱萸 /062
竹叶 /063
苦竹叶2 /063
竹沥 /063
杜仲 /063
藿香 /064
厚朴 /064
乌药 /064
益智子 /064
猪苓 /065
巴豆 /065
1 八十九:据正文实际药数当作“九十”。
2 苦竹叶:原脱。据正文补。
皂荚 /065
天丁 /066
桑白皮 /066
吴茱萸 /066
川椒 /067
胡椒 /067
苏方木 /067
麒麟竭 /067
山栀子 /068
槟榔 /068
大腹皮 /069
合欢 /069
枳壳 /069
枳实 /070
荆沥 /070
蔓荆子 /070
郁李仁 /070
诃子 /071
干漆 /071
川楝1 子 /071
桑寄生 /072
没药 /072
丁香 /072
沉香 /073
檀香 /073
苏合香 /073
1 楝:原作“練”,通“楝”。虽为通假字,然此处为药名,按“凡例”改用常用药名。后同
不注。
乳香 /073
龙脑香 /074
辛夷1 /074
茶茗 /074
紫葳 /074
雷丸 /075
五倍2 子 /075
木鳖子 /075
蜜蒙花 /075
天竺黄 /076
榆皮 /076
楮实子 /076
五加皮 /076
金樱子 /077
秦皮 /077
秦椒 /077
胡桐泪 /077
墨/077
安息香 /078
仙人杖 /078
海桐皮 /078
石楠 /078
樗木皮 /078
棕榈子 /079
卫矛 /079
黄药根 /079
1 夷:原误作“香”。据正文改。
2 倍:原作“棓”,据《证类本草》卷十三“五倍子”条改。
白杨皮 /079
桄榔子 /080
莽草 /080
芫花 /080
牡荆实 /080
芜荑 /080
虎杖根 /081
蕤仁 /081
枫香脂 /081
降真1 香 /081
柳花 /081
钓藤 /082
没石子 /082
山茶花 /082
菜部第三 计二十二味 /082
生姜 /082
干姜 /082
紫苏 /083
荆芥 /083
薄荷 /083
萝卜子 /084
白芥子 /084
葱/084
鸡苏 /084
韭/085
瓜蒂 /085
香薷 /085
1 真:原误作“贞”,据《证类本草》卷十二“降真香”条改,与正文合。
冬葵1 子 /085
苋实 /086
白冬瓜 /086
甜瓜 /086
苦瓠 /086
水芹 /087
马齿苋 /087
茄/087
薤/087
葫/087
果部第四 计三十一味 /088
橘皮 /088
青皮 /088
山查 /088
莲子 /089
藕/089
鸡头子 /089
覆盆子 /089
大枣 /089
桃仁 /090
杏仁 /090
宣木瓜 /091
乌梅 /091
梨/091
沙糖 /091
胡桃 /092
荔枝核 /092
1 葵:原误作“瓜”,据《证类本草》卷二十七“冬葵子”条及实际内容改,与正文合。
葡萄 /092
栗子 /092
芰实 /093
橙子皮 /093
樱桃 /093
柿/093
枇杷叶 /093
柑子 /094
甘蔗 /094
安石榴 /094
杨梅 /094
林檎 /094
海松子 /095
橄榄 /095
乌芋 /095
米谷部第五 计二十一味 /095
胡麻 /095
粳米 /096
粟米 /096
麦蘖 /096
薏苡仁 /096
浮小麦 /097
神曲 /097
罂粟壳 /097
麻仁 /098
淡豉 /098
赤小豆 /098
白扁豆 /098
酒/099
醋/099
饴糖 /099
菉豆 /099
荞/099
酱/100
黍米 /100
粱1 米 /100
大豆黄卷 /100
卷下 /101
金部第六 计十一味 /102
金屑 /102
银屑 /102
生银 /102
密陀僧 /102
铁精 /103
铁浆 /103
秤锤 /103
铁华粉2 /103
古文钱 /104
马衔3 /104
银膏 /104
玉石部第七 计六十一味 /104
玉屑 /104
1 粱:原作“梁”,通“粱”。 虽为通假字,然此处乃药名,按“凡例”改用常用药名。后同不注。
2 华粉:原作“粉华”。据正文乙转。
3 衔:原作“啣”。同“衔”。据改。
丹砂 /104
云母 /105
石钟乳 /106
石膏 /106
滑石 /107
朴硝 /107
芒硝 /108
玄明粉 /108
硝1 石 /108
紫石英 /109
赤石脂 /109
雄黄 /109
石硫黄 / 110
灵砂 / 110
硇砂 / 111
硼砂 / 111
水银 / 111
轻粉 / 112
白矾 / 112
砒霜 / 112
无名异 / 112
食盐 / 113
青盐 / 113
空青 / 113
曾青 / 113
禹余粮 / 114
绿矾 / 114
1 硝:原作“消”,据正文改。
磁石 / 114
凝水石 / 114
阳起石 / 115
孔公孽 / 115
珊瑚 / 115
石蟹 / 115
马脑 / 115
天子藉田三推1 犁下土 / 116
伏龙肝 / 116
石灰 / 116
铛墨 / 116
铅2 丹 / 117
胡粉 / 117
酸浆水 / 117
青礞石 / 117
井华水 / 118
菊花水 / 118
腊3 雪 / 118
泉4 水 / 118
半天河水 / 119
缫丝汤 / 119
花蕊石 / 119
梁上尘 / 119
潦水 /120
甘烂水 /120
1 推:原误作“堆”,据《证类本草》卷四“天子藉田三推犁下土”条改,与正文合。
2 铅:原误作“松”,正文亦同,乃“ ”之误。“ ”即“铅”,据改。
3 腊:原作“臈”。同“腊”。据改。
4 泉:原作“浆”,据《证类本草》卷五“泉水”条改。
冰水 /120
代赭 /120
石燕 /120
卤碱1 /121
腻粉 /121
陈壁土 /121
海石 /121
自然铜 /121
人部第八 计十七味 /122
人乳汁 /122
乱发 /122
头垢 /122
人牙齿 /122
耳塞 /123
童便 /123
人中白 /123
妇人月水 /123
天灵盖 /123
人血 /124
胞衣 /124
胞衣水 /124
人中黄 /124
男子阴毛 /124
人精 /124
妊妇爪甲 /125
髭须 /125
禽部第九 计十七味 /125
1 碱:原作“鹹”,今改作“碱”,注见正文卷下“卤碱”条。
丹雄鸡 /125
鹜肪 /126
鹧鸪 /126
雁肪 /126
雄雀屎 /126
蝙蝠 /127
雉肉 /127
孔雀屎 /127
鸱头 /127
? /127
鸠/128
乌鸦 /128
练鹊 /128
白鸽 /128
慈乌 /128
鹘 /129
鹈鸪 /129
兽部第十 计二十味 /129
龙骨 /129
龙齿 /129
麝香 /130
牛黄 /130
阿胶 /131
鹿茸 /131
鹿角 /131
鹿角霜 /132
鹿角胶 /132
犀角 /132
羚羊角 /133
虎胫骨 /133
腽肭脐 /133
象牙 /134
牛乳 /134
青羊胆 /134
羊肉 /134
牡狗阴茎1 /135
猪肉 /135
麂/135
虫部第十一 计四十七味 /135
蜂/135
蜜/136
露蜂房 /136
黄蜡 /136
白蜡 /136
蜻蛉 /137
萤火 /137
石蚕 /137
?虫 /137
蜚蠊 /137
蜗牛 /137
樗鸡 /138
蛴螬 /138
文蛤 /138
猬皮 /138
蜘蛛 /139
1 阴茎:原作“肾”。据正文改。
葛上亭长1 /139
芫青 /139
地胆 /140
鼃/140
白僵2 蚕 /140
原蚕蛾3 /141
全蝎 /141
桑螵蛸 /141
蝉蜕 /142
斑猫4 /142
虻虫 /142
水蛭 /142
蜈蚣 /142
蛤蚧 /143
虾蟆 /143
白颈5 蚯蚓 /144
真珠 /144
牡蛎 /144
五灵脂 /145
真珠牡 /145
玳6 瑁 /145
海蛤 /145
蛤蜊 /146
1 亭长:原作“长亭”。据正文乙转。
2 僵:原作“姜”,据正文改。
3 蛾:原脱,据正文补。
4 猫:原作“毛”,据正文改。
5 白颈:二字原无。据正文补。
6 玳:原作“瑇”,同“玳”,据改。
蚬/146
蚌蛤 /146
车螯 /147
蚶/147
淡菜 /147
鼠妇 /148
田中螺 /148
牡鼠 /148
鱼部第十二 计二十一味;附蛇类1 计九种 /148
乌贼鱼 /148
蠡鱼 /149
鱼 /149
鲫鱼 /149
鲍鱼 /150
鲤鱼 /150
鳗鲡鱼 /150
鱼甲2 /150
鲛鱼 /150
白鱼 /151
鳜鱼 /151
青鱼 /151
河豚鱼 /151
石首鱼 /151
鲻鱼 /152
鲈鱼 /152
鲎/152
1 类:原无,据正文补。
2 鱼甲:原作“甲鱼”,据《证类本草》卷二十一“ 鱼甲”条乙转。
马刀 /152
鳝鱼 /152
蟹/153
虾/153
蛇蜕 /153
白花蛇 /153
乌蛇 /153
金蛇 /154
银蛇 /154
蝮1 蛇胆 /154
败龟板 /154
鳖甲 /155
鲮鲤甲 /155
校后记 /157
药名拼音索引 /163
展开全部
药性会元(校点本) 作者简介
郑金生,从事中医及医史文献研究53年。曾任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海外散佚古医籍的抢救回归课题7项,主持的课题获得部局级科技一等奖2个,2等奖6个。获2016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2004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著作奖一等奖、2003年第4届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