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图像工程——下册:图像理解(第5版)

图像工程——下册:图像理解(第5版)

作者:章毓晋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68
中 图 价:¥76.3(7.0折) 定价  ¥10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图像工程——下册:图像理解(第5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2656548
  • 条形码:9787302656548 ; 978-7-302-6565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图像工程——下册:图像理解(第5版)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体系连续贯通,依次学习能帮助读者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图像处理技术。相比于国内外同类教材,本书与*新科研成果结合比较紧密,每次再版均充实了*新研究成果和得到广泛使用的典型技术,新内容的引进比较早。在教材所引用和参考的文献中,作者自己发表的就有100多篇,科研成果的引入提高了内容的先进性。 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尽快进入主题:把先修或预备内容安排在需先修部分的同一章之前,没有安排专门的基础知识章,更加实用,也突出了课程主线的内容。 (2)内容模块化:正式内容分别结合进4个相关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自成体系),既加强了全书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也有利于复习考核。 (3)配套资源丰富:每章配套PPT课件、微课视频、随堂测试、扩展阅读等内容,便于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 (4)资源开放共享:总结和复习、部分思考题和练习题解答、参考文献、PPT课件、微课视频、随堂测试等资源均已电子化,扫描对应二维码即可下载。 第1版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第2版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教材;第3版被评为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第4版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二等奖,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像工程——下册:图像理解(第5版) 内容简介

本册书是《图像工程》第5版的下册,比较全面地介绍图像工程的第三层次——图像理解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实用技术以及国际上相关内容研究的新成果。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本册书主要分为4个单元。第1单元(包含第2~5章)介绍采集表达技术,第2单元(包含第6~9章)介绍景物重建技术,第3单元(包含第10~12章)介绍场景解释技术,第4单元(包含第13~16章)介绍研究示例。书中还提供了大量例题、思考题和练习题,并对部分练习题提供了解答。书末还给出了主题索引。

图像工程——下册:图像理解(第5版) 目录

注: 加*号的分均已电子化,可扫描二维码下载并使用。 第1章绪论 1.1图像工程的发展 1.1.1基本概念和定义概括 1.1.2图像工程发展情况回顾 1.2图像理解及相关学科 1.2.1图像理解 1.2.2计算机视觉 1.2.3其他相关学科 1.2.4图像理解的应用领域 1.3图像理解理论框架 1.3.1马尔视觉计算理论 1.3.2对马尔理论框架的改进 1.3.3关于马尔重建理论的讨论 1.3.4新理论框架的研究 1.3.5从心理认知出发的讨论 1.4深度学简介 1.4.1图像理解中的深度学 1.4.2卷积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1.4.3深度学核心技术 1.4.4深度学的应用 1.5内容框架和点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1单元采 集 表 达 第2章摄像机成像和标定 2.1视觉过程 2.2亮度成像模型 2.2.1光度学和光源 2.2.2从亮度到照度 2.3空间成像模型 2.3.1基本摄像机模型 2.3.2近似投影模式 2.3.3一般摄像机模型 2.3.4透镜畸变 2.3.5通用成像模型 2.4摄像机标定 2.4.1标定方法分类 2.4.2标定程序和参数 2.4.3两级标定法 2.4.4度提升 2.5在线摄像机外参数标定方法 2.5.1车道线检测与数据筛选 2.5.2化重投影误差 2.6自标定方法 2.7结构光主动视觉系统的标定 2.7.1投影模型和标定 2.7.2图案分离 2.7.3计算单应性矩阵 2.7.4计算标定参数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3章压缩感知与成像 3.1压缩感知概述 3.2稀疏表达 3.3测量矩阵及性 3.3.1采样/测量模型 3.3.2测量矩阵性 3.4解码重构 3.4.1重构原理 3.4.2测量矩阵的校准 3.4.3典型重构算法 3.4.4基于深度学的重构算法 3.5稀疏编码与字典学 3.5.1字典学与矩阵分解 3.5.2非负矩阵分解 3.5.3端元提取 3.5.4稀疏编码 3.6压缩感知的成像应用 3.6.1单像素相机 3.6.2压缩感知磁共振成像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4章深度信息采集 4.1高维图像和成像方式 4.1.1高维图像种类 4.1.2本征图像和非本征图像 4.1.3深度成像方式 4.2双目成像模式 4.2.1双目横向模式 4.2.2双目会聚横向模式 4.2.3双目轴向模式 4.3深度图像直接采集 4.3.1飞行时间法 4.3.2结构光法 4.3.3莫尔等高条纹法 4.3.4深度和亮度图像同时采集 4.4显微镜3D分层成像 4.4.1景深和焦距 4.4.2显微镜3D成像 4.4.3共聚焦显微镜3D成像 4.5等基线多摄像机组 4.5.1图像采集 4.5.2图像合并方法 4.6单摄像机多镜反射折射系统 4.6.1总体系统结构 4.6.2成像和标定模型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5章3D景物表达 5.1曲线和曲面的局征 5.1.1曲线局征 5.1.2曲面局征 5.23D表面表达 5.2.1参数表达 5.2.2表面朝向表达 5.3等值面的构造和表达 5.3.1行进立方体算法 5.3.2覆盖算法 5.3.3两种算法比较 5.4从并行轮廓值3D表面 5.53D实体表达 5.5.1基本表达方案 5.5.2广义圆柱体表达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2单元景 物 重 建 第6章双目立体视觉 6.1立体视觉模块 6.2基于区域的双目立体匹配 6.2.1模板匹配 6.2.2立体匹配 6.3基于征的双目立体匹配 6.3.1基本步骤 6.3.2尺度不变征变换 6.3.3加速鲁棒性征 6.3.4动态规划匹配 6.4基于深度学的立体匹配 6.4.1方法分类 6.4.2立体匹配网络 6.4.3基于征级联CNN的匹配 6.5视差图误差检测与校正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7章多目立体视觉 7.1水平多目立体匹配 7.1.1水平多目图像 7.1.2倒距离 7.2正交三目立体匹配 7.2.1基本原理 7.2.2基于梯度分类的正交匹配 7.3多目立体匹配 7.3.1任意排列三目立体匹配 7.3.2正交多目立体匹配 7.4亚像素级视差 7.4.1统计分布模型 7.4.2亚像素级视差计算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8章单目多图像景物恢复 8.1单目景物恢复 8.2光度立体法 8.2.1景物亮度和图像亮度 8.2.2表面反射性和亮度 8.2.3景物表面朝向 8.2.4反射图和亮度约束方程 8.2.5光度立体法求解 8.3光度立体法进展 8.3.1光源标定 8.3.2非朗伯表面反射模型 8.3.3彩色光度立体法 8.3.43D重建方法 8.4基于GAN的光度立体法标定 8.4.1网络结构 8.4.2损失函数 8.5从运动求取结构 8.5.1光流和运动场 8.5.2光流方程求解 8.5.3光流与表面取向 8.5.4光流与相对深度 8.6从分割剪影恢复形状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9章单目单图像景物恢复 9.1单幅图像深度估计 9.1.1有监督学方法 9.1.2无监督学方法 9.1.3半监督学方法 9.2从影调恢复形状 9.2.1影调与形状 9.2.2亮度方程求解 9.3混合表面投影下的SFS 9.3.1改进的Ward反射模型 9.3.2投影下的图像亮度约束方程 9.3.3图像亮度约束方程求解 9.3.4基于BlinnPhong反射模型 9.3.5新图像亮度约束方程求解 9.4纹理与表面朝向 9.4.1单目成像和畸变 9.4.2由纹理变化恢复朝向 9.4.3检测线段纹理消失点 9.4.4确定图像外消失点 9.5由焦距确定深度 9.6根据三点估计位姿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3单元场 景 解 释 第10章知识表达和推理 10.1知识概述 10.2场景知识 10.2.1模型 10.2.2属性图 10.2.3基于知识的建模 10.3过程知识 10.4知识表达 10.4.1知识表达要求 10.4.2知识表达类型 10.4.3基本知识表达方案 10.4.4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达 10.4.5图像理解系统中的知识模块 10.5逻辑系统 10.5.1谓词演算规则 10.5.2利用定理证明推理 10.5.3推理方法分类 10.6语义网 10.7产生式系统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11章广义匹配 11.1匹配概述 11.1.1匹配策略和类别 11.1.2匹配和配准 11.1.3匹配评 11.2目标匹配 11.2.1对应点匹配 11.2.2字符串匹配 11.2.3惯量等效椭圆匹配 11.2.4形状矩阵匹配 11.2.5结构匹配和量度 11.3动态模式匹配 11.4关系匹配 11.5图同构匹配 11.5.1图论简介 11.5.2图同构和匹配 11.6线条图标记和解释 11.6.1轮廓标记 11.6.2结构推理 11.6.3回溯标记 11.7借助匹配实现配准 11.7.1基于征匹配的异构遥感图像配准 11.7.2基于空间关系推理的图像匹配 11.8多模态图像匹配 11.8.1基于区域的技术 11.8.2基于征的技术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12章场景分析和语义解释 12.1场景理解概述 12.2模糊推理 12.2.1模糊集合和模糊运算 12.2.2模糊推理方法 12.3遗传算法图像解释 12.3.1遗传算法原理 12.3.2语义分割和解释 12.4场景目标标记 12.5场景分类 12.5.1词袋/征模型 12.5.2pLSA模型 12.5.3LDA模型 12.6遥感图像判读 12.6.1遥感图像判读方法分类 12.6.2遥感图像判读知识图谱 12.7混合增强视觉认知 12.7.1从计算机视觉感知到计算机视觉认知 12.7.2混合增强视觉认知 相关技术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4单元研 究 示 例 第13章同时定位和制图 13.1SLAM概况 13.1.1激光SLAM 13.1.2视觉SLAM 13.1.3对比和结合 13.2激光SLAM算法 13.2.1Gmapping算法 13.2.2Cartographer算法 13.2.3LOAM算法 13.3视觉SLAM算法 13.3.1ORBSLAM系列算法 13.3.2LSDSLAM算法 13.3.3SVO算法 13.4群体机器人和群体SLAM 13.4.1群体机器人的性 13.4.2群体SLAM要解决的问题 13.5SLAM的新动向 13.5.1SLAM与深度学的结合 13.5.2SLAM与多智能体的结合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14章多传感器图像信息融合 14.1信息融合概述 14.2图像融合 14.2.1图像融合的主要步骤 14.2.2图像融合的三个层次 14.2.3图像融合效果评 14.3像素级融合方法 14.3.1基本融合方法 14.3.2融合方法的结合 14.3.3小波融合时的佳分解层数 14.3.4压缩感知图像融合 14.3.5像素级融合示例 14.4双能透射和康普顿背散射融合 14.4.1成像技术的互补性分析 14.4.2互补融合 14.5高光谱图像空间光谱征提取 14.5.1传统高光谱征提取方法 14.5.2基于深度学的空间光谱征 提取方法 14.6征级和决策级融合方法 14.6.1贝叶斯法 14.6.2证据推理法 14.6.3粗糙集理论法 14.7多源遥感图像融合 14.7.19种多源遥感数据源 14.7.2多源遥感图像融合文献 14.7.3遥感图像的空间光谱融合 14.7.4基于深度循环残差网络的融合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15章基于内容的图像和视频检索 15.1图像和视频检索原理 15.2视觉征的匹配和检索 15.2.1颜色征匹配 15.2.2纹理征计算 15.2.3多尺度形状 征 15.2.4综合征检索 15.3基于运动征的视频检索 15.3.1全局运动征 15.3.2局运动征 15.4基于分层匹配追踪的检索 15.4.1检索框图 15.4.2单层图像征提取 15.4.3多层征提取和图像检索 15.4.4结合颜色直方图 15.5视频节目分析和索引 15.5.1新闻视频结构化 15.5.2体育比赛视频排序 15.5.3家庭录像视频组织 15.6语义分类检索 15.6.1基于视觉关键词的图像分类 15.6.2高层语义与气氛 15.7基于深度学的跨模态检索 15.7.1跨模态检索技术分类 15.7.2图像标题自动生成 15.8图像检索中的哈希 15.8.1有监督哈希 15.8.2非对称监督深度离散哈希 15.8.3跨模态图像检索中的哈希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第16章时空行为理解 16.1时空技术 16.2时空兴趣点 16.3动态轨迹学和分析 16.3.1自动场景建模 16.3.2学路径 16.3.3自动活动分析 16.4动作分类和识别 16.4.1动作分类 16.4.2动作识别 16.5结合姿态和上下文的动作分类 16.5.1基于姿态模型的动作分类器 16.5.2基于上下文的动作分类器 16.6活动和行为建模 16.6.1动作建模 16.6.2活动建模和识别 16.7主体与动作联合建模 16.7.1单标签主体动作识别 16.7.2多标签主体动作识别 16.7.3主体动作语义分割 16.8基于关节点的行为识别 16.8.1使用CNN作为主干 16.8.2使用RNN作为主干 16.8.3使用GCN作为主干 16.8.4使用混合网络作为主干 16.9异常事件检测 16.9.1异常事件检测方法分类 16.9.2基于卷积自编码器块学的检测 16.9.3基于单类经网络的检测 总结和复* 随堂测试* 附录A视觉和视知觉 A.1视知觉概述 A.2视觉性 A.2.1视觉的空间性 A.2.2视觉的时间性 A.2.3视觉的亮度性 A.3形状知觉 A.3.1图形和背景 A.3.2轮廓和主观轮廓 A.3.3几何图形错觉 A.4空间知觉 A.4.1两种空间知觉观 A.4.2非视觉性深度线索 A.4.3双目深度线索 A.4.4单目深度线索 A.5运动知觉 A.6生物视觉与立体视觉 A.6.1生物视觉和双目视觉 A.6.2从单目到双目立体 主题索引 分思考题和练题解答*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图像工程——下册:图像理解(第5版) 作者简介

章毓晋,1989年获比利时列日大学应用科学博士学位。1989—1993年为荷兰德尔夫特大学博士后及研究人员。1993年到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工作,1997年被聘为教授,199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14年成为教学科研系列长聘教授。2003年学术休假期间同时被聘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在清华大学,先后开出并讲授1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南洋理工大学,开出并讲授过研究生课程:“现代图像分析(英语)”。已编写出版了图像工程系列教材第1版、第2版、第3版和第4版,以及其他中英文图像工程教材约20本,还翻译出版了多本国外图像工程教材。已在国内外发表了30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主要科学研究领域为其积极倡导的图像工程(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图像理解及其技术应用)和相关学科。从1996年起已连续二十八年对中国图像工程的研究及主要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年度分类总结综述。已在国内外发表了500多篇图像工程研究论文,出版了专著《图象分割》,《基于内容的视觉信息检索》,《基于子空间的人脸识别》,编著了《英汉图像工程辞典》(第1版和第2版)和《图像工程技术选编》,主编了《Advances in Image and Video Segmentation》,《Semantic-Based Visual Information Retrieval》,《Advances in Face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现为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名誉监事长,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协会(SPIE)会士(因在图像工程方面的成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