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景迈山:古茶莽林

景迈山:古茶莽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16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41.4(6.0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景迈山:古茶莽林 版权信息

景迈山:古茶莽林 本书特色

“茶,源自中国,盛行于世界。”茶不仅是一种传统饮品,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茶之于中国,就如同咖啡之于巴西,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作为一种日常的存在,可谓不可或缺。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在中华文明与外域漫长的交往进程中扮演着外交使者的重要角色。茶叶也一直占据着贸易的核心地位,中国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逐渐融入寻常百姓生活之中,是我国向世界传递和合文化、展示风雅形象的中华名片,也是以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式与世界合作对话的桥梁载体。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世界上*早人工栽培茶树、发现茶叶多重价值的国家,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早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已达6000余年。我国产茶区域分布广阔,东至东经122°的台湾东岸,西至东经94°的西藏林芝,南至北纬18°附近的海南榆林,北至北纬38°的山东蓬莱山,在气候类型上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自然气候带,涵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四大一级茶区。千百年来,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种茶、制茶、饮茶过程中造就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茶道、茶艺、茶礼、茶俗等茶文化形态,这些茶文化是异彩纷呈的,是深幽旷远的,也是兼容并蓄的,凝结着世代爱茶之人的情感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茶产业已成为富民兴边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弘扬中华茶文化,将茶产业与区域特色茶文化、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并通过农业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提高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茶组和变种,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是由野生茶树经长期自然演化和人工驯化而形成的茶树类型。据科学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著名的古第三纪孑遗植物庇护所,也是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①在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一带分布着大量的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该地区栽培型茶树以乔木型、大叶种的普洱茶树为主,而普洱景迈山就处于该区域的中心地带。②2023年9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决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处世界遗产。其申遗成功,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以“茶”为主题的遗产类型的空白。 景迈山能从我国众多名茶产区和古茶山中脱颖而出,成为向世界推介的首座茶山,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它是西南地区传统“林下茶种植”的典型代表。傣族和布朗族先民定居在景迈山后,在长期探索中巧妙地利用普洱茶树的生长特性,形成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即在森林中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不同植物群落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原理,同时也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智慧。景迈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是当前世界上保存*完好、年代*久远、面积*大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被誉为人类茶种植、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第二,景迈山拥有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众多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茶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及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茶已然渗透至当地居民日常饮食、社会交往、祭祀祈福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超脱物质形态,成为各民族生命源泉的精神图腾。 第三,景迈山的村民们家家种茶、采茶、制茶,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减贫、增收致富的品牌产业和支柱产业。在近些年古树茶价格节节攀升的大趋势下,景迈山并未被现代化的商业气息所感染,依旧保持着原始古朴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图景,以翁基古寨和糯岗古寨为代表的9个传统村落镶嵌于一片片绿色之中,传统木质干栏式民居以及佛寺、茶祖庙等文化遗迹保护完整,民风淳朴祥和,村民热情好客,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民族风情。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景观”申遗成功,是对遗产地多元价值的重新认知、传承延续与再次创新,也是大力弘扬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时代之需,这对景迈山、对中国茶界而言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被钢筋水泥紧紧包裹的现代人,总想到乡野之中寻一处自在,憩息自然,邂逅别样风情,于是满目皆是温柔绿意的景迈山成了许多人心中向往的乌托邦。远离尘世喧嚣,聆听自然旋律,在村寨与云海中相遇,在花与叶的依偎中品味万物和谐的诗意;感怀温厚底蕴,在热闹欢脱的民俗节庆中体会当地虔诚纯净的茶祖信仰;漫步万亩茶林,伸手触摸鲜嫩翠绿的茶尖,感应古老茶树绽放生命的美好;体验古法制茶,在手作中领略茶人的仁艺匠心和对本真的坚守与追寻;悠然赏茶品茗,让心氤氲在袅袅茶香中,乐享恬淡静好的茶味光阴……原生态的旖旎风光、古朴村落和葱郁茶林便是景迈山留给世人*好的馈赠。“茶,源自中国,盛行于世界。”茶不仅是一种传统饮品,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茶之于中国,就如同咖啡之于巴西,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作为一种日常的存在,可谓不可或缺。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在中华文明与外域漫长的交往进程中扮演着外交使者的重要角色。茶叶也一直占据着贸易的核心地位,中国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逐渐融入寻常百姓生活之中,是我国向世界传递和合文化、展示风雅形象的中华名片,也是以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式与世界合作对话的桥梁载体。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世界上*早人工栽培茶树、发现茶叶多重价值的国家,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早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已达6000余年。我国产茶区域分布广阔,东至东经122°的台湾东岸,西至东经94°的西藏林芝,南至北纬18°附近的海南榆林,北至北纬38°的山东蓬莱山,在气候类型上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自然气候带,涵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四大一级茶区。千百年来,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种茶、制茶、饮茶过程中造就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茶道、茶艺、茶礼、茶俗等茶文化形态,这些茶文化是异彩纷呈的,是深幽旷远的,也是兼容并蓄的,凝结着世代爱茶之人的情感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当前,茶产业已成为富民兴边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弘扬中华茶文化,将茶产业与区域特色茶文化、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并通过农业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提高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茶组和变种,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是由野生茶树经长期自然演化和人工驯化而形成的茶树类型。据科学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著名的古第三纪孑遗植物庇护所,也是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①在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一带分布着大量的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该地区栽培型茶树以乔木型、大叶种的普洱茶树为主,而普洱景迈山就处于该区域的中心地带。②2023年9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决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处世界遗产。其申遗成功,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以“茶”为主题的遗产类型的空白。 景迈山能从我国众多名茶产区和古茶山中脱颖而出,成为向世界推介的首座茶山,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它是西南地区传统“林下茶种植”的典型代表。傣族和布朗族先民定居在景迈山后,在长期探索中巧妙地利用普洱茶树的生长特性,形成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即在森林中砍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了不同植物群落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原理,同时也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智慧。景迈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是当前世界上保存*完好、年代*久远、面积*大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被誉为人类茶种植、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第二,景迈山拥有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众多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茶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及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茶已然渗透至当地居民日常饮食、社会交往、祭祀祈福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超脱物质形态,成为各民族生命源泉的精神图腾。 第三,景迈山的村民们家家种茶、采茶、制茶,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减贫、增收致富的品牌产业和支柱产业。在近些年古树茶价格节节攀升的大趋势下,景迈山并未被现代化的商业气息所感染,依旧保持着原始古朴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图景,以翁基古寨和糯岗古寨为代表的9个传统村落镶嵌于一片片绿色之中,传统木质干栏式民居以及佛寺、茶祖庙等文化遗迹保护完整,民风淳朴祥和,村民热情好客,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民族风情。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景观”申遗成功,是对遗产地多元价值的重新认知、传承延续与再次创新,也是大力弘扬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时代之需,这对景迈山、对中国茶界而言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被钢筋水泥紧紧包裹的现代人,总想到乡野之中寻一处自在,憩息自然,邂逅别样风情,于是满目皆是温柔绿意的景迈山成了许多人心中向往的乌托邦。远离尘世喧嚣,聆听自然旋律,在村寨与云海中相遇,在花与叶的依偎中品味万物和谐的诗意;感怀温厚底蕴,在热闹欢脱的民俗节庆中体会当地虔诚纯净的茶祖信仰;漫步万亩茶林,伸手触摸鲜嫩翠绿的茶尖,感应古老茶树绽放生命的美好;体验古法制茶,在手作中领略茶人的仁艺匠心和对本真的坚守与追寻;悠然赏茶品茗,让心氤氲在袅袅茶香中,乐享恬淡静好的茶味光阴……原生态的旖旎风光、古朴村落和葱郁茶林便是景迈山留给世人*好的馈赠。

景迈山:古茶莽林 内容简介

本书为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绿色中国茶山行”丛书之一种,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出发,聚焦“青山”,落脚于全国茶山绿色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云南是国内主要的产茶大省和独有的普洱茶原产地,因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范围内*具特色,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本书以景迈山为写作对象,共分为四个部分:千年万亩:景迈山初相 、走向世界:十年申遗路、茶祖在上:古村落景致、山居茶事:他乡•故乡等。用文学的笔触,贯通茶山古今脉络,于茶山绿色发展中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成功路径,由知名学者、文化行者、行业领军人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道出中国绿色发展、云南生态文明、茶山产业提升的新时代故事。可读性较强,具有较好的文学价值和出版价值。

景迈山:古茶莽林 目录

开篇的话 // 1 千年万亩:景迈山初相 // 7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 9 世居民族与茶的故事 // 18 景迈柏联 // 25 高山上自带野韵的生态茶林 // 37 屹立千年的万亩古茶林 // 45 走向世界:十年申遗路 // 57 申遗之路初始:单霁翔的期许 // 59 满足申遗的条件:突出的普遍价值 // 63 十余年申遗的进程:政府的推动工作 // 72 蒋邵平的兴致:申遗的吸引力 // 79 村支书岩永的动员: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 // 87 南康大叔的支持:村民的“意见领袖” // 98 茶祖在上:古村落景致 // 101 在云端:与天地对话 // 103 茶魂光塔:世居民族的文化空间 // 105 糯岗古寨:鹿饮水的地方 // 107 翁基古寨:茶祖的故乡 // 112 帕哎冷馆:芒景村寨的祖庙 // 116 茶魂台:民族文化的精神图腾 // 118 公主坟:七公主与布朗族的渊源 // 120 茶祖庙:民族文化的现代空间 // 122 芒洪八角塔:多教合一的独特景观 // 125 蜂神树:古茶林中的蜜蜂王国 // 127 茶魂树(茶神树):茶园的守护 // 128 山康(龛)茶祖节:呼唤茶魂的重大节日 // 130 饮茶与食茶习俗: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 132 社交礼仪:日常互动的茶俗活动 // 136 制茶:千年古法 // 138 古茶生茶、熟茶行茶法 // 141 哎冷山古茶品鉴 // 143 大平掌古茶品鉴 // 147 山居茶事:他乡•故乡 // 149 岩恩:从“不想待在这里”到“要让更多的人爱上这里” // 151 王莉夫妇:蜂神树下的不期而遇,是你我心中*美的风景 // 164 玉班:归乡,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这片土地 // 181 施施:筑梦景迈,此处心安是吾乡 // 200 结语 // 212 后记 // 215
展开全部

景迈山:古茶莽林 作者简介

范建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产业理论、节庆文化、茶文化、中国乡土文化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范建华集》《中国文化产业通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爨文化史》等十余部。曾获“中国文化产业思想人物精英奖”“中国文化产业20年20人学术贡献奖”,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授予“民族文化保护与研究特殊贡献奖”。邓子璇,江西上饶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专业的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特色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政策演变等。周丽,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播、媒体话语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