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与实践

“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与实践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24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2.3(7.0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117361033
  • 条形码:9787117361033 ; 978-7-117-3610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与实践 本书特色

本书分别论述了“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范围、《伤寒论》115方方证要素解析、《金匮要略》205方方证要素解析、“方-证要素”对应临证验案100例。 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是以病机为靶向的中医临床组方原则,其核心是强调方剂要素(方剂配伍单元)与证候要素(病机单元)的链式关系。 本书精选“方-证要素”对应临证验案100例,解析《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方-证要素对应”关系。整体结构完整,学术内容科学,文字表述流畅,思想表达积极。

“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与实践 内容简介

“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是以病机为靶向的中医临床组方原则,其核心是强调方剂要素(方剂配伍单元)与证候要素(病机单元)的链式关系。本书共四章。**章论述“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以及经方“五脏五味补泻”方剂要素提取等,并从选方原则、组方原则、优化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方证对应”“方-证要素对应”与“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第二、三章为经方“方-证要素”解析,逐一解析《伤寒论》115方及《金匮要略》205方“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之间相互对应的链式关系。掌握经典方剂中蕴含的“方-证要素”对应关系,有利于针对现代疾病谱复杂病机的变化,提取经方“方剂要素”而灵活组方,提升经方临床应用能力、提高临床疗效。第四章为“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指导下的临床实践,遴选临证验案100例,涉及呼吸、消化、神经、精神、内分泌、血液、心血管、泌尿、风湿、妇科、儿科、外科等多种疾病,案例后附有“按语”,分析辨证论治、组方用药思路,揭示证候要素、治疗法则、方剂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意在总结规律,启发临床。

“方-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与实践 目录

**章 “方- 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 1 **节 “方- 证要素对应”的基本概念/ 1 一、 “方- 证要素对应”的产生背景/ 1 1. “证候要素”的提出/ 1 2. “方剂要素”的提出/ 2 二、 “方- 证要素对应”的基本含义/ 3 1. 定义/ 3 2. 功用/ 3 3. 意义/ 4 第二节 “方- 证要素对应”应用范围/ 4 一、 应用于治疗当代疾病谱复杂病机的临证组方/ 4 1. “方- 证要素对应”临证组方/ 4 2. “方- 证要素对应”与“合方”之异同/ 5 二、 应用于中医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6 1. 正向解析/ 6 2. 逆向解析/ 7 3. 一方多用/ 8 三、 应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科研设计/ 10 1. 应用于实验研究拆方分组设计/ 10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案例一:大柴胡汤拆方研究/ 11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案例二:当归芍药散拆方研究/ 12 2. 应用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组方医理设计/ 14 第三节 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方- 证要素对应”解析/ 16 一、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五味补泻”理论的基本概念/ 16 1. 对“苦、欲、补、泻”的基本认识/ 16 2. 关于经方与时方/ 17 二、 “五脏五味补泻”用药法则在仲景经方中的体现/ 17 1. 五脏所苦,及其五味用药/ 17 (1)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方剂要素提取/ 17 (2)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方剂要素提取/ 19 (3)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方剂要素提取/ 20 (4)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方剂要素提取/ 22 (5)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方剂要素提取/ 23 2. 五脏所欲,及其五味补泻用药/ 26 (1)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方剂要素提取/ 26 (2)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方剂要素提取/ 28 (3)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方剂要素提取/ 31 (4)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方剂要素提取/ 33 (5)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方剂要素提取/ 36 三、 小结/ 40 第四节 “方证相应”与“方- 证要素对应”的关系/ 41 一、 方证相应/ 41 1. “方证相应”的源流/ 41 2. “方证相应”的内涵/ 42 二、 方- 证要素对应/ 42 1. “证候”与“证候要素”/ 42 2. “方剂”与“方剂要素”/ 43 3. “方- 证要素对应”的内涵/ 44 三、 经方组方规律与“方- 证要素”分析/ 44 1. 根据六经特点,抓主症,设主治方药/ 44 2. 基于六经主方,参兼证,精灵活化裁/ 46 3. 重视药物功用,变用量,可示人以法/ 47 四、 “方证相应”与“方- 证要素对应”在临床组方中的运用/ 48 1. 选方原则与组方原则/ 48 2. 临证运用举例/ 49 第五节 “方- 证要素对应”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50 一、 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原则/ 50 二、 关于“方- 证要素对应”组方原则/ 50 三、 中医临证处方的3 个原则/ 51 1. 选方原则——“方证对应”/ 51 2. 组方原则——“方- 证要素对应”/ 52 3. 优化原则——“君臣佐使”/ 53 四、 结语/ 55 第二章 《伤寒论》115 方方证要素解析/ 56 **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56 一、 太阳病表证/ 56 1. 桂枝汤/ 56 2. 桂枝加葛根汤/ 58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59 4. 桂枝加附子汤/ 59 5. 桂枝去芍药汤/ 60 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1 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即桂枝新加汤)/ 61 8. 麻黄汤/ 62 9. 禹余粮丸(方佚)/ 63 10. 葛根汤/ 64 11. 葛根加半夏汤/ 64 12. 大青龙汤/ 65 13. 小青龙汤/ 66 14. 桂枝麻黄各半汤/ 67 15. 桂枝二麻黄一汤/ 68 16. 桂枝二越婢一汤/ 68 二、 太阳病里证/ 69 1. 五苓散/ 69 2. 茯苓甘草汤/ 70 3. 桃核承气汤/ 71 4. 抵当汤/ 71 5. 抵当丸/ 72 三、 太阳病变证—热证证治/ 73 1. 栀子豉汤/ 73 2. 栀子甘草豉汤/ 74 3. 栀子生姜豉汤/ 74 4. 栀子厚朴汤/ 75 5. 栀子干姜汤/ 76 6.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76 7. 白虎加人参汤/ 77 8. 葛根黄芩黄连汤/ 77 9. 黄芩汤/ 77 10.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78 四、 太阳病变证—心阳虚证/ 79 1. 桂枝甘草汤/ 79 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9 3.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80 4. 桂枝加桂汤/ 80 五、 太阳病变证—水气证/ 81 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81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82 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82 六、 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83 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83 2. 小建中汤/ 84 3. 桂枝人参汤/ 85 七、 太阳病变证—肾虚证/ 85 1. 干姜附子汤/ 85 2. 茯苓四逆汤/ 86 3. 真武汤/ 86 八、 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87 1. 甘草干姜汤/ 87 2. 芍药甘草汤/ 88 3. 芍药甘草附子汤/ 88 4. 炙甘草汤/ 89 九、 结胸病证治/ 90 1. 大陷胸汤/ 90 2. 大陷胸丸/ 91 3. 小陷胸汤/ 91 4. 文蛤散/ 92 5. 三物白散/ 93 十、 痞证证治/ 93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93 2. 附子泻心汤/ 94 3. 半夏泻心汤/ 95 4. 生姜泻心汤/ 96 5. 甘草泻心汤/ 96 6. 旋覆代赭汤/ 97 7. 赤石脂禹余粮汤/ 98 8. 黄连汤/ 99 十一、 太阳病类似证/ 99 1. 十枣汤/ 99 2. 瓜蒂散/ 100 3. 桂枝附子汤/ 101 4. 白术附子汤/ 102 5. 甘草附子汤/ 102 第二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03 一、 阳明病热证/ 104 1. 栀子豉汤/ 104 2. 白虎汤证/ 104 3. 白虎加人参汤/ 105 4. 猪苓汤/ 105 二、 阳明病实证/ 106 1. 调胃承气汤/ 106 2. 小承气汤/ 107 3. 大承气汤/ 109 4. 麻子仁丸/ 111 5. 蜜煎方/ 112 6. 土瓜根导(佚) / 113 7. 猪胆汁导/ 113 三、 阳明病变证/ 114 1. 茵陈蒿汤/ 114 2. 栀子柏皮汤/ 114 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15 四、 阳明蓄血证/ 116 抵当汤/ 116 五、 阳明中寒证/ 116 吴茱萸汤/ 116 第三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17 一、 少阳病本证/ 117 小柴胡汤/ 117 二、 少阳病兼变证/ 120 1. 柴胡桂枝汤/ 120 2. 大柴胡汤/ 121 3. 柴胡加芒硝汤/ 122 4. 柴胡桂枝干姜汤/ 122 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23 第四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24 一、 太阴本证/ 124 理中丸(含理中汤) / 124 二、 太阴兼表证/ 126 桂枝汤/ 126 三、 太阴腹痛证/ 127 1. 桂枝加芍药汤/ 127 2. 桂枝加大黄汤/ 128 第五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28 一、 少阴寒化证/ 129 1. 四逆汤/ 129 2. 通脉四逆汤/ 130 3. 白通汤/ 131 4. 白通加猪胆汁汤/ 131 5. 真武汤/ 132 6. 附子汤/ 133 7. 吴茱萸汤/ 133 8. 桃花汤/ 134 二、 少阴热化证/ 135 1. 黄连阿胶汤/ 135 2. 猪苓汤证/ 135 三、 少阴阳郁证/ 136 四逆散/ 136 四、 少阴兼表证/ 137 1. 麻黄细辛附子汤/ 137 2. 麻黄附子甘草汤/ 137 五、 少阴急下证/ 138 大承气汤/ 138 六、 少阴咽痛证/ 138 1. 猪肤汤/ 138 2. 甘草汤/ 139 3. 桔梗汤/ 139 4. 苦酒汤/ 140 5. 半夏散及汤/ 141 第六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41 一、 厥阴寒热错杂证/ 142 1. 乌梅丸/ 142 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43 3. 麻黄升麻汤/ 143 二、 厥阴寒证/ 144 1. 当归四逆汤/ 144 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145 3. 吴茱萸汤/ 146 三、 厥阴热证/ 146 白头翁汤/ 146 四、 厥证证治/ 147 1. 白虎汤证/ 147 2. 四逆汤证/ 147 3. 瓜蒂散/ 147 4. 茯苓甘草汤/ 147 第七节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148 1. 五苓散/ 148 2. 理中丸/ 148 3. 四逆汤/ 149 4. 四逆加人参汤/ 149 5.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150 6. 桂枝汤/ 150 第八节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150 1. 烧裈散/ 151 2. 枳实栀子豉汤/ 151 3. 小柴胡汤/ 152 4. 牡蛎泽泻散/ 152 5. 理中丸/ 153 6. 竹叶石膏汤/ 153 第三章 《金匮要略》205 方方证要素解析/ 155 **节 痉湿病脉证治/ 155 一、 痉病/ 156 1. 栝楼桂枝汤/ 156 2. 葛根汤/ 156 3. 大承气汤/ 157 二、 湿病/ 158 1. 麻黄加术汤/ 158 2.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58 3. 防己黄芪汤/ 159 4. 桂枝附子汤/ 159 5. 白术附子汤/ 159 6. 甘草附子汤/ 159 三、 病/ 160 1. 白虎加人参汤/ 160 2. 一物瓜蒂汤/ 160 第二节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161 一、 百合病/ 161 1. 百合知母汤/ 161 2. 滑石代赭汤/ 162 3. 百合鸡子汤/ 163 4. 百合地黄汤/ 163 5. 百合洗方/ 164 6. 栝楼牡蛎散/ 164 7. 百合滑石散/ 165 二、 狐惑病/ 165 1. 甘草泻心汤/ 165 2. 苦参汤/ 166 3. 雄黄熏方/ 167 4. 赤小豆当归散/ 167 三、 阴阳毒/ 168 升麻鳖甲汤/ 168 第三节 疟病脉证并治/ 168 1. 鳖甲煎丸/ 169 2. 白虎加桂枝汤/ 170 3. 蜀漆散/ 170 4. 《外台》牡蛎汤/ 171 5. 《外台》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 171 6. 柴胡桂姜汤/ 172 第四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173 一、 中风病正方/ 173 1. 侯氏黑散/ 173 2. 风引汤/ 174 3. 防己地黄汤/ 175 4. 头风摩散/ 175 二、 历节病正方/ 176 1. 桂枝芍药知母汤/ 176 2. 乌头汤/ 177 3. 矾石汤/ 177 三、 中风病附方/ 178 1. 《古今录验》续命汤/ 178 2. 《千金》三黄汤/ 179 3. 《近效方》白术附子汤/ 179 四、 历节病附方/ 180 1. 崔氏八味丸/ 180 2.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181 第五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181 一、 血痹/ 182 黄芪桂枝五物汤/ 182 二、 虚劳/ 183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83 2. 天雄散/ 183 3. 小建中汤/ 184 4. 黄芪建中汤/ 185 5. 八味肾气丸/ 185 6. 薯蓣丸/ 185 7. 酸枣汤/ 186 8. 大黄?虫丸/ 187 9. 《千金翼》炙甘草汤/ 188 10. 《肘后》獭肝散/ 188 第六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189 一、 肺痿/ 190 1. 甘草干姜汤/ 190 2. 麦门冬汤/ 190 3. 《外台》炙甘草汤/ 191 4. 《千金》甘草汤/ 191 5. 《千金》生姜甘草汤/ 192 6.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192 二、 肺痈/ 193 1. 葶苈大枣泻肺汤/ 193 2. 桔梗汤/ 194 3. 《外台》桔梗白散/ 194 4. 《千金》苇茎汤/ 195 三、 咳嗽/ 195 1. 射干麻黄汤/ 195 2. 皂荚丸/ 196 3. 厚朴麻黄汤/ 197 4. 泽漆汤/ 197 5. 越婢加半夏汤/ 198 6. 小青龙加石膏汤/ 199 第七节 奔豚气病脉证治/ 199 1. 奔豚汤/ 199 2. 桂枝加桂汤/ 200 3.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00 第八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201 一、 胸痹/ 201 1. 栝楼薤白白酒汤/ 201 2. 栝楼薤白半夏汤/ 202 3. 枳实薤白桂枝汤/ 202 4. 人参汤/ 203 5. 茯苓杏仁甘草汤/ 204 6. 橘枳姜汤/ 204 7. 薏苡附子散/ 205 二、 心痛/ 205 1. 桂枝生姜枳实汤/ 205 2. 乌头赤石脂丸/ 206 3. 九痛丸/ 207 第九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207 一、 腹满/ 208 1. 厚朴七物汤/ 208 2. 附子粳米汤/ 209 3. 厚朴三物汤/ 209 4. 大柴胡汤/ 210 5. 大承气汤/ 210 6. 大建中汤/ 210 7. 大黄附子汤/ 211 8. 赤丸/ 211 二、 寒疝/ 212 1. 大乌头煎/ 212 2. 当归生姜羊肉汤/ 213 3. 乌头桂枝汤/ 213 4. 《外台》乌头汤/ 214 5. 《外台》柴胡桂枝汤/ 215 6. 《外台》走马汤/ 216 三、 宿食/ 216 1. 大承气汤/ 216 2. 瓜蒂散/ 216 第十节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217 一、 肝着/ 217 旋覆花汤/ 217 二、 脾约/ 218 麻子仁丸/ 218 三、 肾着/ 218 甘姜苓术汤/ 218 第十一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219 一、 痰饮/ 220 1. 苓桂术甘汤/ 220 2. 肾气丸/ 220 3. 甘遂半夏汤/ 220 二、 悬饮/ 221 十枣汤/ 221 三、 溢饮/ 221 1. 大青龙汤/ 221 2. 小青龙汤/ 222 四、 支饮/ 222 1. 木防己汤/ 222 2.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223 3. 泽泻汤/ 223 4. 厚朴大黄汤/ 224 5. 葶苈大枣泻肺汤/ 224 6. 小半夏汤/ 225 7. 己椒苈黄丸/ 225 8. 小半夏加茯苓汤/ 226 9. 五苓散/ 226 10. 《外台》茯苓饮/ 227 11. 十枣汤/ 227 12. 小青龙汤/ 227 13. 桂苓五味甘草汤/ 228 14. 苓甘五味姜辛汤/ 228 15.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229 16.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229 17.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230 第十二节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231 一、 消渴/ 231 1. 肾气丸/ 231 2. 文蛤散/ 232 3. 白虎加人参汤/ 232 4. 五苓散/ 232 二、 小便不利/ 232 1. 栝楼瞿麦丸/ 232 2. 蒲灰散/ 233 3. 滑石白鱼散/ 234 4. 茯苓戎盐汤/ 234 5. 猪苓汤/ 235 第十三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 235 一、 风水/ 236 1. 防己黄芪汤/ 236 2. 越婢汤/ 236 3. 《外台》防己黄芪汤/ 237 二、 皮水/ 238 1. 防己茯苓汤/ 238 2. 越婢加术汤/ 238 3. 甘草麻黄汤/ 239 4. 蒲灰散/ 239 三、 正水/ 240 1. 麻黄附子汤/ 240 2. 杏子汤/ 241 四、 黄汗/ 241 1. 黄芪芍桂苦酒汤/ 241 2. 桂枝加黄芪汤/ 242 五、 气分/ 243 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43 2. 枳术汤/ 243 第十四节 黄疸病脉证并治/ 244 一、 湿热发黄/ 244 1. 茵陈蒿汤方/ 244 2. 栀子大黄汤/ 245 3. 茵陈五苓散/ 245 4. 大黄硝石汤/ 246 二、 女劳发黄/ 246 硝石矾石散/ 246 三、 虚劳发黄/ 247 1. 小建中汤/ 247 2. 猪膏发煎/ 247 四、 黄疸兼变证/ 248 1. 桂枝加黄芪汤/ 248 2. 小半夏汤/ 249 3. 小柴胡汤/ 249 五、 黄疸病附方/ 250 1. 瓜蒂汤/ 250 2. 《千金》麻黄醇酒汤/ 250 第十五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251 一、 惊悸/ 251 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251 2. 半夏麻黄丸/ 251 二、 吐衄下血胸满瘀血/ 252 1. 柏叶汤/ 252 2. 黄土汤/ 252 3. 赤小豆当归散/ 253 4. 泻心汤/ 253 第十六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254 一、 呕吐哕/ 254 1. 茱萸汤/ 254 2. 半夏泻心汤/ 255 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55 4. 小半夏汤/ 255 5. 猪苓散/ 255 6. 四逆汤/ 256 7. 小柴胡汤/ 256 8. 大半夏汤/ 256 9. 大黄甘草汤/ 257 10. 茯苓泽泻汤/ 257 11. 文蛤汤/ 258 12. 半夏干姜散/ 258 13. 生姜半夏汤/ 259 14. 橘皮汤/ 259 15. 橘皮竹茹汤/ 260 二、 下利/ 260 1. 四逆汤/ 260 2. 大承气汤/ 261 3. 小承气汤/ 261 4. 桃花汤/ 261 5. 白头翁汤/ 261 6. 栀子豉汤/ 261 7. 紫参汤/ 262 8. 通脉四逆汤/ 262 9. 诃黎勒散/ 262 三、 附方/ 263 1. 《千金翼》小承气汤/ 263 2. 《外台》黄芩汤/ 263 第十七节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264 一、 肠痈/ 264 1. 薏苡附子败酱散/ 264 2. 大黄牡丹汤/ 265 二、 金疮/ 265 1. 王不留行散/ 265 2. 排脓散/ 266 3. 排脓汤/ 267 三、 浸淫疮/ 267 黄连粉/ 267 第十八节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 268 一、 手指臂肿转筋/ 268 1. 藜芦甘草汤/ 268 2. 鸡屎白散/ 269 二、 阴狐疝/ 269 蜘蛛散/ 269 三、 蛔虫病/ 270 1. 甘草粉蜜汤/ 270 2. 乌梅丸/ 271 第十九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271 一、 妊娠恶阻/ 271 1. 桂枝汤/ 271 2. 干姜人参半夏丸/ 272 二、 妊娠下血及腹痛/ 273 1. 桂枝茯苓丸/ 273 2. 附子汤/ 273 3. 芎归胶艾汤/ 274 4. 当归芍药散/ 275 三、 妊娠小便难/ 275 1. 当归贝母苦参丸/ 275 2. 葵子茯苓散/ 276 四、 妊娠养胎/ 276 1. 当归散/ 276 2. 白术散/ 277 第二十节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278 一、 产后大便难/ 278 1. 小柴胡汤/ 278 2. 大承气汤/ 279 二、 产后腹痛/ 279 1. 当归生姜羊肉汤/ 279 2. 枳实芍药散/ 279 3. 下瘀血汤/ 280 4.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281 三、 产后中风/ 281 1. 阳旦汤/ 281 2. 竹叶汤/ 282 3. 《千金》三物黄芩汤/ 283 四、 产后呕吐/ 283 竹皮大丸/ 283 五、 产后下利/ 284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284 第二十一节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285 一、 热入血室/ 285 小柴胡汤/ 285 二、 梅核气/ 286 半夏厚朴汤/ 286 三、 脏躁/ 287 甘草小麦大枣汤/ 287 四、 心下痞/ 287 1. 泻心汤/ 287 2. 小青龙汤/ 288 五、 月经病/ 288 1. 温经汤/ 288 2. 土瓜根散/ 289 3. 旋覆花汤/ 290 4. 胶姜汤/ 290 5. 大黄甘遂汤/ 291 6. 抵当汤/ 291 7. 矾石丸/ 292 六、 腹痛/ 292 1. 红蓝花酒/ 292 2. 当归芍药散/ 293 3. 小建中汤/ 293 七、 转胞/ 293 肾气丸方/ 293 八、 阴冷带下/ 294 蛇床子散/ 294 九、 阴疮/ 294 狼牙汤/ 294 十、 阴吹/ 295 膏发煎/ 295 十一、 小儿疳虫蚀齿/ 296 疳虫蚀齿方/ 296 第四章 “方- 证要素”对应临证验案100 则/ 297 **节 外感与呼吸相关疾病/ 297 1. 外感兼内热(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 297 2. 外感项强溏泄(营卫不和,经气郁结,清阳不升)/ 298 3. 体虚外感(少阳不和,兼太阳表证)/ 298 4. 外感反复发作(表虚不固,脾虚湿盛,肝旺络瘀)/ 299 5. 病毒性脑炎及蝶窦肿物切除后虚羸气逆证(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胃失和降)/ 300 6. 急性支气管肺炎(邪热壅肺,脾虚痰盛)/ 300 7. 支气管扩张(痰浊内蕴,肺络瘀滞)/ 301 8. 变异性咳嗽(风痰阻肺,肝脾不和)/ 303 9. 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卫闭营郁,阳郁化热,湿浊蕴结,热壅鼻窍)/ 304 10.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咳喘发作(寒饮内停,肺失宣降)/ 305 11. 过敏性鼻炎(痰阻中焦,上犯肺窍)/ 306 1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气滞血瘀水停,会厌不利)/ 307 13. 局限性肺气肿合并肺部感染(湿热蕴结,肺失宣降)/ 308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309 14. 萎缩性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脾寒不升,胃热不降,中虚不运,肝强伤胃)/ 309 15.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少枢机不利,阳明里实,肝胆拘急, 胆热郁滞)/ 312 16. 胃轻瘫综合征(肝郁脾虚,寒湿血瘀)/ 313 17. 神经性呕吐(胆火犯胃,胃失和降)/ 313 18. 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痛(寒热错杂,气滞血瘀)/ 314 19. 巴雷特食管—烧心(肝木克土,胃热脾寒)/ 315 20. 胃体黄色瘤—心下痞(寒热错杂,痰浊内结)/ 316 21.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肝郁脾虚,中焦虚寒)/ 317 22. 急性肠炎—协热利(表里皆热,病偏于里)/ 318 23. 急性腹泻反复发作(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319 24. 糜烂性胃炎伴乳腺结节(寒热错杂,痰气郁结)/ 319 25. 慢性胃炎伴脂肪肝(肝郁,胃热,脾寒)/ 320 26. 神经性腹痛(太阴经脉气血不和)/ 321 27. 神经性腹痛(太阴经脉气滞血瘀)/ 322 28. 慢性腹泻伴耳鸣(木郁克土,中寒不运,痰湿内生)/ 323 29. 乙肝—乏力(肝郁血瘀,脾虚湿盛)/ 324 30. 慢性乙型肝炎—胁痛(肝胆郁热,脾虚饮停,气滞络瘀,湿毒 内蕴)/ 325 31. 肝硬化—腹满(胆热脾寒,饮停津亏)/ 326 32. 心下痞伴梅核气(胃热脾寒,肝气横逆,运化失司,痰湿阻滞)/ 327 33. 胃脘痛(中焦痰气痞塞,肝郁木克脾土)/ 328 34. 腹胀(脾虚,痰阻,气滞)/ 328 35. 胃胀(脾虚,水停)/ 330 36. 中焦腹泻(肝旺脾虚,中寒下利)/ 330 37. 下焦腹泻(上热下寒,厥阴久利)/ 331 第三节 神经、精神、内分泌相关疾病/ 332 38. 重度抑郁症(肝郁脾虚,气血失调)/ 332 39. 广泛性焦虑—胸闷气短(痰热互结,胸中气滞)/ 334 40. 焦虑抑郁—胸闷憋气(肝气不舒,胸中气滞,心神不宁)/ 335 41. 外感后惊悸症(邪入少阳,胆气虚怯,邪气弥漫)/ 336 42. 耳鸣伴听力损伤(肝胆脾胃不和,痰浊血瘀阻络)/ 337 43. 耳鸣伴有痛风(湿阻络瘀,肝阳上亢)/ 338 44. 耳鸣(肝胆火郁,脾胃不和)/ 339 45. 眩晕(脾虚湿盛,风痰上犯)/ 340 46. 失眠(心肾不交)/ 341 47. 失眠(痰热内结,气机升降不利,阳不入阴)/ 341 48. 失眠(胆郁痰扰,心神不宁)/ 342 49. 失眠(少阳枢机不利,兼有营卫不和)/ 343 50. 失眠(肝气不舒,痰湿中阻)/ 344 51. 失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风痰内扰)/ 345 52. 失眠伴花粉过敏(痰热内扰,血虚生风)/ 345 53.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脾肾两虚,风湿瘀阻,肝气不舒,筋脉 失养)/ 347 54. 肌束颤综合征(肝血不足,内有久寒,兼有水饮)/ 349 55. 心动过速(肝火旺盛,气阴两虚)/ 350 第四节 血液、心血管相关疾病/ 351 56.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焦升降乖戾、气血生化无源)/ 351 57. 心源性水肿(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水道失司)/ 353 5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肺失宣降,血瘀水停)/ 353 59. 动脉粥样硬化—心悸(肝脾不和,湿热内蕴,血瘀脉络)/ 354 60. 高血压—眩晕(阴虚水热互结,肝阳上亢络瘀)/ 356 61. 心动过速—心悸(阴虚阳亢,中气不足)/ 357 62. 低血压—头晕(阳虚水停,血虚络瘀)/ 358 63. 脑梗后遗症—半身麻木(木火上犯,络瘀水停)/ 359 第五节 泌尿、风湿相关疾病/ 360 64. 前列腺炎—腹股沟痛(肝胆火郁,湿热下注)/ 360 65. 尿路感染(脾虚水停,湿热下注,肝肾不足)/ 361 66.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蕴热,闭阻脉络)/ 362 67. 高尿酸血症(风湿阻络,湿热蕴结,气血不行)/ 363 68. 手指晨僵(风湿阻络,筋脉失养)/ 364 第六节 内科杂病/ 365 69. 胁痛(木郁化火,经气郁结)/ 365 70. 筋肉跳动(肾阳虚衰,水渍筋脉)/ 366 71. 自汗症(卫阳不固,营阴外泄,阴虚阳亢)/ 367 72. 肝气窜(肝胆疏泄失常、营卫运行失调)/ 368 73. 短气乏力(肝郁脾虚,三焦气滞,兼有络瘀)/ 368 第七节 妇科、儿科疾病/ 370 74. 产后失明(枢机不利,血瘀内阻)/ 370 75. 习惯性流产(肝郁,脾虚,血瘀,饮停)/ 370 76. 痛经(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371 77. 孕期协热利(表里皆热,病偏于表)/ 372 78. 产后风(上热下寒,火盛阳虚)/ 372 79. 热入血室(经期外感,邪入胞宫,与血相结)/ 373 80. 赤白带(血虚肝热,湿热下注)/ 374 81. 子宫内膜电切术后遗症—腹中冷痛(肝血不足,内有久寒)/ 375 82. 小儿抽动症(枢机不利,营卫不和,筋脉失养)/ 376 83. 蛋奶过敏伴湿疹(肝脾不和,胃中积滞,浊热蕴结)/ 377 第八节 皮肤、外科疾病/ 378 84. 痤疮(肝脾不和,肺经郁热,湿毒蕴结)/ 378 85. 痤疮(肺气不宣,三焦郁火,表闭内热)/ 379 86. 皮肤疖肿(热毒内蕴,邪热伤阴,肺卫不宣)/ 380 87. 湿疹(胆胃不和,湿热蕴结)/ 381 88. 湿疹(素有脾虚,湿热内蕴)/ 382 89. 带状疱疹(肝经火旺,湿毒内蕴)/ 383 90. 带状疱疹(肝经湿热,热毒内蕴)/ 384 91. 荨麻疹(湿热内蕴,卫闭营郁)/ 385 92. 荨麻疹(血虚夹风,湿热内蕴)/ 386 93. 面部过敏浮肿(脾虚,血瘀,水停)/ 387 94. 肠痈(邪热深陷,蕴结成痈)/ 387 第九节 肿瘤术后/ 389 95. 结肠癌术后化疗期羸弱(肝郁脾虚,毒邪蕴结)/ 389 96. 结肠癌术后化疗期恶心呕逆(肝胆脾胃不和,痰湿之邪内蕴)/ 390 97. 肺癌术后呃逆症(痰邪内扰,客气动膈)/ 391 98. 胸腔手术后失眠(少阳胆火内郁,气机升降不利)/ 392 99. 乳腺癌手术化疗后手足麻木(气血两虚,毒邪内蕴)/ 393 100. 左肾切除后双足浮肿(脾虚不运,血瘀水停)/ 394 附录 100 则验案“方剂要素”来源方索引/ 396 主要参考书目/ 412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