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范式转换与体系建构: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

范式转换与体系建构: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592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16.2(7.0折) 定价  ¥16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范式转换与体系建构: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188556
  • 条形码:9787208188556 ; 978-7-208-18855-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范式转换与体系建构: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在宏阔的跨学科视野下,对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与体系建构进行深入剖析。从西方艺术学理论话语的历史演进入手,过渡到对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的历史溯源与脉络梳理,将艺术学理论置于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系统中加以考察,在辩证中探讨艺术学理论的知识图谱,又逐层对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整体轮廓、重要成果及核心议题作系统性阐释。同时,本书积极进行艺术学理论新领域、新方法和新工具的开拓,以CiteSpace软件可视化运用、SPSS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强化分析的准确性,又以艺术乡建等艺术学理论的跨界实践为实证材料,赋予艺术学理论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鲜活生命力,从跨学科视角对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的“三大体系”建构提出原创性的见解。

范式转换与体系建构: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 目录

作有质量的中国艺术学研究(代序) 1
**章 艺术学理论:学科显隐转换中的知识表达 1
一、艺术学理论作为学科术语的简要回顾 1
二、艺术学理论作为知识体系的范式表达 5
三、拓展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创新维度 10
第二章 西方艺术学理论话语的历史演进与跨学科方法论(上) 14
**节 19 世纪中叶艺术心理学的诞生与引领 15
一、推动艺术心理学产生的三大学科来源 15
二、艺术心理学:在心理学派鼎替与转换中的显现 22
三、科学与人文之争中艺术心理学对象与理论方法的相互征服 29
第二节 19 世纪末期艺术社会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双轮驱动 33
一、实证主义思潮下艺术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33
二、艺术人类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45
第三章 西方艺术学理论话语的历史演进与跨学科方法论(下) 52
**节 20 世纪中叶艺术符号学的异军突起及超学科发展趋势 52
一、卡西尔-朗格的艺术符号论思想 53
二、结构主义艺术符号学 57
三、 符号学与多学科交融的超学科研究 66
第二节 国外艺术学理论范式转换中的方法论突破 78
一、跨学科研究作为艺术学独立的“催化剂” 80
二、在哲学思辨和经验实证的冲突中寻找支撑 81
三、艺术学理论的系统化努力和跨学科方法变革 84
四、苏联学者在艺术综合研究中的理论探索与收获 87
五、后现代主义思潮下艺术学理论的两难处境 91
第四章 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的发生学溯源与脉络梳理 96
**节 艺术学理论学科在中国的发生学溯源 96
一、“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 98
二、现代性的追求与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产生 101
三、我国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104
第二节 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发展的脉络梳理 107
一、“现代性”矛盾的语境晕染 109
二、外力驱动型的追随性发展 111
三、文化思潮和艺术实践的交相摩荡 113
四、跨学科进路中的层累结构 117
第五章 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历史演进 121
**节 孕育和准备 122
一、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前期准备 122
二、王国维论艺术自律与艺术创造 124
三、梁启超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破题 127
第二节 从译述、“缝合”到吸受 131
一、我国学者对西方现代艺术学理论的译述 132
二、我国学者对西学话语的“缝合” 137
三、我国学者对西方艺术学理论的吸受 142
第三节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提出——马采和陈中凡的观点 150
一、马采的艺术学散论6篇 151
二、陈中凡的辩证综合论 153
第六章 聚焦与贯通——宗白华的艺术学研究及其贡献 155
**节 宗白华的艺术学研究历程 156
一、夯基础:一般艺术学的知识谱系形成期 156
二、定方法:比较艺术学的积极求索期 162
三、出成果:中国艺术学的学科自觉期 165
第二节 以空间意识为核心的比较艺术学研究 168
一、空间意识:理解宗白华比较艺术学思想的锁钥 168
二、由艺术范型超入文化范型:聚焦空间意识的形态学分析 172
三、由空间意识实现对中西艺术形上与形下的贯通 179
四、以空间意识为中心融贯一体的优游之境 186
第三节 圆融艺境——中国艺术学的文化特质与结构系统 189
一、艺术意境之诞生 189
二、艺术的价值结构及跨文化关联 192
三、从宗白华的艺术学研究“接着讲” 195
第七章 艺术学研究的政治学转向及其反拨——艺术本质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197
**节 庸俗社会学对我国艺术学理论话语的袭扰 197
一、庸俗社会学艺术学理论话语的苏联模式及其理论谬误 197
二、我国对庸俗社会学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
三、在文艺理论教材中奠定艺术理论话语的权威范本 204
第二节 审美的意识形态论——艺术本质探寻的重大收获 207
一、艺术理论以文学理论为师的必要性 207
二、从艺术的审美本质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苏联学者的思考 209
三、我国学者对艺术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积极回应与拓展 213
第八章 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自觉 219
**节 艺术心理学:在多元拓展中寻求理论的突破 221
一、“向内转”中的创作心理学研究热潮 221
二、我国艺术心理学的多向度拓展 223
三、我国艺术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224
第二节 艺术社会学的学科重建和重要进展 226
一、艺术社会学的学科重建 226
二、艺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232
第三节 艺术符号学的理论建构 237
一、艺术符号的历时性生成和结构性特征 238
二、艺术符号语义学及其他分支研究 243
三、中国传统艺术符号论 245
第四节 “文化热”中的艺术文化学繁荣 251
一、文化、审美文化和艺术文化 251
二、艺术文化学的学科定位 254
三、艺术文化学新视野 258
第五节 艺术人类学的复兴和科际整合 262
一、艺术发生学:艺术人类学复兴的先声 262
二、从文本到田野:人类学方法的践行与应用 264
三、科际整合中的观念碰撞和学科建构 267
四、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趋势 271
第九章 建构艺术学理论的“中国学派”——1990 年代以来东南大学的艺术学研究活动 275
**节 一个致力于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学术群体 276
一、艺术学发源于东南大学的历史脉络梳理 276
二、亲历者在场——笔者所见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出场 280
三、几代学人的薪火相传 282
第二节 学科“预流”:中国艺术学人敢于“亮剑”的文化自信 285
第三节 学科建构:脉络清晰的学术理路 290
一、艺术学从何而来? 291
二、艺术学研究什么? 293
三、怎样进行艺术学研究? 298
第四节 学科秉持:艺术学必须“论理” 301
第五节 学科启示:走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研究之路 305
一、中国立场,世界眼光 305
二、“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307
三、既广纳博收,又以艺为本 309
第十章 作为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光晕”定位系统 312
**节 艺术学理论的三重学科界域 313
一、主体学科域、跨学科研究域和超学科研究域 313
二、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界域的初步勾勒 316
第二节 艺术学理论的主体学科域 318
一、艺术理论 318
二、艺术史 321
三、艺术批评 323
第三节 艺术学理论的超学科研究域 326
一、从知识类型转化看艺术学的超学科研究域 326
二、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 329
三、神经科学与智能技术驱动艺术的“趋科学化” 331
第四节 艺术形态学:连通艺术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336
一、艺术形态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337
二、我国艺术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341
三、艺术形态学研究之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构的独特意义 346
第十一章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艺术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与辩证关系 352
**节 艺术学理论交叉学科域的厘定 352
一、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相邻学科层 352
二、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亲缘学科群 355
三、艺术学交叉学科与艺术学内部相关学科的关系 358
第二节 艺术学理论交叉学科的知识生产过程 361
一、系统对象的客体——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 362
二、研究方法的适应性和互补性 365
三、学科操演中问题域的形成 367
四、学科制度结构对学科范式的巩固和强化 370
第三节 艺术学理论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辩证关系 372
一、单一与多元的角逐 372
二、自律与他律的纷争 374
三、实证与思辨的博弈 377
四、“向心”与“离心”的困惑 379
五、“西化”与“中化”的碰撞 382
六、消解与建构的兼容 385
第十二章 艺术升“门”后艺术学理论的知识网络研究——基于 CiteSpace 软件的可视
化分析 389
**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90
一、研究方法 390
二、数据来源 390
第二节 研究现状 390
一、文献发表趋势 390
二、核心作者分布 391
三、院校/机构分布 392
第三节 研究热点 393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393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395
第四节 发展趋势 398
一、从隶属到门类:艺术升“门”推动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399
二、从个体到网络:艺术学理论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400
三、从学科建设到学科范式:以知识网络推动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建构 403
第五节 结论与展望 405
第十三章 跨学科视域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跨界实践 407
**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艺术乡建中国实践范式研究 407
一、对我国艺术乡建案例的主体性编码分析 408
二、对我国艺术乡建案例的类型学分析 413
三、艺术乡建中国实践范式的整体性叙事逻辑 416
第二节 新文创语境下“城市礼物”生态建构的中国经验及中国范式 423
一、“城市礼物”发展的中国经验: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为中心 424
二、回归本体,探寻我国“城市礼物”发展的新思路 431
三、“城市礼物”生态体系的建构:从“中国经验”到“中国范式”的新跨越 435
第三节 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东莞市工厂旅游服务设计研究 440
一、价值共创概念与工厂旅游案例研究 440
二、工厂旅游服务的价值共创模型构建 442
三、工厂旅游案例的服务与用户研究分析 448
四、工厂旅游案例的共创服务设计分析及策略产出 456
五、工厂旅游案例的共创服务设计 461
第十四章 基于SPSS分析的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学科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468
**节 问卷设计与信度、效度分析 469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469
二、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70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分析 473
一、被调者专业背景对学习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影响 473
二、被调者对艺术学理论的基础性认知 474
三、被调者对艺术学理论的专业性认知 477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假设检验分析 482
一、假设检验分析 482
二、相关与回归分析 486
第四节 数据分析重要结论与建议 489
一、数据分析重要结论 489
二、艺术学理论专业发展建议 490
第十五章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反思及对策 493
**节 新文科建设:学理渊源、中国语境及推进逻辑 493
一、孕育“新文科”思想的学理渊源 494
二、我国新文科建设的现实语境 498
三、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逻辑 500
第二节 跨学科性: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逻辑原点的反思 503
一、艺术学理论跨学科性的历史逻辑 504
二、艺术学理论跨学科性的理论逻辑 508
三、艺术学理论跨学科性的实践逻辑 512
第三节 新版学科目录调整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危”与“机” 516
一、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扩容冲动与彼此制衡 516
二、新版学科目录调整给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520
三、新版学科目录调整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527
第四节 艺术学理论作为新文科建设探路者角色之对策探讨 531
一、在先行先试中聚焦问题的突破口 531
二、打破现有学科体制藩篱的新尝试 537
三、建构新文科范式: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应对之策 540
参考文献 546
后记 573
展开全部

范式转换与体系建构: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张晓刚,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文学(艺术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长、广东工业大学“1 2 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广东国际先进设计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业设计”负责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广东省智能装备创新设计制造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
主要从事艺术理论、设计学研究,我国最早从事产业创新设计并取得标志性成果的学者之一,连续荣获第六届(2013)、第七届(2015)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并获得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安徽省优秀教师等荣誉 ;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安徽省领导圈定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 10 余项及大湾区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近 20 项;出版学术专著 8 部,在《北京大学学报》《装饰》《新美术》《美术与设计》《艺术百家》《文艺争鸣》《江苏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 80 余篇,其中 CSSCI 来源期刊论文 30 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